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

外照射

外照射是核輻照射的一種方式。放射性核素在生物體外,使生物受到來自外部的射線照射稱為外照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照射
  • 外文名:external exposure
  • 特點:輻射源在體外
  • 射線分類:α射線、γ射線、β射線
介紹,特點,來源,影響因素,外照射防護,時間防護法,距離防護法,禁止防護法,

介紹

外照射指的是體外的γ射線、中子流等對人體的輻射作用。其作用的強度取決於機體吸收劑量的大小。不同照射量和作用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應。人員在短時間內,外照射吸收劑量達1戈瑞以上時,可引起不同類型的急性放射病。當人員經常受到小劑量的外照射時,可能會引起慢性放射病。各種天然禁止物、工事、裝甲車輛、建築物對射線的外照射都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特點

γ射線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即使是體外照射,也能對深部組織造成損傷;α射線的生物效應雖然較大,但穿透能力小,在體外不構成對人的威脅;β射線的電離作用和穿透能力處於α與γ之間。

來源

電離輻射線由體外照射到機體的過程。主要來自:(1)密封源;(2)射線裝置;(3)核設施。

影響因素

外照射所產生的效應與吸收劑量、劑量率、時間與空間的劑量分布、照射範圍、受照組織的放射敏感性及輻射的種類和能量等因素有關。
受照射累積劑量與放射源的活度和照射時間成正比,外照射劑量的大小與工作環境劑量率和受照時間成正比,即:劑量 = 劑量率X時間
外照射與照射距離平方成反比,當接近放射源時就會受到照射,離開放射源時就不受照射或減少照射。

外照射防護

外照射防護目的是保護特定人(群)不受過分的直接或潛在的外照射危害。其出發點應從防護目的的實現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付出方面綜合進行考慮。外照射防護應該保證完滿達到電離輻射源的套用目的,又使人員受到的輻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即ALARA 原則。輻射實踐正當性、最最佳化和劑量限值

時間防護法

儘量減少輻射源對人體的照射時間,以減少受照劑量。在工作場所劑量率不變的條件下,受照劑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因此想方設法減少工作時間是減少受照劑量的有效方法。

距離防護法

儘量增加人體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以減小人體受照的劑量。點狀源在周圍空間所產生的劑量率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當距離增大一倍時,照射量可減少至原來的1/4 。因此,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應儘可能遠離輻射源。在實際工作中常採用長柄工具,機械手等。

禁止防護法

禁止防護法,就是在人與輻射源之間設定禁止物以減小人員處的劑量率,從而減少人體受照劑量。所需用禁止物的厚度,應根據不同情況,如輻射類型、輻射強度、防護水平等通過計算確定。在實際的防護中,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可以憑半厚度的經驗數據確定γ射線禁止材料的厚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