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隧道效應是基本的量子現象之一,即當
微觀粒子的總能量小於
勢壘高度時,該
粒子仍能穿越這一勢壘。如圖,縱坐標為能量的多少。按經典理論,粒子為脫離此能量的勢壘,必須從勢壘的頂部越過。但由於量子力學中的量子不確定性,時間和能量為一組
共軛量。在很短的時間中(即時間很確定),能量可以很不確定,從而使一個粒子看起來像是從“隧道”中穿過了勢壘。在諸如
能級的切換,兩個粒子相撞或分離的過程(如在太陽中發生的僅約1000萬攝氏度的“短
核聚變”)中,量子隧道效應經常發生。
發展歷史
早在1975年,Julliere就在Co/Ge/Fe磁性隧道結(MagneticTunnelJunctions,MTJs)(註:MTJs的一般結構為鐵磁層/非磁絕緣層/鐵磁層(FM/I/FM)的三明治結構)中觀察到了TMR效應。但是,這一發現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之後的十幾年內,TMR效應的研究進展十分緩慢(註:TMR效應產生機理是自旋相關的隧穿效應。)
1988年,巴西學者Baibich在法國巴黎大學物理系Fert教授領導的科研組中工作時,首先在Fe/Cr多層膜中發現了巨磁電阻(GMR)效應。TMR效應和GMR效應的發現導致了凝聚態物理學中新的學科分支——磁電子學的產生。20年來,GMR效應的研究發展非常迅速,並且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幾乎齊頭並進,已成為基礎研究快速轉化為商業套用的國際典範。
隨著GMR效應研究的深入,TMR效應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儘管金屬多層膜可以產生很高的GMR值,但強的反鐵磁耦合效應導致飽和場很高,磁場靈敏度很小,從而限制了GMR效應的實際套用。MTJs中兩鐵磁層間不存在或基本不存在層間耦合,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外磁場即可將其中一個鐵磁層的磁化方向反向,從而實現隧穿電阻的巨大變化,故MTJs較金屬多層膜具有高得多的磁場靈敏度。同時,MTJs這種結構本身電阻率很高、能耗小、性能穩定。因此,MTJs無論是作為讀出磁頭、各類感測器,還是作為磁隨機存儲器(MRAM),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點,其套用前景十分看好,引起世界各研究小組的高度重視。
效應
在兩塊鐵磁薄片之間夾一層厚度約為0.1nm的極薄絕緣層,構成所謂的結元件。
在鐵磁材料中,由於量子力學交換作用,鐵磁金 屬的 3d軌道局域電子能帶發生劈裂,使費米(Fermi)面附近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電子具有不同的能態密度。
在 MTJs中,TMR效應的產生機理是自旋相關 的隧穿效應。MTJs的一般結構為鐵磁層 /非磁絕緣 層 /鐵磁層(FM/I/FM) 的三明治結構。飽和磁化時,兩鐵磁層的磁化方向互相平行,而通常兩鐵磁層的矯頑力不同,因此反向磁化時,矯頑力小的鐵磁層磁 化矢量首先翻轉,使得兩鐵磁層的磁化方向變成反 平行。電子從一個磁性層隧穿到另一個磁性層的隧 穿幾率與兩磁性層的磁化方向有關。
若兩層磁化方向互相平行,則在一個磁性層中,多數自旋子帶的電子將進入另一磁性層中多數自旋子帶的空態,少數自旋子帶的電子也將進入另一磁性層中少數自旋子帶的空態,總的隧穿電流較大;若兩磁性層的磁化方向反平行,情況則剛好相反,即在一個磁性層中,多數自旋子帶的電子將進入另一磁性層中少數自旋子帶的空態,而少數自旋子帶的電子也將進入另一磁性層中多數自旋子帶的空態,這種狀態的隧穿電流比較小。
因此,隧穿電導隨著兩鐵磁層磁化方向的改變而變化,磁化矢量平行時的電導高於反平行時的電導。
公式
MTJs中兩鐵磁層電極的自旋極化率定義為:
其中,
和
分別為鐵磁金屬費米面處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電子的態密度。
隧道磁阻TMR:
展望
由於MTJs中兩鐵磁層間不存在或基本不存在層間耦合,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外磁場即可將其中一個鐵磁層的磁化方向反向,從而實現隧穿電阻的巨大變化,故MTJs較金屬多層膜具有高得多的磁場靈敏度同時, MTJs這種結構本身電阻率很高、能耗小、性能穩定,因此,MTJs無論是作為讀出磁頭、各類感測器,還是作為磁隨機存儲器MRAM),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點。
但就用於計算機讀磁頭來說,要想使MTJs型的TMR讀磁頭在讀取速率和噪聲兩方面均優於當前的自旋閥型GMR讀磁頭, MTJs的RA值則應低於4Ωμm。目前所能獲得的最佳PSV型MTJs的RA值比這一數值仍然高出2個數量級。
研究與開發室溫TMR值高、熱穩定性好、RA值低、成本低的TMR材料將是今後磁電阻材料領域工作的重點和關鍵,其中低RA值的PSV型MTJs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有望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