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言

《研經言》,醫論著作,4卷。清代莫枚士(文泉)撰於鹹豐六年(1856年)。本書載文156篇,多系研究中醫經典著作(以《內經》為主)之心得。內容包括闡析若干病證之名義和病理,訂正《內經》原文,並予補註。凡經典醫籍中敘理未明者,詳予考證、析義;凡脈證含義不明或病證相互疑似者,則予說明;凡前賢遣方用藥不當者,一一正其謬誤或補充發揮;凡屬前賢註解差訛者,則予分別批駁訂正。對冷僻字詞,予以正音釋義;對古奧醫理,予以闡述剖析。所論涉及一方一證之分辨、古今病名之比較,以及多種疑難病證之診治。

基本介紹

  • 書名:《研經言》
  • 作者:莫枚士(文泉)
  • 類別:中醫典籍
  • 成書年代:清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本書系作者匯集自己研讀中醫經典著作的心得體會而撰成。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五年(1879)月河莫氏刻本、1916年紹興醫藥學報社刻本等。

作者簡介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於鄉。鹹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於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國小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後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症,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於處方,處方在於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餘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並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讚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

書評、序言

袁序
莫枚士《研經言》一書,余從丹徒楊霽青先生抄得者也。全書四卷,凡一百五十餘篇,多釋經辨誤之作,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陸九芝、陸心源二家序中已詳言之。余諷誦再四,覺此公之學養卻優,不獨其疏證經義,獨具卓識,即其評論近世名醫,如謂葉天士《臨證指南》,於溫熱脾胃最精等處,皆極平允之論,以視黃坤載、陳修園輩之一味泥古,抹煞先賢者,其相去為何如耶。跡其生時,適當洪楊割據,天下大亂之時,故雖經鏤版,而所傳未廣。余曩讀《世補齋醫》書,即知有先生此書,而四方尋覓,竟未得見。後承霽青先生賜覽,因得錄一副本,私心欲廣其傳,以公同好。故於醫學扶輪報、神州醫藥學報中,皆擇尤刊布。誠以維持絕學,非廣為流布,不以收效。今年春紹興醫藥學報社擬刊醫學叢書,以存國粹。貽書相囑欲,將此書刻入叢書中,因即將所錄副本郵寄付刊。夫表彰前哲,刊刻遺書,耗為吾儕醫家之責,不足深論。獨是莫氏作此書時,即當洪楊割據,天下大亂之時,而今日貴社刻此書時,又值天下大亂,禍至無日之候,豈天心不仁,降此鞠凶,即塗炭其民眾,復肆虐於醫籍耶。抑劫運有常,洪楊距今已六十年,前造此因,今日應有此果耶。然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貴社諸君子之用心,亦良苦矣。
丙辰首夏江都袁焯記於京口
陸序一
余婿沈子彥模初,自吳興來謁,即盛稱其師莫枚士先生之醫學。余即以拙著《世補齋》初稿,介沈子正於先生,而先生亦郵寄所撰《研經言》屬校,並索為序。既卒讀,乃嘆先生之學之博,識之邃,深造自得,而左右逢原者,有如此也。夫《本經》、《靈》、《素》,刊之三墳,既非蓬心人所能領會,而如南陽一脈,以及《脈經》、《病源》、《千金》、《外台》之所言,則皆隨時隨地習見之病,而亦視為鳥篆蟲書,不可測識,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藥,尚何醫之足雲哉。君舉於鄉,不樂仕進,潛心國小,出其餘緒,以治醫家言,為之審聲音,詳訓詁,以經解經,復以方求病,遂乃病無遁狀,方無虛設。如君之學,若漫譽以高出時輩,則是誣君而已。豈知君者,君所著尚有數種,應請先以此冊付手民,俾今而後之病患,得遇識字之醫,而免夭札也。里居戢影,韓陵片石外,無可語者,行將鼓棹游苕 間,登君之堂,以所學相質證,然亦勿勿耳。沈子何幸,而得立雪君門也,是為序。
光緒五年己卯三月元和陸懋修拜撰
陸序二
予少與同里莫枚士同治訓詁之學,既遭多故,余以軍事馳驅南北,與枚士不相聞者數年。及余奉諱歸,握手道故,則其氣益穆,其學益邃,且有不為良相為良醫之志。其言醫也,本國小以讀《靈》《素》,祧宋元而禰漢唐,與論學之旨同。余初驚詫其言,而卒無以易也,未幾齣所著《研經言》,屬余為序。夫先秦古書,存於今寡矣。幸而僅存,又多詰屈奧衍,魯魚亥豕,非好學深思不能讀,而醫書為尤甚。蓋近古多聞綴學之士,未必通醫家言,醫家者流,往往不識字,不讀書,而以醫為市,即有一二名家,或究心方劑,而昧於微言,或各執己見,而疏於考古。無惑乎醫家之不明,而世人之多夭札也。枚士憂之,據《說文》以釋疝之殊,據《玉篇》以明癲癇之異,而前人之失正焉。邪哭則證之《巢氏》,症即風痴,酸削則證之《周禮》,定為酸消。而舊注之疏焉。蛟龍乃龍咬之訛,蛔咬有例。柔 實惡寒之症,元本足征。而傳刻之訛祛焉。洵乎仲景之功臣,而俗醫之針砭矣。他日推其所學以治天下,所造豈可量哉。獨念予妄談經濟,無裨於世,及退而著書,亦無成就。讀枚士書,不能無愧於心也。
同治十年七月愚弟陸心源拜撰
自序
余於鹹豐之季,避寇海上,時疫盛行,流民踵喪,盡無以救,始知醫之急於人也。而學之既有年,乃輯眾說,考文析義,校注《傷寒論》、《金匱方論》二書,繼以《金匱》論略,因集眾症,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繼又以治病在處方,因闡經方作釋例,繼又以處方在辨藥,因《校注神農本草經》。此外解經之作,隨成隨棄,錄其存者,得百餘首,厘為四卷,名曰《研經言》。質之通人,以為他日自鏡之資。余不敏,凡所論述,不敢故為高深,獨標新異。惟務切近平實,求當乎古人之書之義理而已。記不云乎,致知在格物,書亦物也,讀而格之,以致其知,將為延醫地也。如曰有裨斯藝,以俟能者。
苕川迂叟自序

