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小雜糧模式

社旗小雜糧模式

社旗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自古以來以產糧為主,有豫南糧倉之稱,是全國小雜糧基地縣,盛產小麥、大豆、芝麻、綠豆、高粱、穀子、紅薯、青豆、玉米、花生等作物,現已經有十四種作物獲得了綠色無公害認證,是國內外多家大型食品企業的食品生產原料供應地,是全國三粉(粉面,粉條,粉皮)與花生集散地。近年來,國際市場尤其是歐洲、日本,對雜糧(小宗糧食和小宗豆)需求呈上升趨勢,需求的數量和質量日益提高。為順應這一趨勢,由河南力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社旗縣太和家庭農場統一種植,南陽喜利萊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運營,中國管理科學院產業發展中心三農產業委員會全程指導監督,並委派三農產業委員會秘書長負責整個項目的全程推動,規範綠色有機小雜糧種植新標準,為更好的生產出高品質小雜糧提供全過程技術指導,統一選用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推薦,國內最高端的有機水溶生物肥增力蛋白為主要肥料----有效改善土地環境,打造實實在在的綠色有機小雜糧,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旗縣
  • 地理位置:南陽盆地東北邊緣與平原交匯帶
  • 陸地面積:1194平方公里
  • 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
  • 農業模式:小雜糧模式
社旗概況,小雜糧概況,小雜糧簡介,小雜糧生產存在的問題,社旗小雜糧模式——規範化種植到企業化生產運營,規範化種植,企業化生產運營,社旗小雜糧規範化種植詳解,地圖信息,

社旗概況

社旗縣位於南陽盆地東北邊緣淺山區與平原交匯帶,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陸地面積119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土壤以黑土為主,兼有潮土和黃棕壤,氮、磷、鉀豐富,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社旗小雜糧模式

小雜糧概況

小雜糧簡介

雜糧通常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之外的糧豆作物,主要有高粱、穀子、蕎麥、燕麥、大麥、薏仁以及芸豆、綠豆、紅小豆、蠶豆、豌豆、黑豆等。雜糧生長期短、種植面積小、種植地區特殊、產量較低,一般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的主食基本以大米、白面等細糧為主,飲食結構單一。殊不知,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窮人食物”的雜糧對我們身體卻有著很多好處。但我國現在的情況是,雜糧生產徘徊不前,規模種植、精深加工水平亟待提高。
社旗小雜糧模式

小雜糧生產存在的問題

儘管小雜糧是我國古老的糧食作物,但長期以來,小雜糧由於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的影響,生產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比較緩慢,與產業化開發相距甚遠。目前生產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新品種引進、選育滯後,種植的品種大多為本地品種,且同一品種多年種植,混雜退化嚴重,產量不高,品質較差。
(2) 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不夠,即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導致科技含量低,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3) 生產規模小,主要是深加工能力不足,流通銷售不暢,制約了種植規模的擴大。
我省是小雜糧主產區,品種資源多,品質全國第一,但是小雜糧分布廣、個體產量不高,在我省是典型的有資源無規模。如苦蕎常年播種面積在5萬畝左右,抵不上四川省一個企業10萬畝的基地規模。小雜糧加工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小,只是一個圍繞資源的小規模企業群,而產品市場潛力開發卻很大。
社旗小雜糧模式
當前,應積極化解生產經濟中的矛盾,必須做到:一是加強雜糧功能性、適口性、方便性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尤其是各種雜糧複合製品的研發與規模化生產。二是加強龍頭企業原料示範基地的建設與雜糧品種的改良、新品種的推廣。三是加強市場銷售網路的建設及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

