社會學方法的新準則

《社會學方法的新準則》是一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圖書,作者是[英]安東尼·吉登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學方法的新準則
  • 作者:安東尼·吉登斯
  • 譯者:徐發寅
  •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10 頁
  • ISBN:9787100194884 
  • 定價:72.00 元
  • 裝幀:精裝
  • 副標題:闡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第二版)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由“批判”和“建構”兩部分組成。前者體現在對20世紀中期“解釋社會學傳統”的批判性反思上,後者則體現在對“社會學方法”的新構想上。本書在吉登斯的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吉登斯對於社會學方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上的話,本書是理解其靈感來源的一本重要著作。結構化理論的靈感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等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反思,集中體現在對“客體主義”理論傳統的清理上;二是對解釋社會學方法的反思,主要是對“主體主義”理論傳統的反思。結構化理論將主體主義和客體主義的優點揉合在一起,同時又摒棄其不足。本書所闡述的內容正好是對主體主義理論傳統的反思。在本書中,吉登斯以對孔德、涂爾幹等社會學始祖作為反思的起點,系統清理了以舒茨、溫奇等為代表的常人方法學,以伽達默爾、阿貝爾、哈貝馬斯為代表的解釋學和批判理論,認為這些理論流派儘管注意到了“行動”在社會分析中的重要性,但存在種種缺陷。比如,僅僅將行動視為“有意義的”而非“實踐的”,未將權力置於社會生活的核心地位;未注意到社會規範或規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討價還價的;未能更多的討論制度變遷及歷史問題。在此基礎上,作者分三個層次提出自己的觀點:一是對於能動行為、交往意圖、行動合理性等的理解,從個體心理層面建構起有關人類行動的理解;二是超越對行動的“個人化”理解,從行動分析延展到社會生活和社會再生產分析,考察人類行動如何形成了社會整合和社會再生產;三是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提升,認為社會學研究應當秉持“雙重解釋學”(結構二重性概念)的立場,並為此提出這一解釋立場的基本規則。

圖書目錄

前言 1
第二版導言 3
第一版導言 21
第一章 若干社會理論和哲學流派 35
存在主義現象學:舒茨 36
常人方法學 47
後維根斯坦哲學:溫奇 59
小結:闡釋社會學的意義 68
闡釋學和批判理論:伽達默爾、阿佩爾、哈貝馬斯 70
第二章 能動性、行為識別和溝通目的 89
能動性問題 89
目的和謀劃 94
行動的識別 97
行動的合理化 101
意義和溝通目的 106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 114
秩序、權力、衝突:涂爾幹和帕森斯 114
“唯意志論” 116
社會中的個體 117
秩序、權力、衝突:馬克思 120
“有意義”溝通的生成 125
互動的道德秩序 129
互動中的權力關係 131
合理化和反思性 135
行動的動機 138
結構的生產與再生產 140
小結 148
第四章 解釋性說明的形式 152
實證主義的困境 154
後期發展:波普爾和庫恩 157
科學和非科學 160
相對主義和闡釋分析 168
適當性問題 172
結論:社會學方法的新準則 180
注釋 189
索引 196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1938年生於英格蘭倫敦北部,現任劍橋大學教授。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的顧問。安東尼•吉登斯不僅是孔德、斯賓塞以來英國最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還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與羅爾斯、哈貝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領了20世紀中後期全球社會理論的發展。他對經典思想家進行了有深度的解讀,把社會學研究方法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把有關“現代性”“全球化”等問題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學術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條道路”則深刻影響了20世紀末葉全球政治發展的方向。他一生筆耕不綴,著作等身。自投身於學術研究以來,他先後出版著作近50部,其中許多在全球學術界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徐發寅,美國肯塔基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郭忠華,中山大學政治科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被復旦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研究政治學理論及中國政府與政治領域,兼職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