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伯縣》是清代文學家斌良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碾伯縣
- 作者:清代
- 創作年代:斌良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碾伯縣》是清代文學家斌良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碾伯縣為清朝時西寧衛所屬縣,現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海東市市政府以及樂都區政府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戶所為碾伯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並設立碾伯鎮。2013年3...
碾伯縣 《碾伯縣》是清代文學家斌良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碾伯縣 清 斌良 蒲海沿邊郡,崢嶸磴道盤。河冰連地結,嶺雪極天寒。屬國秋持節,將軍老據鞍。西戌今底定,何事剪樓蘭。
舊鎮名。詳見碾伯街道、崗溝街道。原碾伯鎮,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轄鎮,地處樂都區中部,東與高廟鎮大路村接壤,東南與洪水鎮姜灣村毗鄰,南瀕南山,西南與峰堆鄉相接,西與高店鎮為鄰,西北接達拉鄉,東北與壽樂鎮相連。行政區域面積144.4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碾伯鎮戶籍人口有72536人。 截至2019年10月...
2022年2月21日,海東市樂都區撤銷碾伯鎮,設立碾伯、崗溝2街道。碾伯街道辦事處駐樂都區東湖路9—4號。建制沿革 民國初屬附城,1931年建本城鎮,1945年改稱碾伯鎮,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改碾伯鎮。2001年,轄東門巷、東關、城中、海力公司、西門、康東新村、西關7個居委會和上寨、下寨、後營、沙壩、...
碾伯守御千戶所 碾伯守御千戶所,明代西北衛所名。本碾北地。發展歷史 成化(1465—1487)中置。治所在今青海樂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其地山後諸族部聯合起兵反抗官軍,為明廷所彈壓。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碾伯縣。1928年改為樂都縣。
碾伯南川 碾伯南川,古地名,在今青海樂都縣南。沿革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應前往貢馬之西寧番僧三剌之請,為其在該地建佛剎,賜名曰“瞿曇寺”,並題寫寺額,至今猶存,仍掛在大殿內。
明代,先後設碾伯衛、西寧衛碾伯右千戶所,清雍正三年改為碾伯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隸屬青海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樂都縣。1979年,劃海東專區。2013年,撤銷海東地區,樂都縣,設立地級海東市、樂都區。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撤銷雨潤鄉、壽樂鄉、高店鄉和洪水鄉...
清雍正年間,改碾伯千戶為碾伯縣,三川地區歸碾伯縣管轄,由三川世襲土司管理外,在三川及其周邊的前河、甘溝等地區設五大堡,即首堡(官亭)、丹陽部(中川)、趙木川堡(包括杏兒)、撒馬堡(美一、美二、峽口)、趙化山城堡(今峽口一部、前河一部、甘溝一部),五大堡之名從此產生。民國19年(1930年)從...
中川鄉,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民和縣最南部,黃河北岸,東鄰甘肅省永靖縣,南接甘肅省積石山縣,西與官亭鎮接壤,北與甘溝鄉、前河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35.5平方千米。民和建縣前,中川鄉為碾伯縣轄中川堡,建縣後,設中川鄉;1949年,沿舊制任設中川鄉;1956年,成立中川土族鄉;1958年...
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取“西平安寧”之意將鄯州改為西寧府。明初改為西寧衛,清雍正二年(1724年)又改為西寧府,屬甘肅省。轄境相當今青海省日月山以東,茫拉河及黃河以東青海省東部地,領西寧縣,碾伯縣,大通縣。道光九年(1829年)後西寧府轄七縣廳,即西寧縣、碾伯縣、大通縣與巴燕戎廳(乾隆十年分...
官亭鎮,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城南部,黃河北岸,東與中川鄉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四堡子鄉相望,西與循化縣孟達鄉毗鄰,北與杏兒鄉、甘溝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86平方千米。官亭鎮,漢代屬金城郡允吾縣;元歸西寧州管轄;清雍正年間起,歸碾伯縣(今碾伯...
2006.03--2006.08 青海省樂都縣雨潤鎮黨委書記 2006.08--2006.11 青海省樂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兼雨潤鎮黨委書記 2006.11--2008.03 青海省樂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兼碾伯鎮黨委書記 2008.03--2011.05 青海省樂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2011.05--2015.06 青海省平安縣委常委、副縣長 2015.06--2015.09 ...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右千戶所為碾伯縣,高廟屬碾伯縣管轄。民國十九年(1930年),高廟設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5日,樂都縣解放,設高廟鎮,廢除保甲制,設立村民委員會。1958年,高廟鎮為金剛公社。1984年,復名高廟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高廟鎮下轄21個行政村:郎家、老鴉、晁馬家、白崖子、...
河門村是青海省樂都縣碾伯鎮的一個城中村。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河門村擺脫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儼然是一個城市的樣子。從一個窮的叮噹響的村子,發展到集體經濟達400餘萬元的小康示範村。這就是河門村。人口 河門村就是碾伯鎮的心臟,有200餘戶人家,,90%的民眾是回族,,典型的人多地少。因此...
碾伯縣故城 位於樂都縣碾伯鎮內。故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東西長450米、南北寬336米,夯土築,牆高約10米、基寬9-10米。萬曆十二年(1584年)補加磚堞。二十四年(1956年)重修並增設城樓。此城原分內外,外城牆已無存,內城城牆也因為城鎮擴建大部被拆除,現只存有北城牆。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場垣鄉,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東北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12千米,行政區域面積88.1平方千米。明清時期為牧馬場,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下川口保,新中國成立初,設自由鄉,後改稱馬場垣鄉,1958年,與川口鎮合併成立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馬場垣公社,1984年...
新民鄉,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西北部,東與松樹鄉相鄰,南與李二堡鎮連線,西與峽門鎮接壤,北與樂都縣中壩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88.7平方千米。新民鄉,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所轄新順堡,建縣後曾設新順鄉;1950年,沿舊制仍設新順鄉;1956年,改稱新民鄉;1958年,併入...
川口鎮,古代屬於《禹貢》雍州地,為西羌生息之地,西漢在民和縣境建允吾(讀音:沿牙)縣,統屬上川口地區;明、清上川口大部分村莊為東伯府李土司封地;民和建縣前,上川口屬碾伯(今樂都)縣之一堡;1930年建縣後,改上川口堡為川口鎮,成為縣治所在地,是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截至2018年,川口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