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環境暴露

環境中的放射性碘很容易進入生物體內,食入是其主要的攝入途徑,呼吸攝入是次要的。碘-131(核素符號I)對人員的照射途徑為內照射外照射。I不同於以固態形式套用的核素,極易進入人體,並高度選擇性地蓄積於甲狀腺組織內。因而它對機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甲狀腺的輻射損傷。

環境中的遷移,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環境水平,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中的遷移

食草動物甲狀腺中濃集的I比食肉動物甲狀腺高得多。而在海洋中,藻類對I的濃集本領顯著超過魚類,前者約為後者的100倍。對淡水生物而言,它們對I濃集係數的波動在10~1000,變化較大。
IAEA2004年推薦的元素碘的濃集係數大型藻類、浮游植物、浮遊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分別為1×10、8×10、3×10、3×10、1×10、9×10。
元素碘由砂、壤土、黏土、有機質到植物的分配係數(Kd)值分別在1.3×10~8.5×10,8.2×10~2.4×10,8.2×10~3.3×10,5.0×10~1.5×10。I在在粗質砂土中的轉移係數為(6.31×10)±(4.41×10)。
放射性碘進入人體的途徑很多,但是,在一個給定的環境中起決定作用的途徑通常只有一種,這種途徑稱關鍵途徑。因為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環境條件和人類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相應的關鍵途徑可能完全不同。如在西方國家,牛奶及其製品是主要食品,因此,放射性碘主要通過空氣→牧草→牛奶的途徑進入人體;而在我國,蔬菜瓜果是一種常用副食品,通過空氣→蔬菜(或瓜果)途徑進入人體常常成為我國居民的關鍵途徑。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水平

(1)大氣層核試驗釋放量,根據核試驗裂變產物的產額和核爆當量值,可以估計出到1976年由核試驗釋入環境並彌散於全球大氣層I總量約為6×10Bq。我國的研究人員採用UNSCEAR1993年及2000年報告中的方法和參數,推算了1945—1999年大氣層核試驗釋放的I在我國表面累積沉積密度平均為15.72 kBq/m(7.68~30.62 kBq/m),其中太原地區最高,福州地區最低。
(2)核事故釋放:1979年美國三哩島反應堆事故向環境釋放的I約為550GBq,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事故的釋放量為630PBq。

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中的放射性碘很容易進入生物體內,食入是其主要的攝入途徑,呼吸攝入是次要的。I對人員的照射途徑為內照射和外照射。I不同於以固態形式套用的核素,極易進入人體,並高度選擇性地蓄積於甲狀腺組織內。因而它對機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甲狀腺的輻射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