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土家族鄉

磨子土家族鄉

磨子土家族鄉人民政府駐地為磨子山場,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5公里,頭枕方斗北麓,東南與石柱縣萬朝鄉接壤,西北與忠縣烏楊鎮、東溪鎮相連,幅員面積31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70個村民小組,13個鄉屬單位,現有11365人(2017)。有磨子、白河兩個集貿場。磨子土家族鄉得名於境內磨子山,因此處山石堅硬,人們常在此取石為磨,俗名磨子山。

2018年12月29日,磨子土家族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磨子土家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23
  • 面積:31平方千米 
  • 人口:11365人(2017) 
  • 黨委書記:康和寶
  • 人大主席:陳傳林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資源,交通,農村經濟,人力資源,民營經濟,特色產業,旅遊資源,基礎設施,科教衛生,

歷史沿革

《忠州道光志》記載:“磨子山場,距城40里,二、五、八集期。”關於磨子場的由來,據傳,在剛興場時,場上兩側各有一廟,場中有一房象磨蕊,小巷子(場上巷子路)像磨槽,兩廟像人推磨,由此人們稱該場為磨子場。清道光《忠州直隸州志》記載:“民國20年建磨子鄉,民國24年併入‘彭磨聯保’,次年改為‘磨子聯保’,民國29年併入烏楊鄉”。 1953年劃為6個小鄉,1956年復並為磨子鄉。磨子土家族鄉少數民族人口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原因,首先從地緣關係上看,磨子土家族鄉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接壤,所轄7個村中,有萬福、白河、中塘、堰口、石梯5個村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萬朝鄉交叉分布,部分村社原屬石柱縣管轄,1952年才劃歸忠縣管轄,世居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磨子土家族鄉與毗鄰石柱縣互通婚姻,從石柱縣婚嫁遷入的土家族人數較多。三是歷史記載我鄉土家族先民成份較多。以中塘村馬沖馬高祠堂保存的族譜和有關文史資料記載判斷,我鄉馬姓、譚姓等確屬土家族。同時,磨子土家族鄉土家族人口具有濃厚的土家族民俗,至今殘存著大量土家族辭彙和民俗。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黨的民族政策逐漸落實,各民族之間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渝邊地區的土家族,同鄂西、黔東北地區的土家族一樣,已經由封建民族發展成為今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磨子土家族鄉的土家族和其他地方的少數民族一樣,看到了本民族的希望,紛紛要求回到自己的族體,恢復民族成份。磨子土家族鄉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曾多次在縣、鄉人代會、政協會上提出議案和提案,要求恢復其少數民族的本來面目,設立民族鄉,以促進磨子土家族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03年3月21日,忠縣人民政府轉發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2002〕231號《關於同意撤銷忠縣磨子鄉,設立磨子土家族鄉的批覆》,撤銷忠縣磨子鄉,設立磨子土家族鄉,其行政管轄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正式批准設立忠縣磨子土家族鄉,是忠縣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鄉鎮。

經濟發展

資源

磨子土家族鄉自然資源豐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低山地。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山河縱橫,水源充足,忠石大堰橫灌,土壤肥沃,農林並茂,盛產水稻、玉米、小麥、大豆、高粱等多種糧食作物和西瓜、水果、蔬菜等。

交通

臨巴彭路,交通便利,各村有簡易公路與場鎮相連,鄉村道路總長60公里。在建滬蓉高速公路墊利支線忠石路從境內穿過,進出口距場鎮2公里。有磨烏公路與烏楊港連線。場鎮街道全部硬化,並新建磨子鄉供水站、馬耳供水站、長春供水站,解決了場鎮及周邊村社的人畜飲水。

農村經濟

磨子土家族鄉耕地面積1310公頃,林地面積9000畝。2010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2641萬元,增長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0萬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00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4115元,人均增收925元,增長22.5%。

人力資源

全鄉共有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687人。其中土家族人口5656人、苗族14人、壯族3人、彝族3人、回族6人、藏族1人、朝鮮族1人、布依族3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32.5%。土家族人口主要是世居人口以及從石柱縣婚入或遷入,其它幾個民族人口是從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北等地婚遷入。
磨子土家族鄉總人口11365人(2017)。

民營經濟

2010年,全鄉民營經濟完成總產值6470萬元,實現增加值1950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100萬元,實現增加值752萬元,新發展民營企業2個,個休工商戶50個,新增從業人員460人,種養大戶35戶,專業村1個。全年招商引資完成900萬元。

