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窯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碗窯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東北部,距鎮政府 12 千米。與角仔里村榕樹仔村相鄰。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逃避戰亂遷入此地的村民聚居而成,現村中黃、李兩大姓氏為民國時期遷入。因當時該村有上百座窯洞,村民以燒窯制碗、杯、盤等瓷器為業,故取名碗窯村。坐落於山間谷地,村邊有海拔約 3500 米的犁頭山。在村的西北方有碗窯河和坑口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碗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圓墩大隊;1960 年 3 月,屬赤石公社;1983 年,屬惠陽專區海豐縣;1987 年 4 月,屬赤石鎮碗窯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碗窯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有黃姓、李姓。第一大姓為黃姓,清嘉慶年間,黃姓先祖從福建遷至廣東海豐梅隴,1932 年從梅隴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李姓,1929 年從福建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主要為潮汕民系,通用方言為閩南話和尖米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26 戶,戶籍人口 136 人,其中男性 70 人,女性 66 人;80 歲以上 1 人,101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12 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柑桔等。改革開放後,部分村民在家耕作,部分村民到梅隴鎮定居生活。2000 年以後,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特色農產品有沙姜、柑桔、蜜柚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菜包粿、冊粿、甜粿等。
20 世紀 90 年代初通電、通電話,1996 年通自來水,21 世紀初通網際網路,2008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現存 21 座。有黃氏宗祠,始建於 1935 年,重修於 1970 年,占地面積 40 平方米,現仍作為宗祠使用。
村里每年正月十二搭燈棚,上年新添男丁的村民在燈棚掛燈,掛燈後要請全村吃飯;正月十五完燈。正月十五鬧元宵,碗窯村有“搶炮頭”的風俗。對於赤石人來說,“炮頭”是好運的象徵。搶到“炮頭”,寓意今年會平安、順利兼發財。“搶炮頭”的地點一般在神廟前或祠堂前的空地上,活動舉行時,全村男女老幼都會到現場觀看或參與,其中也有不少是鄰村村民甚至是聞訊趕來的外地親朋好友。“搶炮頭”場面異常熱鬧,活動開始前會先舉行“標炮頭”環節,即把第一、第二、第三和最後(全炮)一個“炮頭”拿出來由村民出價競標,價高者得。“炮頭”標出的價格由百元到萬元不等,有時高達好幾萬元。
第二個環節是“搶炮頭”,村民會選出代表(燈頭),將“炮頭”點燃。點燃“炮頭“前,工作人員一邊敲鑼一邊念吉祥語,正對著高台的人們自覺騰出一塊空地。炮芯被點燃後,“砰”的一聲,火炮升上天空,一聲巨響,“炮頭芯”如煙花般從空中而下,早已候在一旁的村民們見勢而搶。搶到“炮頭”的人,來年要如數甚至超額返還炮頭的競標金額,這就是赤石人所說的年尾“還神”。這些錢一般用作第二年村里做戲或開展公益活動的經費。“搶炮頭”代表著村民祈求一年吉祥如意、財丁兩旺的美好願望。
該村有兩處古窯址,其一為赤石碗窯遺址:蹚過碗窯村外的山溪向東北方向步行千餘米,碗窯的窯址就位於地名為“老厝仔” 的山坡上。在西南面山坡上面積約 2000 平方米的範圍內,散落著一堆堆被挖出的瓷碗殘片。這些殘碗的胎壁薄、瓷質粗;器表光潔,主要施青色或白色釉,有的飾青藍色花葉紋;碗底寫有行書字型的“福、祿、壽、吉”等吉語,但沒有年款和堂號款。大約是因為缺少系統挖掘,所以沒有人能發現窯口,也無法知道窯類。第二處古窯址位於碗窯村大坑口三重溪的山岡上。窯址前有一條窄小的古商道,左側有山溪流過,現存龍窯一座。由於受到多年的水土沖刷和填積,窯身基本被山土埋藏,只有少許窯壁露出地面,窯壁上可見玻璃狀“窯汗”。窯址山坡布滿破碎的碗杯盤等青白瓷片,器胎呈灰白色,器內底刮釉一圈,胎釉結合良好,燒造溫度較高,採用疊燒方法。根據瓷器的特徵推測,該窯的燒造年代約在明代。該窯址在 2009 年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列為新發現,編入《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2014 年編入《汕尾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大革命時期,梅隴農會會長葉子新到碗窯村點燃了紅色火炬,村民黃任貴、黃水清、黃貴孫、簡水有等人參加了農民自衛軍。碗窯村曾是紅四師的運輸站和哨站,當哨兵在山上看到敵人來犯,便立即放倒松樹作為信號,吹起號角,通知部隊和村民轉移。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革命家庭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房屋被毀。
碗窯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著名人物

代表性人物:
黃水清(1881—1928),烈士。1926 年參加農民自衛軍,三區赤衛隊員,1928 年 8 月於大安峒戰鬥中犧牲。
簡水有(1888—1926),烈士。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四區農民自衛軍戰士,1926年6月於赤石戰鬥中犧牲。
黃貴孫(1890—1926),烈士。1926 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四區農民自衛軍戰士,1926 年 7 月于海城戰鬥中犧牲。
黃任貴(1896—1926),烈士。1926 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四區農民自衛軍戰士,1926 年 7 月於該村被捕,被殺害於海城。
陳坤(1902—1929),烈士。1929 年參加紅軍,紅軍四十九團戰士,同年 10 月於赤石戰鬥中犧牲。
黃丁來(1903—1929),烈士。1929 年參加紅軍,紅軍四十九團三營二連戰士,同年 12 月於惠州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