社旗小雜糧模式——規範化種植到企業化生產運營

規範化種植

社旗縣太和家庭農場位於社旗縣太和鎮范樓村南頭,總占地面積1500畝。“家庭農場”的字眼2013年中央一號檔案首次提出,吸引了眾多的目光。同樣的,跟農業打了20多年交道的魏世鐸緊跟時代步伐,關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經深思熟慮後,於2013年12月2日註冊成立社旗縣太和家庭農場,從事糧食種植,主要以小雜糧種植為主。農場成立後,堅持高標準建設,規範化、無公害化生產,農場投入資金購置農機具60餘台(套),聘請6人,實施小雜糧的種植,並按以下規程操作生產,保障品質。
社旗小雜糧模式
其一是保證小雜糧生產質量的穩定。克服小雜糧生產零星種植、廣種薄收、粗放管理的狀況,推廣套用實用技術。集約流轉土地6000餘畝,實施規模化種植,並聯合區域內農戶,實現種植規模集約化和種植品種多樣化,使新品種迅速得到推廣,注重進行提純復壯,保持品種純度,按名優產品要求進行質量把控。
其二是健全小雜糧產銷市場體系。小雜糧產業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刺激下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產業,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社旗太和農場在吸收借鑑外地小雜糧經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小雜糧科研、生產、銷售、出口一體模式,產銷融合,形成有效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措施,踏準市場節拍,有計畫的擴大市場規模。

企業化生產運營

南陽喜利萊食品有限公司在小雜糧“產、供、銷”一體化運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根據簽訂的協定,南陽喜利萊食品有限公司與社旗縣各鄉鎮開展訂單農業,進行雜糧品種改良,統一小雜糧品種,統一採收,定向收購全縣農民種植的雜糧。一年的收購量就逾千噸。這是一個多贏的協定,使本地區的雜糧,乘著科技、產業化的巨輪,駛出鄉村。這不僅解決了農民賣糧難,也為南陽喜利萊食品有限公司開拓了一片生產優質雜糧的產區。
社旗小雜糧模式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孝德對《小康·財智》記者說:“雜糧產業的發展必須走產業化開發之路,做好雜糧優勢區域規劃,積極建設優質雜糧繁種基地、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形成雜糧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流通鏈,走‘產、供、銷’相結合的路子,有助於推動雜糧產業的開發創新。”
“小雜糧確實有益健康,雜糧的營養成分全且蛋白質含量高,比例合理,是最佳營養食品,在預防慢性病方面有獨特作用,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動脈硬化等病有很好的食療和保健作用。”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也向《小康·財智》記者證實,“同時,雜糧也是一種無公害的天然綠色食品,大多數雜糧種植在邊遠山區、高寒地區,土質和空氣無污染,無農藥化肥過量、殘留超標之憂。”此外,雜糧是尚未被充分認識和利用、具有特殊利用價值的經濟作物。雜糧的這些優勢,使其具有深度開發和市場拓展的巨大潛力,國內雜糧消費時尚也正在悄然興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合理化調整,小雜糧已由幾十年前的“餬口糧”變身為當代人健康生活的“保健品”。
身在“商場”的魏世鐸嗅到了這裡面的商機,他開始在市場上進行調研,他發現,市場上雖然有雜糧出售,但大多是小品牌,鮮見有大品牌來做小雜糧生意的。
“這么好的雜糧,為何沒有大的品牌把它做大呢?如果把雜糧做出品牌來,讓老百姓都能吃上好雜糧,既能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又能產生出效益來,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魏世鐸說。
社旗小雜糧模式

