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蚝

硨蚝

硨蚝(學名:Hippopus hippopus):是硨磲科、硨蚝屬的一種雙殼貝類動物。一般殼長153毫米,高117毫米,寬113毫米,個別大型者長可達385毫米,高達250毫米,重達10千克。兩側大小相等。外殼曲起成弓狀,殼表具有放射肋相應的肋溝。表面有放射性花紋,有紅色小平的小斑點。殼內面白色,有光澤。鉸合部狹長,左、右殼各具主齒和側齒1枚。外套痕不清晰。閉殼肌痕卵圓形,位於殼中央稍近下方,但不甚明顯。足大,足絲不發達。

棲息在珊瑚礁和近礁環境的淺水區,這些環境經常暴露在強流和波浪的活動中。通常在礁灘上發現,通常生活在沙質到略微泥濘的底部,或珊瑚碎片和礫石上。以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和水中的其他養分等微粒物質為食。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南亞國家。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硨蚝
  • 拉丁學名:Hippopus hippopus
  • 別稱:硨蠔、河馬蛤、草莓蛤、馬蹄蛤、熊掌蛤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雙殼綱
  • 亞綱異齒亞綱
  • 簾蛤目
  • 硨磲科
  • :硨蚝屬
  • :硨蚝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Chama hippopus C.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Chama asinus Barbut, 1788
  • 同義學名:Hippopus brassica Bosc, 1801
  • 同義學名:Hippopus equinus Mörch, 1853
  • 同義學名:Hippopus maculatus Lamarck, 1801
  • 同義學名:Tridachnes ungula Röding, 1798
  • 英文名稱:Bear Paw Clam
  • 英文名稱:Horse's Hoof Clam
  • 英文名稱:Strawberry Clam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硨蚝是最大型雙殼類貝殼呈不等四邊形或菱形,殼面很粗糙,殼質重而堅厚,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紋和肋間溝,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一般殼長153毫米,高117毫米,寬113毫米,個別大型者長可達385毫米,高達250毫米,重達10千克。兩側大小相等。殼頂位於背緣稍靠前方,殼頂前方中凹,足絲孔狹窄,足絲孔邊緣有排列整齊、緊鎖的齒狀突起。殼前端凸圓,後端稍尖,腹緣呈波狀屈曲。背緣略平。外韌帶長,黃褐色,濃淡不勻。殼白色或黃白色,精糙不平,具有粗細不等的放射肋多條,並布有紫色斑點,幼體時更明顯。殼內面白色,有光澤。具有殼表放射肋相應的肋溝。鉸合部狹長,左、右殼各具主齒和側齒1枚。外套痕不清晰。閉殼肌痕卵圓形,位於殼中央稍近下方,但不甚明顯。足大,足絲不發達。
這個物種可以有幾種顏色,通常是灰白色,但絕大多數的外套膜都有黃褐色或橄欖綠色,有時帶有淡淡的黃色或橙色,有白色、奶油色或金色斑點或細條紋。經常被不規則形狀的紅色斑點所覆蓋。通常具有相當大的半透明組織區域,顏色較淺或沒有顏色。大多數標本上的外套膜通常是暗綠色、棕色至灰色,帶有淡淡的奶油色斑點,但是外殼具有褶邊形狀並且是彩色的。外殼通常是灰白色,具有各種顏色的吸引人的斑點。具有裝飾性外殼,也被稱為熊爪蛤,是“硨蚝屬”的兩種巨型蛤蜊之一。它們的貝殼非常珍貴。當蛤蜊關閉開口處時,貝殼的外觀像一個馬蹄,因此也稱馬蹄蛤。
然而,外殼通常會被其他生物高度包裹,因此這些斑點通常在野外不可見。相對於鉸鏈非常伸長,鉸鏈通常略大於殼體長度的1/2,並且對於較大的個體可以更接近其長度的2/3。這使得外殼可以非常廣泛地打開。貝殼也強烈膨脹,即使在小體型的情況下,硨蚝通常也很胖。
殼體還可具有可變數量的摺疊肋條,通常具有多達13-14個,尺寸範圍很大。然而,通常這些中只有5到8個比其他更明顯,並且可以是相對凸起和圓形的,或者更直角和盒狀。此外,較大的褶皺通常在其表面上具有小的肋條,因此一個大的褶皺可能看起來由幾個較小的褶皺構成。它們也缺乏常見於硨磲屬物種如長硨磲鱗硨磲的鱗片狀的盾形物,但它們有時被小的半管狀結構覆蓋。這些在較小的蛤蜊上特別常見,並且當它們存在時它們可以賦予殼具有鋒利外觀的東西。
殼體半部彼此對稱並且可以緊密地閉合。 當蛤蜊幼小時它們通常非常方形,隨著蛤蜊的生長變得更加圓潤。 通常有8-12個。 殼體底部的通孔開口通常不存在或者對於幼蛤而言非常小,通常只是一個稍後完全關閉的短槽。 這是因為當年輕時,硨蚝通常只維持一個弱的束縛附著,並且當大的時候總是生活不附著。足絲開口周圍的區域也是相當獨特的,因為它周圍有許多小的,數字間的牙齒,這在硨磲屬的物種中不存在。

