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無錫市將傍近城區西面的錫山和惠山逐步建設成為
錫惠公園。由於這裡沉澱了悠久的無錫歷史文化,至今仍有著眾多的遺存,所以人們把這裡稱為無錫露天歷史博物館。 惠山古稱歷山、華山、九龍山、冠龍山、西神山。晉代著名的西域僧人慧照來此山駐錫,稱為慧山;慧與惠通,後稱惠山。錫山相傳秦時曾出產過鋁錫,後錫盡,據云無錫由此得名。(經現代地質學家考查,此山不可能有過錫礦)。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就曾有先民居住,考古學家在這裡(園中噴水池前)發現過一個古村落的遺址,出土了先民們遺存的石制、陶製的生產、生活用具。現這裡立有這一遺址的標誌石碑。 戰國時,無錫為春申君黃歇封地,黃歇曾在惠山山澗中飲過馬,後名“黃公澗”。南朝時,宋長史湛挺在這裡建有“歷山草堂”,後有一僧人在此建“華山精舍”。梁武帝蕭衍大興佛寺,於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在此建大同殿,稱“法雲禪院”,晚唐時改稱“惠山寺”。寺內建築屢有興廢,現存大同殿重建於清,20世紀80年代修葺。山門兩側有兩座石經幢,一建於唐乾符二年(876),一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 惠山自唐代起,已是風景勝地,來此遊覽的人絡繹不絕,眾多的文人在這裡留下了足跡和詩文。有“江郎才盡”的江淹,有唐代著名詩人王武陵、郎土元、張繼、皮日休……,有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著名詞人秦少游……,元代的大書法家趙孟光兆頁,明代大畫家唐寅、沈周,清代的唐熙、乾隆兩帝,著名的詞人納蘭性德、陳維崧……等等。無錫的官紳和文人也在此修建了不少園林。如今這裡能夠見到的遺存尚有: 唐代的:有經茶神陸羽評定,名傳古今的天下第二泉;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題書的“聽松石床”;有唐朝宰相、憫農詩人李紳在此讀書的讀書台遺址;有為東晉華寶建的華孝子祠等。宋代的: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過的漪瀾堂和他吟詠惠山的詩碑;有北宋著名詞人秦少游的墓葬;有南宋抗金宰相李綱建造的古石橋——金蓮橋(宋欽宗曾將惠山寺賜予李綱作為他祭祀父母的功德院);有紀念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的祠堂(現名萬卷樓、遂初堂)。 元代的:有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的忍草庵。庵旁魄岩怪石,幽深靜潔,絕澗清泉,樹木蔥蘢。庵中的貫華閣,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與顧貞觀在這裡作徹夜長談;天下第二泉旁,尚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題寫天下第二泉的字碑。 明代的:有目前江南最古的園林——