社旗小雜糧規範化種植詳解

一、穀子又名粟,是我國北方的傳統糧食作物,穀子去殼後稱小米,小米可以釀酒、制飴糖等。穀子起源於我國,全國種植面積2000萬畝左右,占世界的90%,主要分布在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山西等地。劃分四大區即東北春谷區、華北平原區、內蒙古高原區、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區。
技術要點
1、精細整地 。谷種小,幼苗拱土能力弱,種前精細整地,做到平整,上松下實,無根茬和大坷垃。
2、選用良種。我省主要以夏播為主,適合的品種有濟谷12、13、冀谷20、21、22等。可以從山東、河北、河南的夏谷育種單位引種。
3、種子處理。 曬種、溫水(56-57度浸10分鐘)浸種或粉銹寧、甲基拖布津藥劑拌種防病增產。
4、適時播種。5月20日-6月20日可根據墒情播種。播種多採用條播,行距為30~40厘米。播量為1~1.5公斤。播深為4~5厘米,播後鎮壓。由於穀子多種在丘陵崗地,灌溉條件較差,雨水過後,立即趁墒播種,爭取一播全苗。
社旗小雜糧模式
5、及早定苗。穀子播後3~4天出苗,幼苗3~4葉期及時間苗,6葉期定苗,確保畝密度5萬株左右。晚播、旱薄地,畝留苗增加到5.5—6萬株,靠穗數增產。
6、科學施肥。每畝農家肥1000~200公斤、複合肥30公斤、過磷酸鈣40~50公斤作基肥;一次追肥的,以抽穗前10-15天,追施尿素15-20公斤,施後澆水,促使穀子穗大粒多,奠定豐產基礎,分次追肥的,第一次在拔節始期,第二次在孕穗期;後期葉面每畝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50g,增加灌漿速度,提高抗逆性。
7、中耕除草。旱地中耕以保墒為主,一般3—5次。苗期多鋤,滅草保墒,促根生長下扎;拔節期深鋤拉透,斷老根,促新根;孕穗期中耕結合培土,促進氣生根生長,增加吸收能力,防止後期倒伏。化學除草,減少用工,播種後用谷田專用除草劑44%的穀草靈每畝80克兌水50克封地,可有效防除雙子葉雜草,控制單子葉雜草,防止草荒。
8、防治蟲害。苗期防地老虎、紅蜘蛛、粟芒蠅,抽穗前防治棉尖象甲、鑽心蟲,灌漿期防治粟穗螟、粟緣蝽等害蟲。使用藥劑可根據蟲害種類單用或復配高效氯氰菊酯、氧化樂果、辛硫磷藥劑。
9、及時收穫。當子粒變硬,呈現本品固有色澤時及時收穫。
應注意的問題是:穀子不宜連作,也就是不宜重茬。其前茬作物最好是豆類作物,馬鈴薯、地瓜、玉米、麥類也很好。
社旗小雜糧模式
二、高梁栽培制度
1、高粱對前茬的要求:高粱的適應性和耐瘠力強,安排在多種作物後茬都能獲得較好的收成。但不同的前茬,產量有明顯的差別。大豆作前茬,高粱可大大增產,其次是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等作物。
2、高粱不宜重茬:高粱重茬黑穗病加重,植株生長發育變差,產量降低,因此重茬高粱要增大施肥量,特別是農家肥,並選用抗病品種,才能獲得高產。重茬減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氮素養分消耗多:高粱吸肥量大,土壤肥力下降,氮素養分缺乏,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也受到影響。
(2)黑穗病加重:重茬由於增加了土壤中的含菌量,擴大了病源,發病明顯加重。
3、輪作間套方式:高粱的輪作間套方式與當地的作物結構、地勢、土質、土壤肥力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在重慶市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較為科學的輪作間套方式:
(1)田坎淨作:田坎淨作最能發揮高粱的高產性能。一般3月中旬以前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7月底收穫後進行再生栽培。
(2)旱地淨作:在旱地面積較大或旱地土壤瘠薄的區域,高粱淨作能獲得較好的產量,效益好。一般3月中旬以前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7月底收穫後低海拔地區蓄留再生高粱,再生高粱收穫後種一季秋冬蔬菜。
(3)望天田水稻——高粱輪作:水源條件差、保水保肥力差的望天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水稻與高粱輪作,既可以提高產量,又可以改善地力。高粱——再生高粱——綠肥(秋冬蔬菜)——水稻——綠肥(秋冬蔬菜)——高粱。
(4)旱地高粱與小麥、馬鈴薯、黃豆、紅苕、花生等矮桿作物間套作:採取5—6尺開廂,對半種植,高粱為主作,套作於小麥或馬鈴薯行間,與黃豆或紅苕、花生間作。高粱3月中旬以前播種,4月上中旬套作於小麥、馬鈴薯行間,小麥或馬鈴薯收穫後種植黃豆或紅苕、花生,高粱頭季收穫後蓄留再生高粱。
