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zhé shā ㄓㄜˊ ㄕㄚ
磔殺
使用磔刑(分裂肢體),將人處死。
詞語解釋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殺死:磔刑。明將袁崇煥被冤殺,史載其受磔刑(分裂肢體),處死於
西市。
“
劊子手割一塊肉,
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袁崇煥卒年四十七歲。(《
石匱書》)。
明
徐復祚 《投梭記·卻說》:“
王敦 篡逆,恨不能磔殺之以安王室。” 李大釗 《真理之權威》:“ 耶穌 基督,亦以
逆天之罪受時人之磔殺,流血於
十字架上矣。” 魯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到得 上海 ,有感於屠戮之凶,又做了一篇半,題為《虐殺》,先講些 日本 幕府的磔殺耶教徒, 俄國 皇帝的
酷待革命黨之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