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碎片化追劇
- 分類:一種追劇方式
產生背景,壞處,解決方案,
產生背景
大部分觀眾最初選擇“碎片化”追劇並非因為沒有藝術鑑賞力,也不是沒有耐心追劇,而是在曾經“注水劇”泛濫的蝕害下,形成了一種審美上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害怕在一部“注水劇”上浪費太多時間,所以選擇通過圖文信息和短視頻擷取“精華”,久而久之便養成了“速食”習慣。
在觀眾這種“速食”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短視頻平台的“流量經濟”和劇集宣傳方的行銷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熱播劇中的精彩橋段、金句台詞是吸引用戶的天然磁石,截取、上傳再加上一些噱頭式的標籤,便可輕鬆收穫大量關注。部分劇集宣傳方也看中了“碎片化”傳播覆蓋面廣、下沉度高、引流能力強的優勢,主動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上傳劇集相關短視頻,甚至做了分門別類的細分服務。比如,某部熱播都市話題劇在抖音平台的官方賬號上,就分出了金句、段子、情感戲等不同合集,每一集的相關橋段都會被收錄其中,服務了習慣“碎片化”追劇的觀眾們。
一些播出平台為了爭奪熱門劇集的觀眾,在社交平台和電視上進行“預告片比賽”,不斷加長預告片長度,甚至不惜放出關鍵情節片段,使得蹲守微博和電視預告的觀眾得以超前觀看,搶先過癮。此外,還有劇方和播出平台通過線上話題行銷來吸引觀眾,將劇中橋段轉化為社會話題引發全民討論,從而為劇集增加曝光量。
在社交網路上,有一些“爆款”的電視劇往往從開播就會有種種熱門話題的討論,如不參與進來,就有可能和大家失去共同的話題。所以,也有不少觀眾為了追隨文娛潮流,會選擇在短時間內用倍速瘋狂刷劇。
壞處
這樣的影視劇話題行銷,基本上變成了一種市場炒作行為,只是為了增加一部劇集的收視率和流量乃至話題,而忽視了影視劇的審美評判和藝術創作追求這些根本問題。影視劇創作者越來越浮躁,觀眾觀劇的心理也越來越浮躁。正如碎片化追劇,不再是以傳統的審美為原則,整體、全面地來把握影視劇藝術,而是以“快”為原則,以“簡單”為原則,將過程的時間性捨去或儘可能壓縮,而把效果儘可能地擴大和抽象出來。它不僅辜負了影視劇本身的藝術性,也讓觀眾錯失了在觀劇時應有的審美與思考過程。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為了博眼球、追話題,一些電視劇創作者刻意寫出迎合觀眾趣味、便於碎片化傳播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之間銜接薄弱,人物心理活動被忽略,缺少鋪墊的劇情走向邏輯混亂的窠臼。本來,影視作品是講故事的藝術,無限放大局部劇情,結果使得完整的故事被扭曲、細節被模糊、文學性被瓦解,藝術性從而被消磨殆盡。總想著在影視作品消費與生產之中走捷徑,到頭來恐怕只會陷於惡性循環,傷及藝術生態。
電視劇既是文化產品又是藝術作品,既要實現傳播的經濟循環,又要保證意義循環的暢通。“碎片化”追劇是對經濟循環的疏通,卻也堵塞了意義循環的要道。在藝術生產中,創作與接受從來都是相互影響的,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更是如此。在圖文和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中,擁有火爆、刺激的話題,追求單點突破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廣泛討論。這種媒介偏好已經對當下電視劇創作的美學傾向產生了影響。比如在都市劇中,以性別衝突、代際衝突為代表的爭議性話題,成為不可或缺的敘事要素。但很多作品中的話題是策劃出來的,人物淺顯、背景虛化、衝突懸浮。這樣的“話題”除了能挑起觀眾的情緒,為“碎片化”傳播提供更多燃料,並沒有太多藝術意味和審美價值。
解決方案
如果說“碎片化”追劇是“注水劇”盛行的後遺症,那在現實主義與精品化復歸的新趨勢下,創作者就不應再被這種畸形的接受方式牽著走。歸根到底,只有回歸常識、涵養品質,才能成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