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磚混結構建築是由
磚牆與預製或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屋面層混合組成承重結構的房屋,主要指以磚牆和
鋼筋混凝土梁、樓板(屋面板)作承重構件的建築,也泛指以磚、石、混凝土塊材作
承重牆,其他作梁、材料樓板形成承重構件的建築,還包括磚、石或混凝土塊材砌築的和鋼筋混凝土框架共同承重的建築。
這類建築雖然有自重大、抗震性能差、施工勞動量大、濕作業等缺點,但具有耐久、防火、保溫、隔熱、隔聲、取材與施工方便、造價低廉等優點,是目前一般中小型低層、多層民用和工業建築廣泛採用的主要建築結構體系。
發展
19 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水泥、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的套用,磚混結構建築迅速興起。高強度磚和砂漿的套用,推動了高層磚承重建築的發展。
19 世紀末葉美國芝加哥建成 16 層的磚承重牆大樓。
1958 年瑞士用 600 號多孔磚建造 19 層塔式公寓,牆厚僅為 380 毫米。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用來砌築牆體的砌塊材料的生產。砌塊材料有磚、普通混凝土砌塊、輕混凝土砌塊等。當前,粘土磚仍是砌築牆體的一種基本材料。
牆體布置方式
結構磚混結構建築的牆體的布置方式如下:
①
橫牆承重。用平行於山牆的橫牆來支承樓層。常用於平面布局有規律的住宅、宿舍、旅館、辦公樓等小開間的建築。橫牆兼作隔牆和承重牆之用,間距為3~4米。
②
縱牆承重。用檐牆和平行於檐牆的縱牆支承樓層,開間可以靈活布置,但建築物剛度較差,立面不能開設大面積門窗。
③
縱橫牆混合承重。部分用橫牆、部分用縱牆支承樓層。多用於平面複雜、內部空間劃分多樣化的建築。
④磚牆和內框架混合承重。內部以樑柱代替牆承重,外圍護牆兼起承重作用。這種布置方式可獲得較大的內部空間,平面布局靈活,但建築物的剛度不夠。常用於空間較大的大廳。
⑤底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上部為磚牆承重結構。常用於沿街底層為商店,或底層為公共活動的大空間,上面為住宅、辦公用房或宿舍等建築。
設計要求
以承重磚牆為主體的磚混結構建築,在設計時應注意:
門窗洞口不宜開得過大,排列有序;
內橫牆間的距離不能過大;
磚牆體型宜規整和便於靈活布置。
構件的選擇和布置應考慮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等要求,還要滿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他構造要求,如外牆的保溫隔熱、防潮、表面裝飾和門窗開設,以及特殊功能要求。
建於地震區的房屋,要根據防震規範採取防震措施,如配筋,設定構造柱、圈樑等。磚混結構建築可以在質感、色彩、線條圖案、尺度等方面造成樸實、親切而具有田園氣氛的風格。
設計時還可以統一考慮附屬建築和庭園環境布置,以取得和諧的藝術效果。
發展趨勢
磚混結構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研製輕質、高強、大型化、多功能的材料和預製砌體。
②研究合理的結構設計和構造類型,以適應多層、高層建築和地震區的要求。
③改進材料生產工藝和建築施工方法,研究代用材料,以節約制磚用地、提高勞動效率、節約能源。
④同現代化的建築設備和技術結合,以創造出舒適良好的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