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位於鳳台縣城西南約3.5公里處的劉集鄉山口村。2004年10月28日被公布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
  • 館藏地點:安徽省鳳台縣
  • 所屬年代:宋——清
  • 公布時間:2004年10月28日
建設沿革,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建設沿革

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城西南約3.5公里處的劉集鄉山口村,古稱“硤石口”、“長淮津要”。硤山口始於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西硤古時建有禹王廟,又稱淮河第一硤,古為據險屯兵之地,被歷代兵家稱為“長淮津要”,是淝水之戰古戰場之一,西硤石尚存淮上罕見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題石之《築城記》,北側50米處西硤之巔(現位於淮水中心80×40米孤島)有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修復的慰農亭。

文物遺存

硤山口始於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西硤古時建有禹王廟,又稱淮河第一硤,古為據險屯兵之地,被歷代兵家稱為“長淮津要”,是淝水之戰古戰場之一,西硤石尚存淮上罕見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題石之《築城記》,北側50米處西硤之巔(現位於淮水中心80×40米孤島)有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修復的慰農亭。

文物價值

硤山口,東西硤石高有十餘丈,夾淮相峙。長江有三硤,那長江三硤我去過,自然是風景秀麗,壯觀不已。但是,淮河也有三峽。千里淮水自桐柏山滾滾東來,至八公山下迴環北折,繞群峰,騰激浪,驟然穿入險峻的硤山口——這是淮河第一峽。
硤山口是淮河三峽中最窄的一峽,平均寬約300—400 米,最狹處僅100 多米,兩岸危岩對峙,峭壁如削,硤山口的東西硤石即原來的硤石山。相傳硤石山原是一座整體,因淮水被其阻塞,泛濫成災,後被大禹用神鞭劈開,於是分成東西兩座山。從此淮水暢流,農田受益,百姓安居。為了紀念大禹,人們在西硤石山建禹王廟一座。
禹王廟前山如銅關,濤似驚雷,被稱為八百里“長淮津要”,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是現在禹王廟在西岸,我就不準備去瞻仰了。
東硤石山上有古城廢墟,那是著名的淝水之戰時,東晉龍驤將軍胡彬的水軍寨壘遺址。由於硤石山一山跨兩岸,西岸屬於淮南市風台縣,東岸是壽縣(屬於六安專區)。所以硤山口是淮河第一風景勝地,“硤石晴嵐”是壽陽(壽具)八景之一。
淮水出硤山口恢復東向,那淮河另兩硤分別位於懷遠的荊、塗兩山之間,第二峽名斷梅谷。淮河第三峽叫浮山峽。位於嘉山具的浮山集和江蘇泗洪縣的潼河口之間,是三峽中最寬的一峽。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硤山口是淮河最為險峻的硤口。

文物保護

硤山口已於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發掘文物250多件,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