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土地利用

礦業土地利用是指城鎮和農村居民點以外的礦業土地利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業土地利用
  • 外文名:mining land utilization
一、 礦地特性,二、礦山地質環境,(一) 礦山地質環境,1、基本概念,2、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三、中國礦地利用的問題及對策,四、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

一、 礦地特性

礦地是指蘊藏有一定礦物資源的土地。
礦地利用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礦地開發的實質在於把礦物從與土地的原始聯繫中分離出來,轉化為能夠用於生產或消費的物質財富
  2. 礦地開發完全以礦藏的自然地理位置為轉移,礦地開發的地址沒有選擇餘地。
  3. 礦地開發具有純攫取性,同時對土地又有一定破壞作用(地面塌陷、污染、礦渣堆積等)
  4. 交通的發展,往往是礦地利用先決條件。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礦業發展也會促進交通事業發展。新發現的大型礦藏的開發,往往伴隨著新鐵路、新公路的興建和航線的開闢,以至於新市鎮的形成。
礦地利用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在礦地開發中,必須認真進行調查和勘探,對全國和各經濟區不同位置的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可行性作出科學的綜合評價,確定礦地的開發方式及開發途徑

二、礦山地質環境

(一) 礦山地質環境

1、基本概念

礦山地質環境是指曾經開採、正在開採或準備開採的礦床及其鄰近地區,礦業活動影響到的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質作用和現象及其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相互作用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環境系統。這一系統是以岩石圈為依託,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不斷改變著的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自然平衡狀態的地質環境。

2、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礦業大國,採礦歷史悠久,礦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基礎作用,95%左右的一次性能源和80%以上的工業原料,大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取自礦產資源。長期大規模、超強度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也在與日俱增,礦山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礦山環境現狀堪憂。
我國因採礦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較多,類型較為複雜,依據問題性質可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為:地面變形、“三廢”問題、礦山生態失衡問題、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
  1. 占用大量土地
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我國採礦業破壞的土地面積約有1.4~2.0萬km,占全國各項建設用地及其他破壞占用耕地的49.1%。造成礦山占地的原因主要是露天采場及各類礦渣、尾礦垃圾堆置所致。
據統計,一座大型礦山平均占地達18~20萬m2,小礦山也達到幾萬平方米。據對1 173家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的統計資料分析表明,共占用土地面積729 971.6ha,其中露天採礦場、排土場、尾礦場和塌陷區占地面積為212 817.4ha,占礦山用地面積的1/3。由此比例可以推算出,全國礦山開發占用林地月105.9萬ha,占用草地面積約26.3萬ha。
2)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問題包括開採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塌、滑坡和土石流等。礦產資源開採造成地面(沉)塌陷,邊坡失穩等地面變形問題嚴重。
我國大部分地區礦產採用井下開採,據統計井下開採的礦山約占全部開採礦山的70%以上。採空區地面塌陷是礦山地質環境主要問題之一。在我國,煤炭開採量在各類固體礦產開採中居首要地位,因此採空區地面塌陷以煤炭礦山最為嚴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李連濟研究員完成的國際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我國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災害及防治對策研究”得到:“截至2004年12月3日,全國煤礦累計采空塌陷面積超過70萬ha,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50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因採礦引起的較大規模地面沉陷在180處以上,塌陷坑約2 000個,塌陷面積達1 150km2,。全國發生採空區沉陷災害的礦業城市近40個,其中嚴重者有25個;全國每年因採空區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億元以上。採礦引發的地面塌陷,不僅破壞自然頸環,毀壞農田,還毀壞地表各類建築物、道路、河床等,對礦區及其周圍地區城鄉居民的安全構成威脅,對農業、工業生產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3)“三廢”問題
A. 氣相廢棄物
氣相廢棄物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主要包括總懸浮顆粒,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
礦產資源開發產生大量廢氣和粉塵,嚴重影響了礦區周圍的大氣環境,引發了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問題,其中以煤炭和硫化礦礦山最為嚴重。
B. 液相廢棄物
礦山液相廢棄物一般是指礦山勘探、開採、采後和洗選過程中說產生的廢水。
我國每年因採礦產生的廢水約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5%,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嚴重。礦山“三廢”排放導致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嚴重,加劇了礦區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居飲水的緊張矛盾。
C. 固相廢棄物
固相廢棄物堆積是礦山地質環境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我國,採礦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占固廢排放量的40%左右。據1999—2002年統計,全國大中型礦山尾礦庫約1 500座,累計積存尾礦50.26億t。尾礦、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損壞地表,還會造成水土環境的嚴重污染,而且尾礦庫潰壩將會造成更為嚴重污染和災害事件。
4)礦山生態失衡問題
由於礦井疏乾排水,導致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破壞礦區水系統均衡。在某些地方地下水下降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產生大面積疏乾漏斗,致使地下水資源枯竭、地表河水斷流、地表水入滲或經塌陷灌入地下,影響礦石地區的生態環境。
山西省因採煤造成18個縣26萬人吃水困難,30多萬畝水田變旱地,全省井泉斷流達3 000多處。
沿海地區的一些礦山因疏乾漏斗不斷發展,當其邊界到達海水面時,將引起海水入侵現象。
5)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由於地表物質的剝離、擾動、搬運和堆積,破壞了大量的植被和山坡土體,產生的廢石、廢渣等鬆散物質極易加劇礦山地區的水土流失。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省,每年廢渣棄土量1.3億t,增加河道泥沙量0.6億t,占水土流失總量的46%。
此外,由於採礦工程與礦坑排水,使地下水頭壓力與圍岩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引起一系列工程問題。如地下採空區頂板冒落及塌陷、巷道底板鼓脹、露天採礦邊坡的滑動,礦坑湧水等,均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三、中國礦地利用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礦地利用的主要問題是開發利用不盡合理,浪費較為嚴重。不僅有礦產資源本省的浪費,還有礦產資源開發中造成的浪費。另外礦山地質環境面臨著諸多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期工作。首先對礦產資源作全面的調查勘探,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及時評價,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整治礦山環境、恢復與重建礦山生態等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結合周圍土地利用及交通運輸情況,制定合理的卡發規劃,確定礦業用地面積指標,包括礦井工人場地、礦區廠房裝置用地、尾礦堆積用地以及礦區工人生活區用地等。加強對礦產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礦產資源開發以後,還要及時做好礦地復墾再利用和礦產採掘後的轉產預案。