二、高粱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一)科學施肥
1、高粱的需肥特點:高粱的需肥從幼苗出土到成熟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生育前期,從幼苗出土至拔節;二是生育中期,從拔節至穗形成;三是生育後期,從開花授粉到籽粒形成。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育特點,對肥料吸收需求也不同。
(1)生育前期:苗期生長緩慢,根吸收養分較少,但對養分的缺乏較敏感。據試驗,生育前期對N、P、K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12—20%。苗期養分充足,特別是N、P,有利於根系的生長,增多根係數量,增強抗旱性。尤其是分櫱品種,加強氮素營養,可促進分櫱,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因此,定植後,應根據苗期生長情況,適時追肥。
(2)生育中期:高粱生育中期,為整個生育階段中最旺盛的階段,植株生長迅速,莖葉繁茂,對營養的需要量急劇增高。這一階段是穗大粒多的關鍵時期。據試驗:生育中期對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占總吸收量的63—86%。此期,充足的氮素供應,可以促便穗形成更多的小穗及在小穗上形成更多的小花;磷素對小花形成為可育花粉和正常的子房以及提高警惕籽粒重量的重要作用;鉀素對於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轉運的很大的作用,有利於產量的提高,促進纖維的形成,使莖桿堅韌,增施鉀肥可以防止高粱倒伏。
(3)生育後期:高粱的生育後期,主要是如何能夠實現籽粒大而飽滿的要求。這個時期的營養特點,除了繼續從外界吸收、同化營養物質外,還依靠營養器官中已經積累的物質轉化。據試驗:開花灌漿階段,吸肥量占全生育期的2—22%。在籽粒形成期,適當的氮素供給,可以籽粒中蛋白質的形成。磷、鉀對籽粒灌漿有良好的作用,主要是促進營養物質的轉移。,以供籽粒形成時所需的大量養分。
2、高粱施肥技術
(1)基肥:增施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保證高粱苗期的生長需要,為中、後期打下良好的基礎,使高粱在整個生育期中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土中攝取所需的養分。基肥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過磷酸鈣、尿素或複合肥,通常占總施肥量的70—80%。一般每畝需施人畜糞2000—2500公斤,過磷酸鈣30—40公斤、尿素10公斤或複合肥30—40公斤。採取窩施或撒施,於移栽前施入。
(2)追肥:生育期需追2—3次,即提苗肥、拔節肥、孕穗肥。
提苗肥:定植成活後,根據幼苗生長狀況,用淡糞水兌少量尿素追肥。一般畝用1000公斤人畜糞,5—10公斤尿素。
拔節肥:拔節肥通常在10葉期施用,每畝用人畜糞1000公斤,尿素20公斤。
孕穗肥:孕穗肥通常在13—14葉期施用,每畝用人畜糞1000公斤,尿素10公斤。
社旗小雜糧模式
社旗小雜糧模式
三、蕎麥高產栽培技術
(一)輪作倒茬。蕎麥對前作要求不嚴,但不宜連作,種過蕎麥對下茬作物影響較大,故需在下茬作物播種前增施肥料,並搞好土壤耕作,以恢復地力。我省是夏播蕎麥產區,一般是冬小麥收穫後複種。河西是春小麥收後復播,多是春小麥—蕎麥一年兩熟,而在河東廣大地區則是冬小麥—蕎麥—冬休閒—春播作物兩年三熟。
(二)精細整地。蕎麥幼苗頂土能力差,根系發育弱,對整地的要求較高,抓好耕作整地這一環節是保證蕎麥全苗的主要措施。前作收穫後,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後深耕。如果時間允許,深耕最好在地中的雜草出土後進行。隴東隴南,保墒是耕作整地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夏蕎種植時,搶時是最主要的,一切田間耕作都要服從於適時播種。麥收後及時耕耙,拾去根茬;如時間緊迫,也可留茬播種,只在小麥壠間犁地(不翻土),後直接播種。
(三)合理施入基肥、種肥。基肥以人畜糞肥和土雜肥等腐熟較好的有機肥為主,腐肥不好的秸稈肥不宜在蕎麥地施用。可用碳銨、尿素等氮肥或磷酸二銨、硝酸磷肥等氮磷複合肥料作基肥。過磷酸鈣等磷肥應與有機肥混合堆制後一起施入。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所用品種及預計產量水平等決定。一般每畝施有機肥500—1000公斤,或碳銨20—2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 