特色產業

重點發展柑橘、蔬菜、西瓜、花卉苗木、大豆五大特色產業,實現增收1100萬元。建設3000畝市級高標準柑橘示範園。成片種植林下蔬菜1000畝,散種蔬菜3500畝。種植西瓜4000畝,通過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磨子山”牌商標,打造成為全縣知名的“西瓜之鄉”。引資建設花卉苗圃基地30畝,培育金桂100萬株。種植優質大豆4000畝。通過發展產業,2010年全鄉5269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436戶增收10000元。

旅遊資源

規劃土家一日旅遊開發項目:吃土家飯菜,喝土家雜酒,跳土家擺手舞,唱土家歌曲,觀土家山水,賞土家風情,品磨了瓜果,嘗土家特產,購土家工藝品,穿民族服裝,拍紀念照,釣淡水魚,劃遊樂船,度雙休日。
在堰口村修建具有土家族風格,集土家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民族服飾,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建設民族文化中心,組建一隻有民族特色的鎖吶隊,葫蘆絲樂器隊,開發土家擺手舞蹈,使之成為磨子土家族鄉最具特色的文化中心和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開發雜酒、老臘肉、糍粑等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飲食,編制土家民族藝術品,逐步形成以觀賞、娛樂、吃、住、行為主要內容的土家一日游項目磨子水庫位於中塘村,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中塘村7社有保存較完整的土家族鄉馬家祠堂,有較高的游開發價值。

基礎設施

磨子土家族鄉村村通公路,有村社公路70公里,硬化農村公路16公里,白河場、磨子場硬化,磨白路、城黔路完成硬化。滬蓉高速穿境而過,沿江高速開工建設,“半小時”忠縣實現。社社通電話,有電話3654部,7個村完成農網改造,戶戶通有線電視,建有磨子鄉供水站、馬耳供水站、長春供水站、白河村供水站,人畜飲水池15個, 全鄉40.5%的農戶飲上了衛生的自來水,新修磨子民族醫院, 建設了磨子政府新辦公樓,鄉文化站。7個村都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

科教衛生

磨子土家族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磨子土家族鄉中學於1995年10月建校,占地14畝,建築面積5338平方米,校園綠樹成蔭,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學生300餘人,教職工核編26人,實有23人,其中:一級教師10人,大專以上學歷18人。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齊全,網上辦公,有電子音像館一所,配備有學生計算機34台。有獨具特色的嗩吶、葫蘆絲、土家族擺手舞表演。忠縣磨子土家族鄉初級中學校系忠縣唯一一所少數民族初級中學,也是重慶市八所民族中學之一。學校占地四十多畝,校園風景怡人,校風淳厚樸實。是莘莘學子求學的好地方。
忠縣磨子土家族鄉中心國小校地處長江南岸離忠縣25公里的邊遠丘陵山區,與石柱縣接壤。學校始建於民國29年(1940),校址老灣劉氏祠。次年遷至磨子場西頭善堂和文廟,即今址。民國31年2月更名忠縣磨子鄉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4月,改名忠縣磨子鄉中心學校。1984年改名為忠縣磨子鄉中心國小校。2002年改名為忠縣磨子土家族鄉中心國小校。學校占地面積15016平方米,建築面積6455平方米。學校現有學生863人,其中土家族學生755人,占全校總人數的87.5%。現轄基點校3所,村小2所,教學班級24個,其中村小教學班12個。教職工64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42人,中專學歷18人,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國小高級教師21人,一級教師31人,其中有2名縣級骨幹教師。
磨子土家族鄉衛生院占地1709.39㎡,建築面積3546.45㎡,其中業務用房1970㎡。在職職工24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中專學歷18人,醫師2 人、中醫士3人、醫士6人、護士2人、中藥士1人、檢驗士1人、財會1人、後勤2人。設中、西、外科診斷室和放射、心電、腦電、B超、婦、牙、肛腸、檢驗、防保、清毒供應、手術、骨、搶救、護理辦等科室,開放病床19張,並在白河場上設分診所。鄉衛生院除能進行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外,還能開展心、肺、上消化道出血、多類急性中毒、感染性休克的搶救和胃修補、脾切除、腸切除吻合等較高難度手術。全年門診達43200人次,住院4300人次。業務收入88萬元。初級衛生保健率達95%。經萬管衛醫〔2000〕8號文批准為“一級乙等”醫院。2003年,被命名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