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助長驅力說

社會助長驅力說( drive theory of social facilitation ),由扎喬克(1965)提出的對社會助長現象的一種解釋,即內驅力的強弱是影響社會助長效果的重要變數。繼特里普利特和F.H.奧爾波特的助長實驗之後,許多人研究了他人在場及想像的他人在場的社會助長效果,發現有時他人在場反而起抑制作用。扎喬克認為,他人在場會提高個人的驅力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助長驅力說
  • 外文名:drive theory of social facilitation
  • 提出者:扎喬克
  • 定義:提出的對社會助長現象的一種解釋
其研究表明,如活動任務簡單,反應熟練,則加強的驅力會提高活動的效率;如任務複雜,加強的驅力反而會降低活動的效率,增多錯誤量。假如是完成複雜任務的行為,經過訓練已成為正確的、優勢的技能,那么加強的驅力又會提高工作效率,增多正確的反應量。桑德斯(1981)提出分心衝突假設對上述現象作了新的解釋,認為他人在場會造成對他人起反應和埋頭工作之間的衝突,它所引起的驅力加到作業的驅力上,會提高驅力水平,從而促進助長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