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形象焦慮症

社交形象焦慮症

社交形象焦慮症,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疾病名稱,它只是網上流傳的一組低自尊行為,比如擔心自拍不漂亮,不停變換自己社交網站的主頁內容,隔一段時間就換一下主頁背景,刪掉原先發的一些照片或狀態,取消對某些人的關注等。

基本介紹

  • 別稱:社交形象焦慮症
  • 多發群體:低自尊人群
  • 常見症狀:需要他人關注
簡介,原因,風險,應對,

簡介

社交形象焦慮症2015年7月,一種被稱作“社交形象焦慮”的微博在網上廣為流傳,其描述的症狀包括:“發完自拍會關注多少人點讚,發完語音會自己點開再聽一遍,一旦自己製造了冷場就會很難過,怕沒人回應不敢在群里說話,自認為存在感薄弱。”此言一出,眾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躺槍,認為自己是“重度患者”的也大有人在。
社交形象焦慮症社交形象焦慮症
從專業角度看,所謂的“社交形象焦慮症”只不過是言過其實的調侃,而並非官方認可的心理疾病。在社交網路平台上期待點讚、回復和轉發並不羞恥,期待落空而產生的輕微焦慮情緒也並非“病發”。這些舉動中所瀰漫著的“快來關注我”的渴望,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眼中不過是人類最中堅的基本需求。
需要他人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得不到母親關注的嬰兒難以生存;生活在冷漠家庭的孩子出現抑鬱情緒和攻擊行為;得不到同齡人關注和認可的少年,感受到被社會拒絕的痛苦和生理疼痛並無差別;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成年人壽命則會延長。難怪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中寫道:“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遨遊,卻又視之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

原因

微博上提及的種種“症狀”,與其說是焦慮症表現,不如說是低自尊引起的正常行為。與人們在生活中提到的“自尊心太強”中的“自尊心”不同,在心理學上,自尊(self-esteem)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以及價值評判——高自尊人群對自己的認識更清晰,評價更中肯;而低自尊人群對自己的認識不穩定且更消極,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更多問題。
在社交中,主動向他人暴露自身相關信息的行為被稱之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這一概念最早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提出。給人留言透露心聲,在公共平台上發自拍等等,都是自我表露的形式。適當的自我表露會加深了解,建立安全感,從而獲得穩定和高質量的關係。
但是自我表露也存在兩個風險,既得分人——避免在那些不友好和不值得信任的人面前過多表露;又得分地方——比如有些人特別反感公開的求愛、求婚,你在公開場所進行表白就不太合適。在沒有社交網站的年代,低自尊的人不喜歡自我表露,他們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從而受到他人輕視和詆毀。
而社交網站的出現降低了以上風險。網上社交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交談,人們並不需要立刻做出回應,低自尊者可以深思熟慮找個最合適的答覆。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找了80名Facebook的用戶,讓他們填寫自尊量表,並分別評估在Facebook和現實生活中表露自己的安全指數。結果提示,低自尊的人覺得在Facebook上表露自己更安全。

風險

社交形象焦慮症看樣子,低自尊的人似乎應該能在社交網路上會收穫更滿意的人際關係。事實上,社交網路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也的確表達過此類樂觀估計,認為網路的匿名性會鼓勵那些害羞、孤獨的人,社交障礙患者和低自尊的人群表露自己。
社交形象焦慮症社交形象焦慮症
但是目前(2015年)看來,這種想法似乎太過樂觀:一方面,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特別是熟人社交圈,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現,匿名性慢慢在消解,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壓力已侵襲網路交流。另一方面,評論、轉發、點讚以及閱讀數等反饋的及時、多樣與量化,也增加了低自尊人群在社交方面的焦慮情緒。
在這種壓力下,由於低自尊人群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現出來的形象,所以他們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做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一項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經常變換自己社交網站主頁內容,比如隔一段時間就換一下主頁背景,刪掉原先發的一些照片或狀態,取消對某些人的關注等。
其次,低自尊人群在社交網站上所發消極狀態比例相對更大。研究者將177名Facebook用戶最近10個狀態進行了編碼,把狀態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並且讓陌生人評估對該用戶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低自尊的人發了更多負面狀態,如悲傷、憤怒、挫折和焦慮等。而陌生人的評分則顯示,人們更喜歡“正能量”傳播者。如果一個人自尊比較高,經常傳送積極的狀態,朋友們會對他偶爾的負面狀態比較敏感。換句話說,朋友給予更多關注的,通常是你“一反常態”時所發的狀態。因此,低自尊人群常態化的消極狀態,反而得不到所求的關注。
在社交網路上,低自尊的人最“不招待見”的還有一條:2015年發表在《人格和個人差異》上的一篇研究表明,他們會發很多與戀人相關的狀態——以期通過別人的回應來確定自己的幸福。這種“秀恩愛”的傾向似乎也不利於人際關係和諧。

應對

不管印象管理的壓力是否依託於社交網路,低自尊人群在社交中出現的問題還是要回到自身找答案。
1、對自己的消極評價,改變了低自尊者的注意偏向,使他不再關注與對方討論的話題內容,而是想掩蓋自己的不足,避免讓他人發現。因此,當他人對自己的某些方面做出評價時,他會非常敏感——因為他太看重自己的“表現”,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與低自尊者交流本身是缺乏樂趣的。
2、低自尊者在遇到挫折,比如得到他人負面評價時,會將原因歸結於自身穩定的特質上,比如發信息給別人沒有及時收到回復,他可能認為是自己的卑微、“存在感薄弱”而導致他人的漠視,而不去具體分析各種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許手機沒電或忙於其他等。
3、對自身評價的不穩定會使低自尊者過分依賴他人的看法,將生活的主動權拱手於他人。這些都帶來了社交焦慮情緒,比如過分關注他人看法,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不能很好處理人際摩擦等等。
負面情緒和秀恩愛的狀態當然可以發,沒必要在這上面壓抑自己。但是可以在髮狀態之前簡單想一下,自己發這條狀態的動機是什麼:是發泄情緒和分享幸福,還是為了得到關心,或者通過別人的贊確認自己喜歡現在的戀人?如果是後者,試著克制自己那么一兩次,慢慢來;其次,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內容”上來,就事論事,對錯都具體分析,不要什麼都上升到對自己的人格和能力評價上,讓自己在交流中更輕鬆。學會忘卻“自我”,把事情做好,通過經歷去認識自己,而非他人。慢慢地,自尊自然就會爬上來,人際焦慮感就會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