寄暢園;有明代禮部尚書邵寶建造的二泉書院,二泉書院原有海天亭、超然堂、泉齋、點易台、靜清深處等建築,是一處頗具規模的園林,現尚存一處講堂和一塊點易台的石碑;有曾任湖廣提學副使鄒迪光構築的愚公谷,愚公谷原占地數十畝,建有40處亭台樓閣,是規模很大的園林,當時人稱“近代名區”,有詩人描繪它“圖嶂達迴廊,佳泉直灌房……。”到他兒子手中就已衰敗,如今只存遺址了;有建於明成化年間,無錫詩人雅集的碧山吟社;明代建築尚有,為紀念安史之亂死難的張巡而建的張中丞廟。 清代的:有康熙、乾隆兩帝共12次南巡時遊覽惠山的多處遺蹟,有為兩帝南巡修建的雲起樓和竹爐山房。竹爐山房原為聽松庵(已毀)的建築之一,明初有墨竹國手之譽的畫家王跋在庵中居住,住持性海讓竹匠制了一具別致的竹茶爐,王跋為之作圖題詩,引起了一些名士的吟詠唱和,成為文壇佳話。乾隆帝到竹爐山房後頗感興趣,曾要竹匠仿製竹爐帶至京城。 民國時的建築有二泉上的景徽堂(現易名陸子祠)。 無錫解放後,將已經荒蕪了的錫惠景區修葺一新,栽種了大量樹木,開鑿了映山湖,新建了杜鵑園、動物園,建造了濱湖山館、慧麓草堂、金粟堂等,重建了張中丞廟、忍草庵,大修了大同殿、華孝子祠,現正在整修寄暢園,按明清時風貌,重建已經毀失了的建築,恢復消失了的部分園林景象,使這座古園重現其最勝時的景色。 有位遊人遊覽錫惠公園時,曾說過這樣一句感嘆的話:“這裡真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這句話,確實道出了無錫這座露天歷史博物館的景象。
名勝古蹟
碧山吟社是現今無錫惠山古鎮
錫惠公園名勝區一大古蹟名勝,自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創立至今530多年來,人們一直以詩社稱之,其實它最原初的人文意義是當時的無錫老年道德修養論壇,詩社只是它的形式。
碧山吟社最早成立時,成員由
秦旭等9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與一位48歲中年人組成,後世稱之為碧山十老。那時候,每月風和日麗之時,碧山吟社十位成員約聚惠山,燕飲相樂,分題賦詩,自娛自樂,何其風流灑脫!這種老年人自發的風雅休閒活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當時朝廷重臣,也是著名清官——南京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應天巡撫王恕接見碧山吟社十位成員後,碧山吟社更是名聲大振,不僅無錫本地人引以為豪,趨之若鶩,外地文化人也慕名而來,留下不少歌詠詩篇。
在明代歌詠碧山吟社的詩篇中,現在人們最熟悉的一首名為《游惠山過碧山吟社》詩云:“詩壇高築壬寅歲,勝事遙傳大曆年。買地有資酬野衲,品泉無譜問茶仙。樹藏亭子清風裡,路繞雲根小洞邊。賡倡願隨諸老後,結盟遲我賦歸田。”此詩作者吳寬(1435-1504年),字原博,號匏庵,因後諡文定,後世稱為吳文定,蘇州人,成化八年(1472年)狀元,明代有名的詩人、散文家、書法家,最後官至禮部尚書。吳狀元此詩記錄了碧山吟社的創立年份、來歷、地理位置等信息,最主要的著眼點是:他將碧山吟社十位成員,比作唐大曆年間詩人“十才子”,這當然是吳狀元從文學史角度對碧山吟社的高度恭維或說“艷稱”。吳寬曾任右春坊右諭德,當過太子朱祐樘(即位後稱弘治皇帝)老師,宦途無比光明,是被人們看好的“政治明星”,卻表露出退休後欲加盟碧山吟社的意願,這是將自己身段放得很低的謙遜態度,而這種態度猶如綠葉襯托紅花,更彰顯出碧山吟社高尚優雅的強大向心力。然而,吳狀元的眼中碧山吟社充其量就是一個自娛自樂的老年詩社而已,這說明吳狀元對碧山吟社並不真正了解,也不理解碧山吟社作為無錫老年道德修養論壇的人文精神!
然而,
吳寬的名人效應還是存在的,自明清至當代人們始終興致勃勃地不斷轉述,久而久之,吳狀元此詩的片面視角也就逐漸演化為人們對碧山吟社的思維定勢與文化定位,5個多世紀來,一直被奉為圭臬,至今還製成詩碑,樹在碧山吟社門口,可見古今人們對碧山吟社存在的傳統思想認識誤區之大之深!
