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懷調

磁縣懷調

磁縣懷調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範,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最初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被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且符合一定的曲調。磁縣地處河北省的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縣懷調
  • 形成時間:明萬曆年間至清初
  • 含義:一個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
  • 地點河北省的最南部
劇目,表演,現狀,

劇目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戲曲,磁縣懷調劇目以古裝戲為主,當地人稱“紅黑臉戲”,傳統劇目有《棘陽關》、《摘盔纓》、《便宜行事虎頭牌》等。劇目上多反映忠奸鬥爭,將帥保邊,政治色彩很濃。懷調是以彈撥樂器為主奏樂器的劇種,其調式是1=D,主旋律徘徊在三度和小三度之間,音域顯得狹窄。唱腔呈現平直,特別是高音區的使用,至今突破不夠。磁縣懷調的唱腔板式有十幾種,如[慢板]、[流水]、[二八]、[緊二八]、[散板]、[呱噠嘴]等。伴奏樂器原來只有大弦、二弦、嗩吶和馬號,八十年代以來改為以板胡為主,另有二胡、低胡、琵琶、笙、笛等樂器。馬號為懷調古老而獨特的伴奏樂器,銅質,號桿四尺有餘,一般用四把或六把,最少用兩把,用以烘托氣氛。

表演

磁縣懷調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人物刻畫細緻,每個行當又有具體分工,如淨又分紅臉、大紅臉、二紅臉;黑臉又分大黑臉、二黑臉;花臉則分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同時磁縣懷調戲劇藝人也創造出極為豐富的臉譜藝術,刻畫的人物丰韻生動,造型古樸,線條流暢,色彩鮮明,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魅力。
磁縣懷調演出動作豪放,將帥出場常伴於墩子鼓、四大扇、馬號的強烈伴奏,給人以萬馬奔騰,鐵軍衝殺之感,其音響,在夜間可傳十里之外。懷調過門短小,梆子顯得緊湊,這也是民眾喜歡的一個地方,但穿把子的人非常辛苦,常常是一場戲下來,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出場的人很多,整體藝術性很強,這是需要抓好的一個環節,否則,舞台陣容極易渙散,戲劇氣氛也易降低,嚴重影響演出效果。

現狀

磁縣懷調隊伍越來越少,從過去五六個團已減少到只剩下三個,而且部分劇團將懷調唱腔改成豫劇,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老藝人相繼去世,大量劇目唱腔面臨失傳,懷調的瀕危狀況越來越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