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在珊瑚礁和近礁環境的淺水區,這些環境經常暴露在強流和波浪的活動中。通常在礁灘上發現,通常生活在沙質到略微泥濘的底部,或珊瑚碎片和礫石上。幼體通常輕微地附著在基質上,通常保持附著大於14厘米。成年硨蚝通常不附著在基質上。這取決於硨蚝體型大小和基質,幼體一般附著,更大的蛤蜊生活在單獨的地方,並且更多地依靠自身的重量來保持它們的位置。它們生活在從潮間帶到水下大約6米。
自然分布範圍從東印度洋、緬甸向東延伸穿過太平洋到達馬紹爾群島,到斐濟和湯加,從北到日本一直到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西部。然而,在這個範圍的許多地方,硨蚝已經因為嚴重過度捕撈並且很少或者滅絕。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洋的淺水區,甚至是潮間帶,深達水面下6米。隨著硨蚝的生長,它失去了腺體並完全依賴自身的大小和重量來保持它的位置。因此,成年硨蚝通常會發現礁灘、礁岩、沙質基質、略帶泥濘的基質、礫石或珊瑚碎石間。青少年的硨蚝使用它們的腹腺緊貼較硬的表面,直到它們的體型超過14厘米,此時會失去腹腺而依靠自己的體重停留在基質上。這些蛤蜊不會挖洞,因此暴露在外的外殼,通常會發現各種有機體搭便車。
硨蚝以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和水中的其他養分等微粒物質為食。
天敵是小塔螺科的軟體動物如蝸牛小塔螺(pyramidellid snails)等,這些腹足動物是雌雄同體,在宿主的殼上產下果凍狀的卵。 有些物種有精子細胞。它們鑽入硨蚝的組織並以硨蚝的體液為食。雖然這在野外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一個封閉系統中就是問題了。小塔螺科(Pyramidellidae)是體外寄生蟲,主要以其他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為食,但有些也以花生蠕蟲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小塔螺科中的一些物種,如神秘塔螺(Otopleura mitralis),與海葵,例如紅斑海葵(Neoaiptasia morbilla)共生。它們沒有齒舌。 相反,其長鼻子用於刺穿獵物的皮膚並吸收其液體和軟組織。 帶有凹槽的觸鬚上的眼睛朝向觸手的底部。 這些觸手具有凹面。 在頭部和腳的最前部分之間,可以看到稱為薄膜的葉狀突起。 這個薄膜在中線略微縮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吉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和萬那杜。
疑似滅絕:美屬薩摩亞、斐濟、關島、日本、北馬里亞納群島、薩摩亞、中國台灣和湯加。
存在和來源不確定:印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泰國。
硨蚝分布圖硨蚝分布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