播種時隨種子一起施用少量優質有機肥,是北方蕎麥產區傳統的施肥方法,在邊遠山區普遍採用。具體做法是:將人糞或尿,或碎的禽畜糞與種子和土摻拌均勻,播種時一起撒入土中。近年來使用無機肥作種肥的技術得到推廣,一般在播種時每畝施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或施磷酸二銨3—5公斤,但在施用時要把肥料和種子分開,防止燒苗。
(四)播種。
1、選用良種。良種是蕎麥高產的基礎,可從外地引進或選用當地優良品種。選擇品種時一般要考慮以下因素:(1)生育期短。尤其應注意從不同地區引種時造成的生育期變化;(2)產量表現。包括對不同肥力條件的適應能力;(3)抗逆性。包括抗旱,抗倒伏,抗病蟲,耐寒,耐高溫的能力;(4)品質。包括籽粒大小,色澤等屬性,在我省應以選擇生長發育快,抗倒伏、抗病蟲、產量高、生育期為70—80天的品種為宜。因此,在大面積推廣一個新品種前需進行引種試驗。 
2、精選種子。蕎麥種子不耐貯藏,陳舊的種子生活力明顯降低。蕎麥高產不僅要選用良種,而且要選用高質量的種子。精選種子的目的是除空粒,秕粒,破粒,草粒和雜質,選用飽滿整齊的種子。這樣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為培育壯苗打下基礎。精選的方法有風選、篩選、水選和人工精選等。但風選不如水選。
3、播前種子處理。處理的方法有曬種、浸種、拌種、悶種等。曬種是播種前5—7天,選擇晴朗的天氣,於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在向陽乾燥的地方把種子攤一薄層,經常翻動,連續2—3天即可。溫湯浸種也有提高出苗率和減輕病蟲害的功效。其方法是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先把漂在上面的秕粒撈出棄掉,再把沉在下面的飽粒撈出晾乾即可。用10%左右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或用硼酸、鉬酸銨等含有硼、鉬、鋅、錳微量元素的化合物水溶液浸種,可促進蕎麥生長發育,增產效果明顯。在病害嚴重的地方,可選用多菌靈、退菌特、五氯硝基苯藥拌種。在地下害蟲嚴重的地方,可選擇辛硫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等藥劑拌種。為了縮短播種至出苗時間,提高了苗率,可以在溫湯浸種後悶種1—2天,待種子開始萌動時立即播種。 
4、適期播種。在我省,蕎麥作為回茬種植,播種期是由小麥收穫期和後作播種期來確定的。在兩年三熟區,蕎麥必須在早霜前成熟,最適宜的播期為7月中旬,例如隴東,河西。在一年兩熟地區,例如隴南,最適宜的播期為7月中下旬。這樣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行耕作耕地和施肥,也有利於避開花期內高溫,使蕎麥高產。
5、播種方法。主要有撒播、點播、條播三種。撒播又可分為先耕地後撒籽和先撒粒後耕地兩種。其優點是有利於雨後搶墒播種,省工省時,缺點是種子稀稠不勻,深淺水一,出苗不齊。點播的方法是犁開溝或人工挖穴,然後把種子和有機肥一起點入溝或穴溝,再耙耱覆土。一般每畝點播5000—6000穴,每穴10—15粒種子。其優點是便於集中施肥和田間管理,出苗率高,通風透光好。缺點是植株分布成叢,單株營養面積小,密度也不易掌握、條播分為耬播和犁播,一般行距為20—30厘米。犁播的方法是用犁開溝,把種子和有機肥一起溜入溝內,然後耙耱覆土。條播的優點是覆土深度基本一致,出苗率較高,幼苗整齊,有利於通風透風,便於田間管理,但犁播易散墒、宜在夏播多雨季節使用。
播種深度一般以5—6厘米為宜,夏播宜淺些,大約3—4厘米;墒情差易深些,墒情好易淺些;沙性土宜深些,粘質土易淺些。
6、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蕎麥高產的重要措施。
蕎麥的實際種植密度主要是由播種量和出苗率決定的。出苗率受整地質量,播種方法,種子質量,土質,墒情諸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大。因此,確定播種量前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適當加大播種量。如果在一般條件下條播時,每畝播種2.5—3公斤即可,而撒播時每畝需播種5公斤。
田間管理 
1、保全苗。除要做好播前精細整地選用飽滿的新種子,防治地下害蟲等工作外,在北方夏蕎區出苗時往往遇雨地錶板結,造成嚴重缺苗,應在地面白背時及時耙耱,破除土壤板結層,也是保證全苗的重要措施。 
