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黃連

石黃連

石黃連,中藥名。為鱗毛蕨科植物角狀耳蕨Polystichum alcicorne (Bake.) Diels的全草。分布於四川、貴州。具有散瘀消腫,止血之功效。用於外傷腫痛,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黃連
  • 別稱:牛毛七、地柏芝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鱗毛蕨科
  • :耳蕨屬
  • :角狀耳蕨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
  • 採收時間:夏、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澀、辛,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散瘀消腫,止血。

主治

用於外傷腫痛,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植株高30-60厘米。根狀莖短而斜升,頂端及葉柄至葉軸密被通常伏貼的棕色、卵形或闊卵形、邊緣流蘇狀的膜質鱗片。葉簇生;葉柄禾稈色,長7-30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上面有溝槽;葉片長卵形,頂端短漸尖,基部不縮狹或略縮狹,通常橢圓形,長18-35厘米,寬6-12厘米,三至四回羽狀細裂,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有側生羽片18-25對,葉軸上面有深溝槽;羽片向上斜展,鐮刀狀披針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有短柄或無柄,羽軸兩側有自上往下漸變狹達中部以下的狹翅,上面有深溝槽,下面疏被與葉軸鱗片形態相似但較小的伏貼的鱗片;小羽片6-10對,略向上斜展,矩圓狀卵形,長5-15毫米,寬2-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形成具狹翅的短柄,兩側羽狀深裂至全裂形成2-5對矩圓狀卵形或倒卵形的裂片,基部上側的1枚小羽片稍大,通常與葉軸平行,基部下側的裂片稍大,二叉狀半裂或淺裂,或羽狀深裂形成兩對二回裂片,其餘的裂片不同程度地三裂、二叉狀分裂或不分裂,偶見基部上側的第二枚裂片也深裂成二對二回裂片;基部上側的二回裂片有時再次分裂成等長或不等長的兩個小裂片;二回裂片及羽片頂部的裂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銳尖頭,各有不達頂端的小脈1條。葉草質,乾後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溝槽,下面被相當多的棕色、闊卵形、邊緣齧蝕狀、貼生的膜質鱗片;羽軸綠色,上面有溝槽,下面疏生與葉軸上相同但較小的鱗片;葉脈下面疏被狹披針形或近節毛狀的細小棕色鱗片。孢子囊群細小,生於小脈頂端,無囊群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500m的溪邊濕石或樹幹上。分布於四川、貴州。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散瘀,止血、消腫的功能。用於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