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英(學名:Cosmos sulphureus Cav.)是菊科秋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枝葉為對生的二回羽狀複葉,裂片呈披針形;花為舌狀花,有單瓣和重瓣兩種,顏色多為黃、金黃、橙色,紅色;瘦果棕褐色,粗糙有毛,頂端有細長喙;春播花期6-8月,夏播花期9-10月;有別名“硫磺菊”,是因花色金黃,像一種叫硫磺的礦物而得名。原產於墨西哥,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鹼性土壤地區可自然生長。喜溫暖,不耐寒,忌酷熱。喜光,耐乾旱瘩薄,喜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忌大風,宜種植在背風處。繁殖方法一般多採用播種繁殖。
黃秋英有清熱解毒、化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痢疾、蠍蟄傷等症。其花大、色艷,適宜多株叢植或片植,可用於花壇布置,也可用作切花。黃秋英的花語為野性美。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品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法,扦插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藥用,觀賞,
形態特徵
黃秋英是菊科秋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2米,具柔毛。枝葉為對生的二回羽狀複葉,葉2-3次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至橢圓形。花為舌狀花,有單瓣和重瓣兩種,顏色多為黃、金黃、橙色,紅色。頭狀花序2.5-5厘米,花序梗長6-25厘米。外層苞片較內層苞片為短,長約4-8毫米,狹橢圓形;內層苞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舌狀花橘黃色或金黃色,先端具3齒;管狀花黃色。瘦果棕褐色,粗糙有毛,頂端有細長喙,連同喙長達18-25毫米,喙纖弱。春播花期6-8月,夏播花期9-10月。
主要品種
黃秋英常見品種有“金鳥”系列和“宇宙”系列。
“金鳥”系列:株高30厘米,早花型,花徑3.5厘米,半重瓣,生長適溫15-25℃,播種後9至12周開花,耐熱,花壇套用效果好。花色有橙色、黃色、混色等。
“宇宙”系列:株高30厘米,分枝性強,緊密,叢生,耐熱性強,生長整齊,發芽對光照不敏感,播種後8至10周開花。
產地生境
黃秋英原產於墨西哥至巴西,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鹼性土壤地區可自然生長。在中國各地庭園中常見栽培。
黃秋英喜喜陽光充足、喜溫暖,耐熱,不耐寒,忌酷熱。喜光,耐乾旱瘩薄,喜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忌大風,黃秋英適生於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適宜pH值為6-7。宜種植在背風處。
繁殖方法
播種法
在中國廣東地區在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黃秋英種子較大,每克種子約12粒,發芽適溫18-22℃,育苗時濕度過高會降但發芽率。播種前用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1-2小時,濃度0.5%左右,經消毒後可殺滅種子表面攜帶的病原菌,利於種子萌發,促使種子迅速發芽,幼苗生長整齊健壯。播種可採用苗珠播種或穴盤播種。生長快速,從播種到開花約50-55天。
苗床播種:土壤選擇結構疏鬆、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為好。苗床要求土粒細、平整。為防止病蟲害發生,可於播種前25天左右將播種地翻曬2-3次,並在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播種時苗床應澆透水,然後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苗床上,播後覆蓋一層薄草木灰或經篩過的泥炭。
穴盤播種:首先要做好種子和基質的消毒。種子消毒可於播種前用濃度0.5%左右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1-2小時。基質消毒可在每立方米基質(約20袋)中加入甲基托布津粉劑150-200克,攪拌2-3次,使藥物與基質充分混合,然後邊噴水邊攪拌,使基質“手握成團,松而不散”。堆放8-10小時後裝於穴盤內(堆放時要用薄膜覆蓋),每穴放1粒種子,每個穴盤可播200粒種子,播後用手輕輕擠壓使種子與基質豁合,然後噴透水再蓋上報紙或塑膠薄膜(如育苗場所有乾、濕、溫度控制的就不用蓋)。報紙要長期保持濕潤,待種子發芽後將報紙翻開。
扦插法
可選用當年播種健壯小苗的腋芽或剪取當年生健壯小苗的頂芽(結合摘心)進行扦插。也可在花謝後選擇健壯的植株,剪去老枝,地上部保留2-3厘米主莖,剪後施以氮為主的複合肥,待發芽後剪取扦插。插穗長度保留3-4個節,儘量在節間下剪取,去掉下部葉片,保留上部1-2片葉。然後用生根劑400倍液和黃泥混合成泥漿,將插穗剪口蘸點泥漿,待泥漿乾後插育苗池,育苗池要用80%的遮光網遮蓋,插苗池基質可直接用新鮮河沙或新鮮黃泥,扦插時用一根細竹棒預先在基質上打孔,一邊打孔,一邊插入插穗,並用兩個手指輕輕壓實插穗基部的培養土,使插穗與基質充分結合。扦插密度約2.5-3厘米左右,以插穗葉片相互碰到而不重疊為標準,扦插深度以一個節入土即可。插後澆透水,以後每天噴1-2次葉面即可。黃秋英扦插使用生根劑扦插育苗效果顯著,插後14天左右即可髮根,20天可移植。
