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慶村

磨慶村

該行政村隸屬於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按板鎮,地處按板鎮東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58公里。東鄰聯盟,南鄰杏城,西鄰安康,北鄰恩樂。轄磨慶、響水等17 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慶村
  • 面積:58.27平方公里
  • 海拔:1500米
  • 農作物:水稻、玉米烤菸等
  • 地點: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按板鎮
  • 農戶:有農戶500戶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基層組織,特色產業,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至08年底有農戶500戶,有鄉村人口1713人,其中農業人口1641人,勞動力98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65人。
全村國土面積58.27平方公里,海拔 1500米,年平均氣溫 21.00 ℃,年降水量 1,10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351畝,人均耕地2.04畝,林地34095.2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1.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6.6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林業、烤菸等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51畝(其中:田1179畝,地2172畝),人均耕地2.04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4095.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17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7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其他面積 50000畝。有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21戶通自來水,有2戶飲用井水,有27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5%)。有49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5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和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5戶(分別占總數的58%和51%)。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察戶,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8輛,機車17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20畝,有效灌溉率為9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9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朵雄囑55戶;建有小水窖33口。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7個自然妹祝拔村已通電話。有 1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1.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0.7萬元,占總收入的46.15%;畜牧業收入 20.01萬元,占總收入的7.6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0 頭,肉牛 4 頭,肉羊 20 頭);漁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1.07%;林業紋府故收入95.43萬元,占總收入的36.49%;第二、三產業收入16.58萬元,占總收入的6.33%;工資性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2.29%。農民人均純收入1526.68元,農民收入以林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8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占勞動力的3.06%),幾轎採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500戶,村人口1713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861人。其中農業人口1641人,勞動力980人。該村以哈尼、彝族為主(是漢、少數民族混居地),其中 哈尼族673人,彝族510人,其他民族53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6人,占人口總數的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79人,參合率81%;享受低保 12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119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9人,其中小學生92人,中學生2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9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歸膠嫌翻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00個(勞均20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酷應台局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土 地、山林糾紛不斷,農民文化素質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化解矛盾,增進團結,促進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茶葉、核校。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9人,黨員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9人。 團員60人。該村到2015年底,有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林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8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0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89.4338萬元。其中:上海幫扶50萬元,民眾自籌39.4338萬元。內容包括:
1、人畜引水管道3.4千米,新建80平方米水池1個;
2、村內道路1千米;
3、庭院改造26戶;
4、太陽能洗澡室建設;
5、豬舍、沼氣、廁所“三配套”建設;
6、科技文化室;
7、開展農村使用技術培訓15期1090次。
2009年實施15個村民小組的整村推進工程:2010年實施大田丫口新農村建設,總投資20萬元。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500戶,村人口1713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861人。其中農業人口1641人,勞動力980人。該村以哈尼、彝族為主(是漢、少數民族混居地),其中 哈尼族673人,彝族510人,其他民族53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6人,占人口總數的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79人,參合率81%;享受低保 12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119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9人,其中小學生92人,中學生2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9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00個(勞均20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土 地、山林糾紛不斷,農民文化素質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化解矛盾,增進團結,促進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茶葉、核校。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9人,黨員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9人。 團員60人。該村到2015年底,有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林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8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0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89.4338萬元。其中:上海幫扶50萬元,民眾自籌39.4338萬元。內容包括:
1、人畜引水管道3.4千米,新建80平方米水池1個;
2、村內道路1千米;
3、庭院改造26戶;
4、太陽能洗澡室建設;
5、豬舍、沼氣、廁所“三配套”建設;
6、科技文化室;
7、開展農村使用技術培訓15期1090次。
2009年實施15個村民小組的整村推進工程:2010年實施大田丫口新農村建設,總投資2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