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29環境暴露

環境中的129I主要通過食入、吸入途徑進入人體,並選擇性地蓄積在甲狀腺中,但129I的比活度較低,因此在甲狀腺中129I的活度不會很高。在事故情況下,當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後,放射性碘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隨飲食攝入,其中食入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們攝入放射性碘的主要來源,其次是吸入受污染的空氣,後者只發生於放射性煙羽通過時期。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環境水平,人體照射途徑,人體健康風險,體內代謝,損傷效應,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水平

(1)129I在環境中的含量。由於核試驗和核工業排出的“三廢”影響,環境中129I的量明顯升高,
(2)核設施正常運行釋放量。UNSCEAR1993中給出截至1989年全世界核燃料後處理廠氣態和液態流出物中129I的總釋放量估計值為0.41TBq和3.9TBq,燃料後處理平均歸一化釋放量為0.0040TBq(GWa)−1和0.038TBq(GWa)−1,發電量平均歸一化釋放量為0.0002TBq(GWa)−1和0.002TBq(GWa)−1。UNSCEAR2000中報導:截至1997年反應堆和核燃料後處理廠全球擴散性放射性核素129I的總釋放量為14.77TBq。

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中的129I主要通過食入、吸入途徑進入人體。並選擇性地蓄積在甲狀腺中,但129I的比活度較低,因此在甲狀腺中129I的活度不會很高。在事故情況下,當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後,放射性碘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隨飲食攝入,其中食入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們攝入放射性碘的主要來源,其次是吸入受污染的空氣,後者只發生於放射性煙羽通過時期。UNSCEAR2000中給出核燃料後處理廠流出物中129I的單位釋放量的集體劑量:氣態流出物為44人·Sv/TBq,液態流出物為0.099人·Sv/TBq。
1997年以前,核電站和乏燃料處理廠釋放的全球性彌散性核素所致集體有效劑量負擔為203800人·Sv,其中長壽命核素129I貢獻295人·Sv。

人體健康風險

體內代謝

(1)吸收。放射性碘極易經胃腸道、呼吸道、完整皮膚及傷口吸收,且吸收速度快,吸收效率高。無論是無機或有機碘化物,經口攝入1h,吸收率為75%~85%,3h可完全吸收入血。幾乎全胃腸道都可以吸收,但主要在小腸。放射性碘能迅速而完全地通過腸壁進入淋巴管及血管內。當胃腸內容物較多時,吸收速度減慢,但不影響總吸收量。
氣態碘或氣溶膠碘吸入後1h,吸收率可達80%以上。吸入放射性碘化鈉氣溶膠,經過5min,約61%的碘被吸收;40min時,可達到80%,第3d時吸收率已近100%。放射性碘化物的溶液或碘蒸氣,可經黏膜和完整的皮膚吸收。傷口對碘的吸收率,可高達70%以上。
(2)分布。進入血液的放射性碘約70%存在於血漿中,30%在血液成分中,但它能很快地由血液轉移到體內各組織器官內,呈高度不均勻分布,選擇性地濃集於甲狀腺。按其濃度計,甲狀腺組織內濃集的碘為血液中的幾百倍至幾千倍。相應地在其他組織器官中只有很少量的放射性碘存在。
(3)生物轉化。放射性碘進入血液後,與血漿蛋白結合得不牢固,能迅速離開血液,而選擇性地濃集到體積很小的甲狀腺內,並經歷攝取、有機結合、膠體儲存和釋放等一系列生物轉化過程。
(4)排除。放射性碘可經腎臟、腸道、肺、皮膚、唾液腺、乳腺及汗腺排除。

損傷效應

129I的半衰期太長,裂變產額和β粒子的能量又低,對公眾基本不構成危害。碘主要積蓄在甲狀腺,但129I的比活度較低(6.55MBq/g),因此,在甲狀腺中129I的活度不會很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