當年碧山十老將碧山吟社視為老年道德修養論壇是有“宣言”明確申明的,其中說:“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聖人所戒,自今而後務以德義相勸,過失相規,言毋妄誕,行毋詭隨,期不愧於古人,無慚於後進,斯幸矣”,“不然吟詠雖工,寧免將來之訾議乎”。
碧山吟社的“宣言”說得好,碧山十老做得更好!其成員楊理(字叔理),看到惠山“天下第二泉”源頭毀壞很久無人過問,人們取水很不便,就主動出資疏浚,並在泉流匯集處裝上螭首,即俗稱“龍頭”的石雕水嘴,作為出水口,大大方便了周邊使用泉水的鄉民。碧山吟社召集人秦旭知道後,馬上趕到現場觀看,當即寫詩《螭首歌贈楊叔理》:“楊郎引泉作螭首,精巧乃出良工手。崢嶸頭角欲飛動,噴出驪珠千萬斗。先生好清非好奇,振起廢墜誠所宜。狂流伏竄病汲者,正如吾道當一之。昨來觀聽復攜茗,汲深不用桄榔綆。試敲石火煮澄清,一酌令人發苕穎。茶仙安妥山靈喜,我亦殷勤薦芳芷。紛紛眼底多田翁,清事何曾掛唇齒!”詩句精煉生動地描寫二泉出水口修復後取水方便的美麗情景,以及秦旭對此善舉的愉悅感,激情表揚鼓勵“楊郎”公益行動體現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與高尚道德情操,並直率鮮明地批評眾多“多田翁”——當時縉紳地主之類的有錢人,漠視慈善與公益的自私態度。秦旭另一首詩《叔理邀惠山社飲》,反映當年碧山十老自我道德修養充滿著學習精神:“南禪寺里題詩罷,西神山前騎馬游。張公祠下拜忠烈,陸子亭上懷靈修。風塵污耳尚堪洗,水竹近人真可留。楊雄酒箴尚能謹,不使眾客登糟丘。”詩中張公祠,指現今惠山古鎮直街張中丞廟,明成化八年(1472年)無錫知縣李恭建,紀念拯救唐王朝而殉國的著名忠臣良將張巡;陸子亭,借指唐代茶聖陸羽;“風塵污耳尚堪洗”,源自上古時候許由洗耳典故,堯欲將天子位禪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髒了自己耳朵,跑到河邊洗耳,以示堅決不做天子的決心。當年碧山十老道德修養既有實踐又有學習,在慈善公益文史書畫甚至燕飲等生活諸方面都十分注重道德情操的不斷學習與提升,從而以正能量成為社會表率,贏得當時及後世的尊敬與仰慕。
所以,儘管明代老年詩社並非碧山吟社獨創,碧山吟社之前無錫就曾有過“耆英社”,同時期江南其他地方也有老年詩社,如常熟的“虞山九老社”、現今旅遊勝地浙江烏鎮的“烏墩九老會”等,但這類老年詩社,並無自我道德修養主旨,多的是風花雪月,詩酒自娛而已,因而早已湮沒歷史煙雲深處,為人們遺忘!只有無錫碧山吟社以其道德光芒熠熠生輝,碧山十老至今還能進入人們視野。尤其要指出,碧山吟社召集人
秦旭以“德義”治家,長子秦夔於明天順三年(1459年)考中進士,是無錫秦氏的第一個進士,為官“所至有殊績,一時頌其‘神明’”,二子秦旦三子秦奭都以孝聞名,朝廷給予“雙孝”表彰,無錫秦氏由此開始發展成為綿延明清兩代400多年的簪纓望族。
(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石雨)
《碧山尋蹤》
這是無錫現存最早的山際古園;這是當今格律詩壇最老的牌子。五百多年風雲變幻,它又歷經了哪些波折?請看《發現》之《碧山尋蹤》
(主持人一)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今天的《發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幅珍貴的絹本畫卷,畫卷長2米,寬0.3米,是由明代傑出書畫家沈周所作的《碧山吟社圖》。畫卷描繪的就是無錫當年梁溪文人雅士悠遊山林,結社作畫、品茶吟詩的生動場景,畫的右上角還有乾隆的御筆題詩。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說這碧山吟社的故事。
【字幕】 錫惠公園【解說詞】
