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溝遺址

磨溝遺址

磨溝遺址及墓群,位於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陳旗(今王旗)鄉磨溝村,出土的墓葬以齊家文化、寺哇文化墓葬為主,還有零星的明清墓葬,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

磨溝遺址是目前甘南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居址,也是目前洮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分布最西端的一個遺址,對研究三種文化的分布及延續變異關係具有重要價值。基葬區,研究齊家文化的性質、喪葬習俗及階級的起源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磨溝遺址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列為 “2008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3年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磨溝遺址
  • 外文名稱:Grinding ditch site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甘肅省臨潭縣
  • 下轄地區新城鎮城關鎮
  • 政府駐地:臨潭縣城關鎮
  • 電話區號:0941
  • 郵政區碼:747500
  • 地理位置臨潭縣王旗鄉磨溝村西北300米與岷縣交界處洮河西南岸的台地上
  • 面積:約40萬平方米
  • 人口:15萬人(2011年)
  • 氣候條件:高原性氣候
  • 著名景點: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紀念館
  • 機場:夏河機場
  • 火車站:合作站
  • 車牌代碼:甘P
  • 墓地面積:8000平方米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簡介,位置,發掘歷史,影響,地圖信息,

簡介

位於臨潭縣陳旗鄉磨溝村眺河西岸陽田川台地西南角。面積250 X 250平方米,文化層厚1.8~2.6米。陶片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斂口缽、平沿尖底瓶、夾砂紅陶罐、高領罐、雙大耳罐等,彩陶紋飾有變體鳥紋、勾葉紋、圓點紋、網紋、三角紋、弧線紋、帶紋等,其它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鑿、帶孔石刀、石球、骨錐、陶紡輪等。裝飾品有石環、陶環、赤鐵礦石。札器有玉壁等。發現房址兩座,系圓形豎穴式,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目前甘南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居址。
遺址包含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不同遺存,為目前挑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分布最西端的一個遺址,對研究三種文化的分布及延續變異關係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發現的基葬區,面積396 x 650平方米,埋葬密集,互相疊壓,屬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墓區.所清理的一號墓,系長方形抹角豎穴式,墓主為男性,居墓中。仰身直肢,其左側葬成年1具、少年1具,右側葬少年1具、兒童5具,均骨殖不全或錯置.墓中出土銅鐲1隻,陶器2個,大小骨珠100多個,骨制臂9111隻,動物牙齒化石1個。墓為齊家文化殉人墓,墓主不同尋常的葬式、豐富的殉葬品尤其是貴重的銅鐲,表明其據有的權力和擁有的財富,兒童占很高比例的人殉,可能是戰爭掠奪來的奴隸。此墓對研究齊家文化的性質、喪葬習俗及階級的起源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

磨溝遺址(含墓葬)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陳旗(今王旗)鄉磨溝村西北300米與岷縣交界處洮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在臨潭縣與岷縣交界處的洮河西南岸,面積約80萬平方米。臨潭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拔2209~3926米。遺址地處山間台地,北以洮河為界,東、南、西三面環山,自然地形呈馬蹄形。

發掘歷史

1958年發現,2008~201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聯合發掘。遺址斷崖上暴露有房址和墓葬。其中,墓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墓葬呈西北—東南方向排列,以土葬為主,有少量火葬墓存在。形制多為豎穴土坑偏洞室墓,豎穴土坑墓較少。偏洞室墓中多以單偏室為主,葬制以多人多次葬為主,合葬形式既有並排合葬,也有上下疊葬,部分墓葬地表發現有封土,封土下鋪礫石。墓葬有封門,少量墓葬在豎穴中立石,上搭棚木,以便再次葬人。墓道中有殉人現象,隨葬品有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及蚌、牙、石質裝飾品和複合材料裝飾品,並發現了工藝先進的金器。墓地時代集中在齊家文化晚期和寺窪文化早期。
磨溝遺址
磨溝遺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的中心聚落,該遺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保存完好,為研究齊家文化的社會結構、家庭婚姻形態和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資料,進而對中國文明起源不同模式的研究也有深遠影響。同時,對研究當時的埋葬制度、埋葬習俗及特徵、史前時期合葬現象、我國早期青銅器起源和製作技術、早期文化交流、齊家文化流向和寺窪文化起源,以及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向青銅時代文化過渡的一元多子文化現象提供了珍貴資料。
磨溝遺址
文物普查人員發現了一塊墓葬保存完整的封土。這一發現說明,早在齊家文化時期墓葬已有使用封土的現象存在。時過境遷,保存下來的封土堆已是萬幸,這一發現是迄今考古界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墓上封土;在兩個年度發掘的墓葬中,發現近百座墓葬在其原始地表,墓葬的一端或一側立有長條形石塊作為地面性標誌。

影響

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所聯合西北大學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仰韶中晚期、馬家窯、齊家和寺窪文化的遺存,並發掘出了數量眾多的銅器、陶器及不同材質的裝飾品。
2009年6月,相關專家在遺址內頭龕右側陶雙耳罐中間土中發現一根鐵條和一塊鐵鏽,經檢測,發現鐵條上的成分為煉滲碳鋼鍛打而成,充分證明該鐵條為人工冶鐵製品,冶煉時間為公元前14世紀左右,同時也說明該鐵條是目前中國境內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鐵證據。經統計,甘肅、青海、寧夏和陝西西部等地出土早於公元前5世紀的早期鐵器已有50多件,其中甘肅永昌三角城和蛤蟆墩出土鐵器4件、靈台景家莊出土銅柄鐵劍1件、禮縣秦公墓地趙坪墓區2號貴族墓出土鎏金鏤空銅柄鐵劍1件及此墓南側的1號車馬坑中發現“鏽蝕嚴重的鐵製品”、隴縣邊家莊出土的1件銅柄鐵劍和長武出土1件鐵短劍等共10件,其餘40餘件樣品的年代為春秋戰國。經過專家分析判斷,認為這些已經出土的鐵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而陳旗磨溝公元前14世紀人工冶鐵製品的出土,把中國人工冶鐵製品開始使用的時間提前了約500年。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X091(磨洮段)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