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與立的文化激流

破與立的文化激流

《破與立的文化激流》是花城出版社於2003年4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與立的文化激流
  • 作者:張艷國
  • 類別:文化理論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4月
  • 頁數:336 頁
  • 定價:22.00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603923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五四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年代,對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嬗變尤其如此。在五四時期興起的評孔思潮,上承近代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的歷史軌跡,下啟新民主主義文化萌動的時代方向。以評孔思潮為歷史生長點,在五四時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破與立的文化激流,形成了對以孔子及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固有文化的歷史性考問潮流,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在五四時期也經受了一次空前嚴峻的時代性考驗。
五四時期不為研究者所注目的評孔思潮,恰是一場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的近代救亡啟蒙意義的文化運動。它上起自民國初年的袁世凱復辟時代,以《青年雜誌》的創刊為標誌;下止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落幕,以科玄論戰的興起為界標。五四時期的評孔思潮與新文化運動的起止適相重合,內容相互關聯。這場文化運動要破除以孔子之道為代表的中國封建主義文化信念、價值體系,要對歷史的孔子及其學說進行重新認識,將它從封建主義意識形態中拯救出來;要樹立民主與科學的精神,進行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根本改造,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以俄國式道路為文化改造的方法和途徑,開闢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的光輝前景。評孔思潮之破的對象與立的目標在價值意義上,與新文化運動是完全一致的.但在討論問題的切入點上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它是在一個十分具體而又關涉全局的文化話題上、在重新審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層面上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線索與內容的豐富。五四時期的評孔思潮,以評孔批孔為焦點,以新舊對立相區別,在三個不同的領域以三條互相聯繫的線索為依據展開:一是緊扣著民國初年新舊嬗變的社會主題,在社會政治領域(主要是政治思想領域)展開新舊鬥爭,反對尊孔復古和帝制復辟,力圖阻止社會政治狀態的逆轉趨勢;二是著眼於中國文化的自身的改造,探討中國文化的演進形態與發展道路,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底層進行新舊鬥爭;三是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與途徑探尋中國文化的改造方法,確立符合先進文化方向的中國現代文化形態與路向。從空間上看,雖然它們是平行發展的,但是,如果從邏輯的角度看,它們又表現為內在的遞進深入的關係。五四時期,人們活躍的思維在這三條線索上如同音符圍繞旋律跳動,掀起澎湃的文化激流。透過波譎瀾詭的文化激流表象,我們可以一窺評孔思潮與新文化運動之關聯性的全豹。因此,如果從評孔思潮的角度看新文化運動,就正好開闢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
在五四時期,因評孔思潮的興起而形成一個新舊對立的巨大文化紐結,並辟了一個特大型的問題域。如,文化守舊與演化開新,文化保守與開放引進,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固有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中華民族心理結構的形成與改造,等等,都聚合在由傳統社會向著現代社會演進的社會歷史主題之下。在問題的解證中,思想者的理論思維的分量越來越重,名詞術語也日益增多;對立的兩極也日益暴露出論戰中不可避免的偏激與極端的弱點。歷史地看,對於特大型問題紐結的求證,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予以全面性解決。因此,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在理論上暫時得到了解決,如中國文化的現代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根本性改造等等,已然有了科學的解答,只是有待於實踐檢驗和證明罷了;而一些中觀層次與具象性問題則還須更進一步討論。五四時期以後有關
中國文化問題及其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的探索,實際上淵源於評孔思潮所開闢的問題域。
在本論題的解證中,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文化理論為指導,以歷史學規範為依據,對研究對象進行了歷史主義的考察與理論形態的分析,並給予歷史的、文化的定位。本文不同意以黨史規範或者是政治史規範為依據研究新文化運動,因為在這種範式的影響和支配下,五四時期極為重要的評孔批孔文化運動就被掩埋不見了,因而難以深入地給予新文化運動以歷史的文化的解析,難以科學地深入地認識五四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體相,更不要說認識和研究整個五四時期了;本文反對國外研究者為評孔思潮以及新文化運動所設定的“歷史哲學”模式和“文化哲學”模式,認為一切主觀的、超歷史的理論模式,都不能真正認識歷史表象背後的歷史運動、文化運動的本真。
《破與立的文化激流》按照“實事求是地創新”原則,除了首次提出五四時期的評孔思潮與評孔批孔文化運動的概念,並以它為論題進行全景式研究外,還以評孔批孔文化運動為研究的切入點,探討了評孔思潮的展開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之良性互動關係;在研究中,本文立足於原始資料,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文化理論為思想利器,跟蹤國內外學術動態,從而得出了一些切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全局的新看法:本文不同意發源於海外研究者的“全盤反傳統論”,認為無論是評孔批孔文化運動還是整個新文化運動都不存在“全盤反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所謂“全盤反傳統”只是一個主觀設立的虛擬的概念;不同意國內研究者的“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救亡壓倒啟蒙論”,認為救亡與啟蒙是一種歷史的辯證統一關係,所謂的“變奏”與“壓倒”,是因為割裂了救亡與啟蒙的內在聯繫,在主觀上將二者對立起來;不同意研究者的“只
破不立,破壞主義盛行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革命過分,告別革命論”,認為對於“破壞主義”的嚴厲批判,在五四時期缺少真實的歷史目標,在理論上也漏洞百出;不同意“救亡中斷啟蒙,新文化運動分為前後兩段論”以及由此衍生的“揚前抑後論”與“抑前揚後論”,認為無論是評孔思潮還是新文化運動,它們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文化整體,歷史的、文化的主題一以貫之;不同意頗為流行的“揚李(大釗)貶陳(獨秀)論”,認為應該排除非歷史的觀念,給予歷史人物包括思想家以實事求是的歷史主義的正確評價等等。本文認為,這些偏頗的看法正是同“歷史哲學”模式和“文化哲學”模式與生俱來的,克服它的辦法只要運用歷史主義的科學方法。