碧山吟社所在的位置,是一塊山環水繞、四面如畫的寶地。公元1482年,無錫的名門望族秦旭看中了這塊佳絕處,於是築屋建亭,引泉浚池,種樹栽花,與另外九位布衣老人在這裡結成詩社,取名“碧山”。
秦旭是北宋文學家秦少游的後裔。有關秦旭這個人,民間還流傳了這樣一個軼事傳說。相傳無錫城中住著一個民戶叫秦季升。秦季升讀過幾年書,家中也有幾分田地,日子還算過得去,唯一的遺憾就是人到中年膝下無子。
【同期聲】
有天,秦季升去馬山辦事,在渡口等渡船擺渡時碰上大風大雨 這時只聽有人大喊快救命,有個和尚落水 秦就跳水救人。三年後秦的妻子臨盆,他在客堂外踱著方步等候訊息,恍惚間他看見一個老和尚朝他走來,打了聲招呼,就不見了。聽見房間裡傳來恭喜聲,生了個大胖兒子。秦季升就以自己名字中的昇字取義,給兒子取名為旭。
【解說詞】
秦旭從小聰明異常,讀書過目不忘。別人都誇他是個做官的料子。但秦季昇卻說,就一個兒子,要放在身邊養老的。從此,秦旭不做八股文章,專攻詩詞,語出驚人,風格近似陸放翁。他後來發起創建碧山詩社也就不足為奇了。
碧山吟社的建立為當時相對沉悶的無錫的士人文化帶來了一縷清風。
【同期聲】
秦旭相約的九位老人,都是很有才學的鄉里舊族。每逢風和日麗的日子,十位老人穿戴整齊,依年歲序列而坐,詩酒唱和 弔古懷今 一時間聲名鵲起 慕名而來的文人雅士很多 頓時詩風興盛,名聞江南
【解說詞】
乾隆下江南時,也曾經親臨碧山吟社,並在品茗懷古之間留下了“十老風猶在,群公望不虛”的感言。
【插片一】
無錫現存最早的山際古園,當今格律詩壇最老的牌子。五百多年風雲變幻,碧山命運又將如何?《發現》欄目之《碧山尋蹤》,正在播出。
(主持人二)
讓碧山吟社聞名遐邇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由沈周為秦旭等十位老人所畫的《碧山吟社圖》。沈周是文徵明、唐寅的老師,而且這畫得到了乾隆的題詩,身價就更高了。秦家把它視如珍寶。可惜,現實並沒有象圖畫那樣永遠那么美好。
【解說詞】
秦旭等十位老人在碧山這塊風水寶地逍遙自在了十二三年,但是畢竟年事已高,一個個相繼離世。期間,碧山吟社也發生了一件令人蹊蹺的事情,竟然被人霸占了整整六十年。秦旭的後代曾做過相當於現在副省級領導的官職,奇怪的是秦家文獻和明代地方筆記都諱莫如深,隻字未提霸占一方的名字,連姓氏也沒留下,至今這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解說詞】
到了秦旭的曾孫秦瀚這一代,開始思量收回碧山吟社。秦瀚八次鄉試不取,枉自浪費了青春年華。但他從小受父輩影響,喜歡結交詩友。這時的秦家與霸占吟社的豪家勢均力敵,收回吟社不是銀子問題,而是面子問題。經過雙方幾輪協商,豪家終於答應下來。公元1554年,在眾多社會名流的出資幫助下,秦瀚贖回了碧山吟社,並重新修葺改建。
【同期聲】
詩社興復後,成了退休回鄉官員詩人的一個會所,這時的吟社應該在規模和影響上都遠遠超過
秦旭初創時期。
【解說詞】
十幾年後,秦瀚去世。他生前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吟社早晚會消亡,就在後院山坡上刻了“碧山吟社”四個大字,旁邊寫上了年份和與會者名字,做了個標誌,以便日後有一處遺蹟可找到。
【畫面】 吟社大門磚雕
【同期聲】
這幾個字是明代著名書畫家
文徵明所書 吟字右半邊的今是反過來寫的,社字卻多了一點,古人寫書法講究一個趣字,文徵明為何要這樣寫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其中肯定包含了他的寓意
【解說詞】
秦瀚死後,碧山吟社又告星散,社址再度廢棄。數百年中,除了秦氏子孫數次恢復吟社外,也有其他無錫名流為之結社吟詩。碧山吟社時興時衰,但最終還是毀於戰亂。辛亥革命後,人們在遺址的荒冢瓦礫中發現了一塊吟社的匾額刻石。後來,國學大師
唐文治根據這塊刻石,還撰寫了《碧山吟社刻石記》一文。