章節目錄

卷一
原因
原賊邪
原風濕
原榮衛
原易
傷寒溫熱延醫論
論河間說傷寒之誤
原瘴
原痧
原胎
成注《傷寒論》論
五志論
陰陽交並論
蟲論
溫疫總論
瘧論
屍疰疳蒸四大症論
虛勞論
傳屍勞論
肺萎論
正水風水診法論
女勞疸黑疸同治論
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嘔吐汗出下利消利八症異形同診論
思慮致遺論
病無純虛論
用藥論一
用藥論二
湯液論
製藥論
藥驗論
古方用法論
瀉心湯類諸方總論
承氣湯類諸方總論
古方權量有定論論
卷二
學醫說
診訣說
《內經》熱病說
七傳辨誤說
傷寒傷暑說
疹斑互訛說
古方蟲混稱說
扁鵲見垣一方人說
診虛須知勞極說
溫疫說
溫瘧說
溫瘧有三說
黃膽黑疸說
勞疸女勞疸二症說
三消說
痱與喑俳不同說
癲說
髒色單見說一
髒色單見說二
脾脈說
是動所生病說
古湯液丸散同方異法說
雜病治法折衷說
釋證名
釋露
釋痙
釋喘
釋癲
釋淋
釋疝
釋膈
釋痰
釋散
釋毛
釋代一
釋代二
釋鉤毛弦石溜五脈
釋解
釋服
卷三
伏沖解
中風傷寒解
秋傷於濕解
《傷寒論》六經解一
《傷寒論》六經解二
《傷寒論》六經解三
《傷寒論》六經解四
陽明病胃家實解
腸覃解
蠱解
邪解
邪哭解
酸削解
下利解
病遇節發解
陰脈陽脈解
晚發解
鼠解
衄有太陽陽明證解
女勞疸日晡惡寒解
隱指解
陰陽附解
溫病脈法解
軟弱有石解
玉屏風散方義解
磁石治周痹解
人參解
桑根白皮解
百合病用百合解
仲景用桂枝例解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解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術解
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越婢湯解
小青龍湯解
當歸四逆湯症解
侯氏黑散解
天雄散解
理中四逆方義解
卷四
《素問·平人氣象》闕文辨
仲景法非北學辨
《金匱》非論雜病書辨
兩濕溫不可合一辨
溫瘧辨
辨柔痙不惡寒之誤
蛟龍病辨誤
黃疸辨
陰黃辨
內風辨
人迎氣口辨
《千金》辨誣
君火相火辨
龍雷之火辨
甘草粉蜜湯方白粉辨
《金匱》水莨菪辨
常蜀截瘧辨
駁元陰
駁吳喻二家說溫疫之非
駁《臨證指南》二條
十三科考
《金匱》馬刀考
命門考
胞門龍門玉門考
白虎病考
羊脛骨考
四十難義疏
訂正《素問·通評虛實論》經文並補註
校正《靈樞·經脈篇》經文
讀《經脈篇》書後
讀仲景書書後
《傷寒論》跋
《傷寒論》例跋
《傷寒論》濕篇跋
《傷寒論》太陽篇跋
讀《金匱》書後

