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工資

社會主義工資是全民所有制和部分集體所有制經濟單位,根據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勞動者成了國家和企業的主人,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工資也不再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而是實現按勞分配的一種具體形式,是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社會主義工資體現著勞動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互助合作關係,體現著勞動者與社會 (集體) 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一種物質利益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工資
  • 原則: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
  • 基本形式:貨幣形式
  • 工資形式:勞動報酬
正文,

正文

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一部分集體所有制企業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以貨幣形式支付給職工個人的勞動報酬的基本形式。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支付給工作人員的勞動報酬也採取工資形式。
本質  社會主義工資不同於資本主義工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商品,工人得到的工資是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價格的轉化形態,反映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為全民或集體所有,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勞動者在全民所有制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勞動之後,企業要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量支付工資,作為勞動者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社會主義工資不是勞動者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價值,在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產品中要扣除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和用於擴大再生產、以及社會公共消費的基金。但是,這種扣除不具有階級剝削的性質,它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勞動者本身謀福利。社會主義工資不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態,是實現按勞分配的一種形式,它是國家或集體的社會產品用於個人消費品部分的貨幣表現,體現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集體和勞動者個人之間根本利益一致的經濟關係。
基本形式  社會主義工資主要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兩種形式。計時工資是直接以勞動時間的長短作為計算勞動報酬的單位,即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時間,並根據職工的技術水平、熟練程度和勞動的複雜程度評定工資等級,按等級發給固定工資。這種工資形式適應性廣,任何部門、企業和工種都可採用。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差別,只顧及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和可能提供的勞動量,而不能充分反映出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實際提供的勞動量,因而往往需要以獎金作為補充。計件工資是以完成產品的數量或作業量和規定的單價作為計量工資數額的標準,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一般來說,計件工資由於把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同勞動成果直接聯繫起來,比計時工資更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因而也更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實行計件工資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工作量飽滿並能準確地計算每個職工完成的產品數量或作業量,有科學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社會主義企業究竟採用哪種工資形式,要由生產技術的特點和管理水平來決定。
在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為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使職工收入的高低同企業經營好壞和個人貢獻大小緊密聯繫起來,還試行推廣了浮動工資,如百元產值工資含量辦法,以及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等。浮動工資是在現有工資中確定一定比例為相對穩定的基本工資,其餘部分則同企業職工完成事先規定的各項定額狀況實行浮動,把企業職工的工資和獎金同企業經濟效益更好地掛起鉤來(見工資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工資水平  社會主義制度下職工所得的工資數量取決於下述三個因素:①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國民收入總額以及在國民收入中個人消費基金所占的比重。這從根本上決定著工資水平的高低。其中,國民收入總額的增長是提高工資水平的物質基礎。②由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所制約的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小。這不僅直接制約著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而且也制約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中國工資改革的經驗表明,把職工收入的高低同企業的經濟效益緊密聯繫起來,可以更好地調動企業和職工搞好企業經營管理的積極性,防止和克服企業之間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弊病。③職工個人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的質和量。這是在企業工資總額已定的情況下,決定職工個人工資收入水平的唯一依據。
馬克思曾經構想,在社會主義階段,實現按勞分配不採取商品貨幣的形式。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表明,按勞分配既不能直接採取實物形式,也不能採用不流通的勞動券,一般只能採取貨幣工資形式。只有在勞動者以貨幣工資購得其所需要的消費品之後,按勞分配才算最終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對按勞分配的實現就有重要的影響。如果發生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和下跌,職工用等量的貨幣工資將購買到不等量的消費品,產生名義工資同實際工資的差別。為了保障職工生活,防止發生名義工資上升而實際工資下降的現象,社會主義國家有必要採取措施,使勞動者的貨幣工資收入同消費品價格發生某種必要的聯繫。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部社會財富都屬於勞動人民所有,因此,社會主義工資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斷增長的。工資水平的提高不再局限於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範圍內,而將越來越充分地滿足勞動者對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