碧山吟社建築比寄暢園早了四十多年,是無錫現存的最早的山際古園。有跡象表明,寄暢園的首任園主秦金,曾經想與邵寶重修碧山吟社,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後來就另外購地建成了鳳谷行窩,也就是現在的寄暢園。
【插片二】
無錫現存最早的山際古園,當今格律詩壇最老的牌子。五百多年的風雲變幻,老樹能否開新花?《發現》欄目之《碧山尋蹤》,正在播出。
(主持人三)
五百年來,碧山吟社歷經磨難,但活動此起彼伏,詠唱者不絕如縷。許多人對它有著深厚的情結,把它視為文壇的精神樂園。正如中華詩詞學會原副會長梁東所說的,碧山吟社是當今格律詩壇牌子最老,而且至今還鮮活地存在並活躍著的詩社。
【解說詞】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碧山吟社經過整修,逐步恢復了舊貌。但終究沒有了以往吟社的興盛氣象。
改革開放以後,無錫市一批詩詞愛好者再次發起重建了碧山吟社,讓這棵古樹重新吐露蓬勃的新芽。發展至今已有社員一百七十多人,真是“不愛紛華愛雅韻,碧山吟社唱大風”。
【同期聲】
吟社為把格律詩詞事業做大做強,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開設詩詞班、成立青年詩社等,每年還出版《碧山吟草》詩詞結集,以及每季度一期的《無錫詩詞》雜誌。在國內詩壇各類詩詞比賽中,榜上有名的人不在少數
【解說詞】
“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碧山吟社重建後詩詞的創作原則。因此,社員們一直將詩歌和現實社會緊密結合,每當國家的重大活動或者紀念日,詩社都要組織吟誦活動。與當年十老創建吟社時那種“平時袖手談心性”的閒情不同,也與後期吟社那種“撫圖三嘆息,羽人跡如歸”的感傷更不同,現在的碧山吟社更多的是時代特色和社會責任感。由於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參與其中,又使碧山吟社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朝氣。
【同期聲】
歌頌先進人物,鞭撻不良風氣,是經常創作的大題材 藝術手法上也越來多元化 不僅有詩詞,還有楹聯、辭賦、散曲等多種藝術形式。
【畫面加字幕】碧山吟社歷年主要活動
(主持人四)
碧山吟社,是無錫一個文化象徵,是一種文化元素,更是無錫歷史文化的一段根基。慶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根基上生長了五百多年的參天大樹,仍然生機勃勃,韻味雋永。重要的是,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保護它,為它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境。
好了,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下期再見!
編導:王 正 攝像:陸 衛 剪輯:榮 偉 撰稿:姚偉明
碧山吟社與惠山國小
碧山吟社始自明成化十八年(1482),是在秦旭(1410——1494)的倡導下形成的。當時的秦旭已經73歲,他是宋著名的詩人秦觀的後裔。秦旭在明朝初年,曾任萬石長,足見其家境之殷實。他的兒子秦夔已官至武昌知府,所以秦旭便成了封翁。秦旭與當時的惠山寺主持覺性商量,買下了第二泉以南的龍泉僧寮,經一番收拾改造,做了詩社的活動基地,並取名碧山吟社。取名碧山據考是出自李白《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要成為詩社社員是有條件的,一是年高德劭,志同道合;二是平頭百姓,淡泊名利;三是不妄誕詭隨,老實本分。所以吟社的性質一開始就是草根的。秦旭也就是景暘公,僅是因子貴而被封翁,並無實質性的官員身份,而且吟社只有十人(其實有一位叫潘緒的詩人未滿60歲,因其才高,被接納),因此吟社又稱十老詩社。
