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的砧板陀螺,追溯起來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該項目在去年的防城金花茶節、廣西第三屆體育節上先後亮相,才“走出大山”逐漸被世人所知。據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峒中民眾還常常與越南廣寧省的邊民互相往來進行比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砧板陀螺
- 來源:防城港市
淵源,製作工藝頗為講究,
淵源
賴保左手托著一小塊鐵板,右手抓著一個木陀螺的邊緣,然後快速旋轉、脫手,這個直徑達43厘米的陀螺,就被他輕鬆地玩轉於掌中的小鐵板上。這個形似砧板的陀螺,是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特有的民間工藝,在廣西也獨具特色。在鄉間傳承了200多年後,它終於被有關部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申報。
製作工藝頗為講究
峒中的砧板陀螺獨具特色,還在於它的製作工藝要比普通陀螺的難度大很多。這也是很多人製作不好砧板陀螺的原因。
首先要選擇木材。這種木材平常以質地堅硬的龍眼樹為主,不容易開裂,又能保持適當的重量。最佳的木材是蜆木。因為重量越大,陀螺保持旋轉的時間就越長。選取的木材,並不是越直越好,最佳部位是離地約1米的樹莖。賴保說,如今適合做大直徑砧板陀螺的木材越來越少了,他們只好到東興市的木材市場去購買砧板木。
截取了約10厘米厚的樹幹後,要趁著生木製作。在截面根據圓規原理畫出一個圓後,就要進行陀螺頂部的砧板平面製作。這也是最難的工序。在以前,製作者一般是用手工刨。雖然現在用上了電刨和砂紙打磨,但絕大部分仍然要靠手工做。平面完工後,就要用玻璃片沾上水,壓在砧板面上,檢查是否平整。賴保說:“光修整平面,就花去一天時間。”
在製作陀螺的底部小圓錐時,要靠人工一點點地削去堅硬的樹木層,保證底部外緣平整,內側為圓錐狀。在釘進著力點的小鐵條時,還要檢查是否平衡。一般要用黃泥刷在砧板陀螺邊緣,放在手中的鐵板旋轉檢查。
等到在陀螺外側開鑿繩槽時,陀螺就告完工,這時已經至少花去了3天時間。這個繩槽,也是它區別普通陀螺的標誌:放繩之後,陀螺就無法像對普通陀螺那樣可以通過用繩子抽打讓它繼續旋轉,只能順其自然。
製作完工的砧板陀螺,還講究保養。一般是將它埋進水塘的淤泥之中,以保持它的濕度、重量,不至於開裂或者過輕,影響它的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