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藤,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硃砂藤Cynanchumofficinale (Hemsl.) Tsiang et Zhang的根。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除濕,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腰痛,胃脘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硃砂藤
- 別稱:托腰散、隔山消、硃砂蓮、野紅芋藤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捩花目
- 科:蘿藦科
- 屬:鵝絨藤屬
- 種:硃砂藤
- 分布區域: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 採集時間:秋、冬季
- 用量:內服:煎湯,3-6g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溫。
歸經
歸胃、肝經。
功效
祛風除濕,理氣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痛,胃脘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硃砂藤、苦蕎頭、大血藤、凌霄花、樹人參各三錢,破骨風、烏梢風、桑皮各二錢,水煎服。
2、治水腫:硃砂藤、桑皮、地瓜藤、活麻根各四錢,茯苓皮,通草各三錢,水煎服。
3、治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硃砂藤、矮茶風、紅子根、黃荊根各四錢,魚鰍串、魚腥草各三錢,水煎服。(1-3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使用注意
《廣西民族藥簡編》:“忌吃酸辣食物。”
採集加工
秋、冬季采根,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硃砂藤又名:湖北白前。藤狀灌木;主根圓柱狀,單生或自頂部起2分叉,乾後暗褐色;嫩莖具單列毛。葉對生,薄紙質,無毛或背面具微毛,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基部寬3-7.5厘米,向端部漸尖,基部耳形;葉柄長2-6厘米。聚傘花序腋生,長3-8厘米,著花約10朵;花萼裂片外面具微毛,花萼內面基部具腺體5枚;花冠淡綠色或白色;副花冠肉質,深5裂,裂片卵形,內面中部具1圓形的舌狀片;花粉塊每室1個,長圓形,下垂;子房無毛,柱頭略為隆起,頂端2裂。蓇葖通常僅1枚發育,向端部漸尖,基部狹楔形,長達11厘米,直徑1厘米;種子長圓狀卵形,頂端略呈截形;種毛白色絹質,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路邊、水邊或灌木叢中及疏林下。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廣西民族藥簡編》:“治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產婦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