2、中耕除草。蕎麥長出第一片真葉時即可中耕。如果播量過大,這次中耕還應疏苗,鋤去多餘弱苗,現蕾前進行第二次中耕,如果追肥、應先撒肥料,在中耕時把肥料埋入土中。在點播的地塊,這次中耕時應同時培土壅苗,可促進根系發育。
3、追肥和澆水。蕎麥到現蕾開花期,對養分和水分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此時養分不足或發生長時間的乾旱,就會影響授粉結實,秕粒大量增加。在播種前未施肥的地塊,結合第二次中耕,每畝施2.5—3公斤磷酸二銨或5公斤尿素,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但追肥量過大會造成徒長倒伏或貪青晚熟。也可以用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在有灌溉的地方,乾旱時應及時淺水,以畦灌或溝灌為好。蕎麥是喜濕作物。農諺有“秋蕎不怕連綿雨”,“若要蕎麥收,花開溝里游泥鰍”等,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輔助授粉。蕎麥是異花授粉作物,主要通過昆蟲或風來傳粉,昆蟲主要是蜜蜂,而風力傳粉又很微弱。花期放蜂,不僅可以提高蕎麥的結實能力,而且可以增加蜜源。但是蜜蜂少的地方,還需進行人工授粉來提高結實率,單株結實的粒數可達100—200粒,是一種蕎麥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般輔助授粉在盛花期選擇晴天上午10時到下午5時進行,此時無露水,花開放時花葯裂開,便於授粉。方法是:用長20—25米的蠅子,系一條狹窄的麻布,兩人拉著繩子的兩端,分別沿著地的兩邊,往復過二次,行走時讓麻布接觸蕎麥的花部,使其搖晃抖動,每隔2—3天授一次,共授2—3次即可。
5、防治病蟲鼠害。蕎麥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輪紋病、褐斑病、白黴病和蚜蟲、粘蟲、地老虎,草地螟、鉤刺蛾等,還有鼠害。防治病害,可採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20%粉銹寧1000倍液,或0.5%等量波爾多液噴霧;對低畦田還須少灌水,降低濕度、控制病害。防治蟲害可採用40%樂果1000倍液,或80%敵敵畏800倍液。或18%殺蟲霜200倍液噴霧。千萬不能用中等以上毒性農藥,以免增加蕎麥籽粒中農藥的殘留量,降低蕎麥品質。
蕎麥的鼠害,可採用化學滅鼠或器械滅鼠。
蕎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蕎麥不是高產農作物,但其適應性強,生育期短,適合在兩年三熟區種植,也常作為一年兩熟區的“救災”作物。如能加強管理,會有不錯的收益,現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輪作倒茬蕎麥對前作要求不嚴,但不宜連作,種過蕎麥對下茬作物影響較大,故需在下茬作物播種前增施肥料,以恢復地力。
二、精細整地蕎麥幼苗頂土能力差,根系發育弱,對整地的要求較高。前作收穫後,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後深耕。如果時間允許,深耕最好在地中的雜草出土後進行。
三、合理施入基肥、種肥基肥以人畜糞肥和土雜肥等腐熟較好的有機肥為主。可用碳銨、尿素等氮肥或磷酸二銨等氮磷複合肥料作基肥。過磷酸鈣等磷肥應與有機肥混合堆制後一起施入。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所用品種及預計產量水平等決定。一般每畝施有機肥500~1000公斤,或碳銨20~2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播種時隨種子一起施用少量優質有機肥,是北方蕎麥產區傳統的施肥方法,在邊遠山區普遍採用。
具體做法是:將人糞尿或碎的禽畜糞與種子和土摻拌均勻,播種時一起撒入土中。也可用無機肥作種肥,一般在播種時每畝施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或施磷酸二銨3~5公斤,但在施用時要把肥料和種子分開,防止燒苗。
四、播種
1.選用良種。選擇生育期長短適宜、產量較高、抗逆性強、品質好的蕎麥品種,一般應選擇生育期為70~80天的品種。
2.精選種子。陳蕎麥種子生活力明顯降低,要選用飽滿整齊的新種子,除去空粒,秕粒,破粒,草粒和雜質等,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為培育壯苗打下基礎。