內容簡介

本書是莫氏研究中醫古典醫著的心得集,共一百五十餘篇。所論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對中醫的主要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脈經》、《千金》、《外台》及明清溫熱學說等均有論述。莫氏輯眾說,考文義,校注經文,融以心得指出衍文舛誤,集眾症,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對這些經典著作中的很多病名、病證、病因,從源到流,進行了一一考證,對“命門”“君火與相火”“龍雷之火”“營衛”等中醫基礎理論概念都闡發了自己的見解,不獨疏證經義,獨具卓識,而且評論各家皆極平允,是學習研究中醫古典醫著的一本很好的參考讀物。其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一、溯源流、融心得、啟迪後學
學醫心得:莫氏對初學中醫者,善善以誘,提出他自己之學醫心得。在卷二中特立《學醫說》一篇以示後學。認為初學者當“先讀無方之書,則莫善於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經意,別類分門,比靈、素為易知,亦較靈、素而易入。”日久有所體會再“上探靈、素,兼讀《難經》、《甲乙經》二書,以疏通之,明其經絡臟腑之源,以及望、聞、問、切,益覺融會貫通,然後讀有方之書,如《玉函》《傷寒》《金匱》之類,但尤必兼讀王叔和之《脈經》,以考察其異同。”然後結合學習本草,以互相印證,莫氏推崇《證類本草》以觀察其用藥方法。這樣,如有了臨床之舟楫,但對傷寒之理,未必就能暢通,又必參看《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並酌情閱讀些《本事方》《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傷寒明理論》等學說,參互考訂,才漸漸有所領悟,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大抵醫者之於傷寒其致力每在雜病未究之先,其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不親歷者不知也。”他主張學習中醫當溯流窮源,才能神而明之,以後可以逐漸擴充學習範圍,學習《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以下諸書,這是莫氏讀書的親身體會,可以作為學習的借鑑。
表里、虛實、逆從為診病要訣:莫氏認為臨診掌握了表里、虛實、逆從六字即是掌握了診病要訣。若論藥法則“清輕宜表,重濁宜里”,故診病當分表里而後決定汗吐下補諸法,各如其輕清、重濁之性以為用。故曰:“診病之訣在知表里、虛實、逆從六字……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
對傷寒、溫熱診治的看法:莫氏謂“傷寒、熱病有別者,別於診,不別於症。別於法,不別於藥,……傷寒雖因於寒,一經化熱,舍黃連、石膏,更用何藥以涼之,溫熱雖已為熱,倘或過治,舍乾薑、附子更用何藥以溫之,人生之患,縱有萬端,本草之數,止此一定,藥可通用,方何獨不可通用。”從這裡可以認為傷寒、溫病雖然在診斷、治療方法上有所不同,如傷寒多先汗後下,溫熱或先下後汗。此是法之不同,傷寒、溫病同是熱病,但有辛溫,辛涼解表之異,傷寒論中養陰滋液之方殊不多見,溫病中則有加減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益胃湯等。兩者雖有區別,但治傷寒者,不能囿於仲景,不求進步,而治溫病者也不能忘記溫病治法原系是在傷寒論基礎上發展而成,並不能拘於溫病之治法,只能治溫病,傷寒之治法,只能治傷寒。在臨床上,當根據疾病的發展不同情況,而辨證施治,靈活套用。
強調隨症用藥:莫氏認為藥分剛柔、陰陽、動靜,故其性有別。陽藥主動而剛,其行急,其起疾也速,其殺人也暴;陰藥柔而靜,其行緩,其起疾也遲,其殺人也緩,用藥總宜對病施藥為妥。藥有偏性,逐邪者,當辨其正之虛不虛,邪去正自復;補虛者,當知邪之盡不盡,若邪盡則正勝邪難乾。斟酌輕重之間,分別先後之次,關鍵在於“隨症用藥”四字,故其曰:“何必朋參、芪而仇硝、黃”,這種不拘於扶正,祛邪的觀點,確是至理之言。
