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蕨(姬蕨科碗蕨屬植物)

碗蕨(姬蕨科碗蕨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碗蕨(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Moore)為姬蕨科碗蕨屬植物,植物碗蕨,分布於我國浙江、江西、台灣、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碗蕨
  • 拉丁學名: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Moore 
  • 別名:貫眾(廣西)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碗蕨科 
  • 碗蕨屬
  • :碗蕨
  • 分布區域:我國浙江、江西、台灣、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涼。

歸經

入膀胱經。

功效

祛風,清熱解毒。

主治

感冒頭痛,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

治感冒頭痛,碗蕨15g,板藍根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根狀莖圓柱形,粗長,表面紅棕色,密被棕色的節狀毛,其下著生眾多灰黑色的鬚根。葉柄長20-35㎝,紅棕色,稍有光澤;葉片長20-35㎝,寬15-20㎝,三至四回羽狀深裂;三角狀披針形或矩圓形,紙質,棕綠色,葉兩面、羽軸及葉脈均具褐色的節狀長毛;末回裂片短,鈍尖,全緣,每裂片有小脈1條,先端膨大成水囊,不達葉邊;孢子囊群生於小脈先端,囊群蓋碗形,灰綠色,略有毛。質脆,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陸生蕨類,植株高70-120㎝。根莖粗壯,密生褐節狀長毛。葉遠生;葉柄長20-35㎝,棕色,腹面扁平有縱溝,具褐色節狀毛;葉片紙質,兩面脈上密生白色節狀毛,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15-20對,互生,有柄,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下部羽片較大,長10-32㎝,寬3-10㎝;二回羽片12-18對,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下部的較大,長2.5-10㎝,寬1-3㎝;三回羽片斜卵形,長5-25㎜,寬3-10㎜,邊緣有少數尖齒,有時具側裂片4-6對;葉脈羽狀,每裂片有小脈1條,先端膨大成水囊。孢子囊群生於裂片邊緣小脈先端;囊群蓋碗形,黃綠色,邊緣有齒。
碗蕨
碗蕨線稿圖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2400米的林下、溪邊。

分布範圍

浙江、湖南、江西、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西藏。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辛,性涼。有清熱發表的功能。用於感冒頭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