3.播前種子處理。處理的方法有曬種、浸種、拌種、悶種等。曬種是播種前5~7天,選擇晴朗的天氣,於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在向陽乾燥的地方把種子攤一薄層,經常翻動,連續2~3天即可。溫湯浸種也有提高出苗率和減輕病蟲害的功效。其方法是用40℃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先把漂在上面的秕粒撈出棄掉,再把沉在下面的飽粒撈出晾乾即可。用10%左右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或用硼酸、鉬酸銨等含有硼、鉬、鋅、錳微量元素的化合物水溶液浸種,可促進蕎麥生長發育,增產效果明顯。在病害嚴重的地方,可選用多菌靈、退菌特、五氯硝基苯藥拌種。在地下害蟲嚴重的地方,可選擇辛硫磷、甲基異柳磷等藥劑拌種。為了縮短播種至出苗時間,提高了苗率,可以在溫湯浸種後悶種1~2天,待種子開始萌動時立即播種。
4.適期播種。在兩年三熟區,蕎麥必須在早霜前成熟,較適宜的播期為7月中下旬。這樣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行耕作耕地和施肥,也有利於避開花期內高溫,使蕎麥高產。蕎麥也可在一年兩熟區作為“救災”作物,於水災後播種。
5.播種方法。主要有撒播、點播、條播三種。撒播又可分為先耕地後撒籽和先撒籽後耕地兩種。其優點是有利於雨後搶墒播種,省工省時,缺點是種子稀稠不勻,深淺不一,出苗不齊。點播的方法是犁開溝或人工挖穴,然後把種子和有機肥一起點入溝或穴溝,再耙耱覆土。一般每畝點播5000~6000穴,每穴10~15粒種子。其優點是便於集中施肥和田間管理,出苗率高,通風透光好。缺點是植株分布成叢,單株營養面積小,密度也不易掌握、條播分為耬播和犁播,一般行距為20~30厘米。犁播的方法是用犁開溝,把種子和有機肥一起溜入溝內,然後耙耱覆土。條播的優點是覆土深度基本一致,出苗率較高,幼苗整齊,有利於通風透風,便於田間管理,但犁播易散墒、宜在夏播多雨季節使用。
播種深度一般以5~6厘米為宜,夏播宜淺些,在3~4厘米;墒情差宜深些,墒情好宜淺些;沙性土宜深些,黏質土易淺些。
6.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蕎麥高產的重要措施。出苗率受整地質量、播種方法、種子質量、墒情諸因素的影響很大。因此,要適當加大播種量。如果在一般條件下條播時,每畝播種2.5~3公斤即可,而撒播時每畝需播種5公斤。
五、田間管理
1.保全苗。如為雨季播種,出苗時遇雨會因地錶板結造成嚴重缺苗,應在地面白背時及時耙耱,破除土壤板結層。
2.中耕除草。蕎麥長出第一片真葉時即可中耕。如果播量過大,這次中耕還應疏苗,現蕾前進行第二次中耕,如果追肥、應先撒肥料,在中耕時把肥料埋入土中。在點播的地塊,這次中耕時應同時培土壅苗,可促進根系發育。
3.追肥和澆水。蕎麥到現蕾開花期遇乾旱要及時澆淺水,每畝施2.5~3公斤磷酸二銨或5公斤尿素,以利增產。但追肥量過大會造成徒長倒伏或貪青晚熟。也可以用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
4.輔助授粉。蕎麥是異花授粉作物,花期放蜂,不僅可以提高蕎麥的結實能力和增加蜜源。但是蜜蜂少的地方,還需進行人工授粉來提高結實率。
一般輔助授粉在盛花期選擇晴天上午10點到下午5點進行,此時無露水,花開放時花葯裂開,便於授粉。方法是:用長20~25米的繩子,系一條狹窄的麻布,兩人拉著繩子的兩端,分別沿著地的兩邊,往復過二次,行走時讓麻布接觸蕎麥的花部,使其搖晃抖動,每隔2~3天授一次,共授2~3次即可。
5.防治病蟲鼠害。防治病害,可採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20%粉銹寧1000倍液,或0.5%等量波爾多液噴霧;對低畦田還須少灌水,降低濕度、控制病害。防治蟲害可採用40%樂果1000倍液噴霧。禁用高毒性農藥,以免藥殘超標,降低蕎麥種子品質。
六、適期收穫
蕎麥花期長達30-35天,開花後30-40天形成種子。落粒性強,一般損失20-40%。由於植株上下開花結實的時間早晚不一,所以成熟也不整齊。因此,不能等全株成熟時進行收穫。一般在70%-80%的籽粒變色時收割為宜,做到成熟一片收割一片。收時最好在陰雨天或濕度大的清晨到上午11時前。收割好後及時脫粒並去除雜質、曬乾貯藏。
小雜糧的開發前景