目錄

序言同情與理解:解讀_AN時期評孔思潮中的文化紐結
第一章 導論:_五四時期評孔思潮與新文化運動
1·1 研究的對象
(1)命題的厘定
(2)時段的界定
1·2 論題的提出
(1)選題的切入點
(2)選題的意義
1·3 學術前史
(1)國內研究簡況
(2)國外研究簡況
(3)簡短的結論
1·4 篇章 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1)研究的邏輯進程
(2)研究的重點與創新點
第二章 帝制與共和:在社會變遷的交匯點上
2·1 以孔子偶像為滿清王朝招魂,沒能迎回正統
(1)復辟“聖朝”的計畫流產了
(2)追尋“傳統”,死守“權威”
22 以孔子偶像為洪憲帝制鳴鑼開道,袁世凱自砸其腳
(1)復辟帝制的遮羞布
(2)中外反動文化同盟合唱尊孔曲
(3)尊孔復古是為了復辟帝制
2·3 張勛借孔子偶像發難,沒能迎回前清皇帝
(1)不同的復辟類型,一樣的社會基礎
(2)孔子偶像作為張勛復辟的護身符,失去了往日的靈光
2·4 尊孔復古逆流在思想界的迴響
(1)反對尊孔讀經,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2)批駁反動的“中國特殊國情論”,揭穿尊孔復辟陰謀
2·5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棄舊與揚新:在文化演進的交匯點上
3·1 新舊鬥爭的焦點,文化革命的起點
(1)孔子之道的文化反動性
(2)“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3)“兩個”孔子,兩種批判精神
3·2 國性、國粹與國民性改造
(1)鼓吹國性就是復古
(2)保存國粹就是守舊
(3)國民性改造刻不容緩
3·3 新文化的寧馨兒
(1)科學與民主,若舟車之兩輪
(2)馬列主義:中國文化發展路向的轉折
3·4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 東方與西方:在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
4·1 在世界文化背景下的新舊文化激戰
(1)文化的時代之別與形態之異
(2)文化的折衷調和論與對立衝突論
(3)走孔家的路:新儒家的濫觴
4·2 文化革命的終點:由參照西方到效法俄國
(1)“參照西方”夾雜著社會主義思想
(2)選擇俄國道路,告別歐美模式
(3)在思想界強化俄國道路
(4)走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原因分析
4·3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 餘論:傳統與現代,一個愈久彌新的課題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 專家評語
後 記
出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