栽培技術
上盆:根據黃秋英的生長特性,當扦插苗根系長到6-8毫米時即可移植上盆,如果根系長得太長會消耗養分,小苗生長不健壯,影響生長。所以要及時上盆,上盆後需立即澆足水,使小苗與基質充分結合,如陽光太強,要用遮光網適當遮蓋3-4天。
修剪:當黃秋英幼苗長至6-8厘米左右時,即可摘心,以縮短植株高度,增加側枝數量,增加花朵。如要留作扦插苗繁殖用,可在10-12厘米高時進行摘心,第二次摘心僅在原來基礎留2-3節為宜,以促使植株矮壯、豐滿、花密。
澆水:要求適時、適量、合理澆水,澆水要根據天氣變化和季節的不同進行,一般陰雨天要少澆或不澆,夏、秋季氣溫高蒸發量大時要多澆,反之則少澆。澆水要視盆土情況而定,遵循“不乾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平時盆內不得有積水,如發現盆內積水要及時處理,否則會造成爛根、葉枯黃,引起植株死亡。花序形成前,盆土要保持一定的乾燥,以利孕育花序。花蕾形成後,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施肥:要加強肥水管理,施肥應注意氮、磷、鉀的配合。黃秋英花序較長,特別是第二代苗,植株較高宜,花序長,易倒伏。所以在栽培管理時一般不施用氮肥,適量增加磷、鉀肥即可。在生長期內,結合澆水15-20天施1次腐熟的雞糞便或豆餅肥,出現花蕾時,用1-2%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更佳,每次施肥前應鬆土除草。
溫度:黃秋英生長適溫為15-35℃,冬季溫度不得低於7℃,否則植株受凍害,不能開花,嚴重時會凍死。夏季溫度在35℃可正常生長,35℃以上高溫植株徒長開花少,嚴重時植株葉片脫落影響觀賞。所以黃秋英一般不在冬季栽植。
光照:黃秋英在陽光充足條件下,植株生長整齊,高度一致,開花整齊,花色鮮艷。在光照不足或雨天過密條件下,植株生長偏高,花序伸長,易倒伏,花色較淡。
病蟲防治
病害
葉斑病:多發生在夏季,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一般發生在葉片上,發病初為紫褐色呈茶褐色小斑,或擴大為圓形的病斑,直徑2-5毫米,邊緣暗褐色,後期病斑呈小黑點,老病斑可開裂脫落形成孔狀。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72%的農用硫酸鏈黴素1500-2000倍液噴灑,噴灑葉面每周1次,連續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明顯。
根(莖)腐病:在冬季,黃秋英盆土內的水分往往不易乾,排水不良、室內光照不足、空氣過度濕潤等,會造成根腐病和莖腐病的發生,使得根、莖發黑腐爛。
防治方法:可在移栽前20天用敵克松800-10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澆水後注意通風降濕,增加光照。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以免傳播病菌。生長期發病要及時噴施或澆灌根腐靈500-600倍液,每周1次,連續3-4次,效果顯著。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面出現白色霉點,後逐漸擴展為圓形或長橢圓形黃白色病斑,斑上覆蓋白色粉狀物,後期白粉變為灰白色,葉片焦枯,嚴重時整葉布滿白粉。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摘除病葉集中燒毀,以減少傳染。發病期間噴灑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0%粉銹寧乳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每周1次,連續3-4次,效果較好。
蟲害
紅蜘蛛:主要是吸取植株的汁液,由於其體形微小又隱藏在葉背或花蕾里,危害初期不易被發現,中後期葉片的汁液被吸完老葉呈枯黃色,嚴重時新葉變硬、變小,葉色呈暗綠色,花朵變硬、花瓣畸形不能展開,嚴重影響花的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經常檢查葉背,發現紅蜘蛛及早防治。可用克蝸醇、除滿靈等藥劑噴殺。一般可每周噴1次,高溫乾燥有利於紅蜘蛛的繁殖可視情況適當縮短噴藥時間,危害嚴重時應每隔2-3天噴1次,連續噴3-4次,要注意經常交替使用不同的殺蝸劑,以提高防治效果。
蚜蟲:通常集中在嫩芽、嫩葉、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縮變形,蚜蟲還分泌蜜露污染植株,並誘發煤污病等病害。
防治方法:可用萬靈600-800倍液或25%魚藤精稀釋800倍液噴殺,也可用40%乳油速撲殺800-1000倍液噴殺,每周噴1次,連續2-3次,對蛟殼蟲及蚜蟲有特效。
白粉虱:吸食植物汁液會導致葉片褪色、捲曲、萎縮,而且還經常成為各種毒素的傳播媒介。
防治方法:可用0.01%的敵殺死溶液噴殺。
主要價值
藥用
黃秋英有清熱解毒、化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痢疾、蠍蟄傷等症。
觀賞
黃秋英花大、色艷,適宜多株叢植或片植。也可利用其能自播繁衍的特點,與其他多年生花卉一起用於花境栽植,或在草坪及林緣自然式配植。植株低矮緊湊、花頭轉密的矮生品種,可用於花壇布置,也可用作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