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肉

砧肉

砧肉外界普稱肉元,唯有季家市人稱砧肉,怪就怪在“砧”字上,所謂“砧肉”就是選用前夾心不肥不瘦的豬肉,用菜刀把瘦肉剁成肉末,肥肉剁成米粒狀,和以澱粉、水、酒、姜、蔥汁拌勻,做成包子大小的肉團,油鍋稍煎呈焦黃色,後放作料燴燒,先大火、後溫火直止放糖收湯,這樣焐出來的占肉表面光亮,內里熟嫩,油而不膩,夾在筷子上完整無損只晃不散堪稱一絕,至現已有第四代傳人,繼承技藝,在省級餐飲業單項比賽中也曾榮獲殊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砧肉
  • 別稱:肉元
  • 主要原料:豬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以熱情接待,晚間小宴,雖談不上山珍海味,倒也表達了深深的鄉土之情。當最後端上一碗裝得滿滿的,園園的、紅紅的、亮亮的到台前時,在座者不約而同的迸發出驚訝之聲:“呀”“肉元”“獅子頭”、“肉丸子”、“餅燒”我說,你們所報菜名是否有錯,我說不錯,因地域、烹調技藝差異,習慣叫法也就各有不同,季家市人習慣地愛稱它為砧肉(音:占),它獨特之處,歷史悠久,傳統技藝,實為飲食文化瑰寶。
200多年前季家市是一個繁華商樓林立,縱深小巷幽靜,大小河港貫通,運輸商船來往穿梭,水陸碼頭交通便捷,人文景觀深厚底蘊。從而帶來飲食文化的提升,從單一的飲食到高雅的品嘗,從無名小吃到特色餐飲,無不適應了當時各階層人士的人際交往和豐富了平民百姓的生活需求。
根據季家市文史資料記載,清朝末年南街解樹芝家就以祖傳占肉、老汁雞等烹調技藝,聞名季家市。上至社會名人雅士富豪賈商,及至百姓人家遇有喜慶吉祥之日,無不請解某到府親自掌勺,烹製菜餚。
砧肉
走進季家市飯店吃飯不點“砧肉”,是一大遺憾,等於沒到季家市;辦筵席不上“砧肉”不算上等筵席。
眾所皆知的季家市“砧肉”多少年來,幾代人辛勤創新,已經在周邊地區產生了影響,它已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片,是家常菜中經典之作。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口味越來越趨向營養化、健康化、傳統化、多味蟹黃、蛋黃、蝦仁占肉等多樣配料應運而生,色香味形俱佳,酒店、飯店、家庭已普遍接受,並經常使用它。其味越做越鮮美,把傳統的“砧肉”技藝發揚光大,錦上添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