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性齒輪
- 外文名:Magnetic Gear
發展史,研究課題,幾何類型,機構優點,機構套用,
發展史
MG的最早出現於1901年的美國專利,不過當時未被重視。雖然1941年Faus提出與傳統齒輪有相似型態的MG後,不過當時市面上僅有鐵氧體,其在磁性齒輪上使用率低並且效能差,發展又逐漸落寞。1980年代後,釹鐵硼磁鐵(NdFeB)的發明雖然再次讓研究開展,不過由於傳動時的扭矩密度仍低,無法套用在工業界,僅停留在學術發展階段。後來有學者於2001年針對共軸式MG(Coaxial-MG,CMG)提出磁場調變(magnetic field modulation )大幅改善扭矩傳送密度低的缺點,甚至證實MG在傳送扭矩密度以及角速度可高達97%的效率;此後針對CMG不斷有進一步改善的研究成果出現,並且開始大量出現整合MG於其它裝置中的研究發表,至今為止研究仍然不斷開展。
MG傳動基本上為兩個結構體互相靠著磁耦合力傳動,一般可分為平行軸傳動和共交軸傳動,共交軸傳動的發展首先由1987年Tsurumoto, K.提出內旋(Involute)傳動式MG, 該構型上所帶有之磁鐵型態、分布排列相當複雜,學術界改分析磁鐵排列較簡單的MG,1991年S. Arimoto提出類似這種型態的傳動解析之後陸續有學者對於平行軸傳動發表各式各樣的研究。1993到1994年,垂直傳動型態問世, K. Tsurumoto提出磁性螺旋齒輪(magnetic worm gear),和磁性歪齒輪(magnetic skew gear),不過構型過於複雜難以解析,多數學者仍改投入研究平行軸傳動;但於1996年時,Yao, Y. D.發表磁性斜齒輪(magnetic bevel gear),但學術界多數對於電磁學領域的構裝難有解析解,更別說要解析垂直傳動,固該篇期刊僅採用實驗法驗證,到了2012年,Muruganandam, G.提出改善磁性斜齒輪的扭矩密度之數學模型,但使用了許多假設或近似。
由於平行軸傳動MG的發展已逐漸成熟與完備,目前學術界開始有解析共交軸傳動MG的趨勢,最新的研究整合了磁性斜齒輪與磁場調變技術,發表在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不過尚未將內文公開。
研究課題
- 解析MG的傳動扭矩
- 解析MG的最大拖動扭矩
- MG傳動穩定度分析
- MG材料創新選用
- MG整合套用
- MG傳動效率分析
- 新型MG的開發
幾何類型
- 以轉動軸平行與否分類
- 轉動軸互為平行
- 磁性正齒輪
- 轉動軸互為垂直
- 磁性螺旋齒輪
- 磁性歪齒輪
- 磁性斜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