隨著農產品供求格局的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糧食品種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優質化,小雜糧以其較高營養價值,獨特的風味和特殊的保健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因此發展小雜糧生產,並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對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種植效益,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雜糧產品開發列入全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走產業路,打綠色牌”的開發戰略,將雜糧開發確定為全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我國雜糧作物的生產在世界雜糧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穀子面積和總產均占第一位,糜子、蕎麥麵積和總產占第二位,蕎麥的出口量占第一位。全國雜糧的重點在三北,而我縣又是全省雜糧主產區。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在35萬畝左右,產量約3萬噸,主要品種有扁豆、豌豆、香糜、涼谷、莜麥、蕎麥等。其次會寧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無工業污染及水源污染,是理想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因此保證了雜糧的品質綠色化,目前已有兩個種類(涼穀米和蕎麥粉)取得國家A級綠色證書認證。
2、小雜糧生產存在的問題
儘管小雜糧是我國古老的糧食作物,但長期以來,小雜糧由於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的影響,生產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比較緩慢,與產業化開發相距甚遠。目前生產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新品種引進、選育滯後,種植的品種大多為本地品種,且同一品種多年種植,混雜退化嚴重,產量不高,品質較差。
2.2 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不夠,即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導致科技含量低,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2.3 生產規模小,主要是深加工能力不足,流通銷售不暢,制約了種植規模的擴大。
因此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全縣經濟發展,應總結豐產栽培經驗,大力推廣小雜糧豐產栽培技術。
3、豐產栽培技術
3.1 選好地塊,適時播種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的地塊如梯田、溝壩地、川塬地,杜絕生茬和對口茬。播前應深耕曬垡,早耕多耕進行蓄水保墒,創造一個土細、地平、水分適宜的耕作層,有利於幼苗的生長。糜谷的適宜播期一般是穀雨至立夏;扁豆是最能忍耐低溫的作物之一,早春的低溫有利於扁豆通過春化階段,使後期發育正常,在早春地表解凍10厘米左右時即可播種。豌豆適宜播種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
3.2 選用優良品種
優良品種不僅是獲取豐產穩產的關鍵,也是生產優質雜糧的基礎。適宜我縣種植的穀子品種有:隴谷5號、7號、8號等,平均畝產量230千克左右,若水肥適宜則產量高達500千克。糜子應選用早熟豐產品種隴糜4號、5號、6號等,蕎麥選用平蕎2號,北海道蕎麥等,傳統栽培品種有甜苦蕎。早熟豌豆品種有中豌4號、多拉夫等,晚熟豌豆品種有新品系20-45、8711-2、定豌1號等。
3.3 科學施肥,精細管理
種植小雜糧的地塊,要求農肥化肥一次施足,做到氮、磷、鉀配施。一般應施農家肥3000--3500千克/畝,純氮10千克/畝,五氧化二磷5千克/畝,氧化鉀4千克/畝。一般氮磷比豆類為1:1.50,糜谷為1:0.50,蕎麥為1:0.75。同時在穀子、糜子和蕎麥生長期間根據長勢進行葉面噴肥,以促進籽粒飽滿。
3.4 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據報導,穀子採用地膜覆蓋種植較露地栽培可提高產量100千克/畝,增產25%--30%,結合我縣實際,應在穀子上重點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並注意合理灌水和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栽培管理措施。

地圖信息

地址:金水小區A區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