二、審聲音、詳訓詁、以經解經
學習古典醫著,最感困難的常常是感到經文中的字句、字音、字義的詰屈奧衍,魯魚亥豕,非好學深思者不能讀。《研經言》中對這些經典醫著中不少名詞、病名、症狀等,都進行了詳盡的考證,如據《說文》以釋“疝、㿗”之殊,據《玉篇》以明“癲癇”之異,《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篇中“邪哭”則旁證巢氏病源,乃即指風痴。病源所謂“邪”之為病狀,悲喜無度是也。不深究古典,精於考據者,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七傳”與“次傳”:《難經》五十三難論七傳與間髒傳變和預後曰:“……七傳者,使其所勝也,間髒者,傳其子也……”這段經文中“七傳”之“七”字歷來醫家都有不同解釋,如《難經本義》引紀氏曰:“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這種解說,不免牽強附會,不得要領。而莫氏則認為“七傳”之“七”當為“次”字之誤,從音韻分析,古音去聲,入聲,不甚分別,而將“次”誤為“七”並引證《素問·玉機真髒篇》及《標本病傳篇》經文加以對照,從該兩篇經文中“皆謂之次傳,而無言七傳者。”而且在標本病傳篇末,明白的講清“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其義與《玉機真藏篇》:“風者百病之長也,……次病之次也。”甚合。說明傳其所勝者,當為“次傳”。而“七傳”系後人傳寫所誤。另又旁引《千金方》卷七:“經雲次傳,間傳是也。”對該條文進行了反覆論證,糾正舛誤。
莫氏《研經言》中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神農本草經》等許多經文進行了詳細的校勘,糾正了不少衍文舛誤,參入了自己的經驗之談。如對《素問·通評虛實論》、《素問·平人氣象論》、《靈樞·經脈篇》,都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校勘。如對《靈樞·經脈篇》:“胃陽明之脈……起於胃口,下循腹里。”認為《脈經》“口”字在下字下面,並參照《素問·五藏生成篇》注引同,而明·馬蒔注亦云:“起胃下口,循腹里”,則可見原本不誤,系傳寫時倒之,一一作了糾正。
三、闡經方、立義例、加減變化
《研經言》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很多處方作了詳細的分析,如對藥性、方義、以及適應證、加減變化,進行綜合歸納,分析對比,使學者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掌握要領。如對瀉心湯類諸方、承氣湯類諸方、桂枝附子湯去桂加術湯、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越婢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侯氏黑散、天雄散、理中四逆、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等一一作了闡發。這對於學習典籍,頗有啟發。
如在論述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越婢湯三方時指出其異同和用方之關鍵適應證,認為“三方皆麻黃、石膏並用,乃是表里同治之法,而三方必表里俱熱而又壅於上焦者宜之,而三方其石膏用量皆重於麻黃,是以石膏為主藥,麻黃為佐則解熱之權勝,麻黃雖有發散之性,只得於解熱中疏其郁滯而已,性隨制變,故仲景用大青龍必提出煩躁二字,而以脈弱惡風戒其誤用,以見大青龍專為煩躁設,于越婢湯則主自汗出,無大熱,於麻杏甘石湯則主汗出而喘無大熱,以見二方專為喘汗設,煩躁、喘、汗症雖不同,其為上焦熱壅則同,故立法亦同。”

影響評價

本書言出必有據,析理透徹,對學習經典著作頗多啟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