四、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

關於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最佳化配置,其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礦產開發要有前瞻性,做好規劃性開採
要認真研究礦產開發破壞土地的規律以及依據塌陷規律建立起來的預測模式,運用這些模式,科學地預測規劃期內煤礦生產可能造成的土地破壞數量和破壞程度。同時研究採煤對土地破壞以及對水資源的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通過破壞土地評價,研究已破壞土地和規劃期內可能破壞土地適宜性復墾,明確破壞土地復墾的潛力與方向,提出土地復墾整治的分階段目標,並切實執行。提高土地復墾工藝,並保證資金渠道和補償機制,提高復墾土地的質量狀況。
2、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實行多種經營
一定要穩定礦業城市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數量,在數量穩定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提高土地質量,保障當地糧食安全。礦業城市的地形地貌一般都比較惡劣複雜,耕地和基本農田的質量都不高,必須要實行多種經營。要加強耕地的基本建設,發揮耕地的生產潛力,提高糧食單產;要大力增加“現有”林木的撫育管理,努力增加林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要管好現有草地資源,制止過度放牧,防止草地的繼續退化,抓好人工改良草地,提高草地的產草量和質量,提高載畜量。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作物品種,合理調整農、林、牧結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農業整體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3、建設項目要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制農轉非
嚴格實施低占用指標控制與用途分區管制措施,嚴格把握建設項目審批關,建立“論區位、評效應、核指標”的建設用地審批與管理制度,嚴格控制耗能高、占地多的建設項目。合理配置土地資源,鼓勵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按照土地利用現狀水平與潛力,盤活存量土地,在建設用地呈現閒置浪費時,應因地制宜,樹立挖潛存量土地為先的理念,限制徵用非農用地。供給引導需求,按照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政策,保證重點,優地優用,對存量土地潛力大的地區和污染嚴重或效益低下的企業實行限制供地。充分發揮土地政策在正確引導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與布局中的調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