到了弘治七年(1494),也就是碧山吟社經歷了平穩興旺的十二年,秦旭逝世。吟社被縣中一豪強所占。秦旭之子秦夔1487年江西右布政使位子上退休,且在1495年也去世了。吟社也便偃旗息鼓了。直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景暘公的曾孫秦瀚,重新恢復吟社的活動,直到1566年秦瀚卒。而在他主理吟社時,考慮到吟社的未來,可能再度衰微,於是在石坡上鐫刻“碧山吟社”摩崖石刻,並署明年份及社員的姓名。秦瀚字叔度,號從川,這就是“吟社”的從川公一續。
其後秦瀚的五世孫秦汧,屏居碧山吟社中51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其間吟社並無活動。直到清雍正年間,秦氏裔孫秦實然,號訒庵,舉行了幾次吟社活動,算作吟社的復興。一般稱之為訒庵公二續。而乾隆年間實現三續的,並不是秦氏後人,而是幫助“從川公一續”的顧可久先生的後人顧建元(字珍山)及其子顧光旭、顧奎光。這就是吟社的“一建三續”。實際上三續之後,吟社活動不一定在惠山的碧山吟社之中了。但由於從川公的石刻在,吟社的位置是可以肯定的。清嘉慶後,在吟社的舊址上改建成了牧雲庵。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從常州方向過錢橋倒拔山上,於是從頭茅峰上衝下來,雖未受抵抗,還是放火焚燒了寺觀、祠堂,牧雲庵在劫難逃,化為一片瓦屑堆。 牧雲庵劫後募化重建,而碧山吟社只借摩崖石刻,隱匿在山阿,無人識得了。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光緒二十四年(1908),西風東漸,惠山開辦了學校。雖然最初人數較少,只有40名學生,但隨著學生的日漸增多,學校先後在忠節祠(1908)、貞節祠(1909)、千手觀音殿(1910)等處開辦。到民國七年(1918)侯鴻鑒先生(曾任江蘇視學、無錫縣教育會會長之職)籌劃另建校舍。擇址在牧雲庵及四周數畝荒地之上。任命尤鳴梧先生為校長。尤負責基建,在清理場地時,發現摩崖石刻。尤先生是有識之士,為此即刻予以保護,並報行政當局。這一發現轟動各界。侯鴻鑒、唐文治、秦岐農等學界名流為之撰文立碑,吟社故址重見天日。是辦學讓這段文脈得以接續,而這所學校就是惠山國小,雖然開辦之初命名為無錫市第八國民學校。(當時無錫建制是縣,下設17個鄉市。人口五萬以上稱市,五萬以下稱鄉。城廂含惠山,叫無錫市。學校序列以成立先後計數)。為保護刻石,山坡旁建小院,種樹栽花,自成一景。實際上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學校已改名為惠山國小(見《無錫年鑑.碧山吟社》)。且記實吟社舊景之一涵碧池就在校內。侯鴻鑒先生在學校的《落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設無此校辟榛具將,浚遺蹟於荒蔓,豈大造故留此碧山風月而為學校平分其輝耶。余嘗至斯校,睹輪奐新構,幽雅院落及兒童活潑之精神。有融古道德、新知識於一爐者。登其堂,鏘鏘濟濟;履其庭,整整齊齊。校園之左,鄰若冰洞、印心石屋之古蹟。崖上新綠紛披者為苗圃。近接十老堂之遺址,崖壁傾斜處,有俞是堂鄉賢手澤,磨濯之可認也。涵碧之池,龍縫之泉,映帶於左右。尤足以洗舊姿,銘新恩也。凡諸勝跡皆所以昭示來茲,涵濡後進。其裨益於教思者無窮矣。他日地靈人秀蘊蓄其間,教育彌廣、史乘增輝,夫豈區區一校之光哉。”這是一位教育家先驅的文字,對惠山國小所寄的期望是何等宏大和熾熱。
附註:侯鴻鑒(1872—1961)字葆三,號病驥。光緒十七年(1891)留學日本弘文學院,一年後回國任俟實學堂(今市連元街國小)校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競志女校、西城師範學堂,是無錫近代教育之先驅。
袁宗翰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