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採茶舞

石馬採茶舞流行於三門縣珠岙鎮石馬村,以歌舞為主,兼有表演腰鼓、看相、販茶等情節,演出一場,從頭至尾歷時一個半小時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馬採茶舞
  • 地理標誌:三門縣珠岙鎮石馬村
起源,發展,唱詞曲調,表演內容,歷史價值,

起源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

發展

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
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
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唱詞曲調

採茶舞唱詞《小採茶》10節,《大採茶》12節,《倒採茶》13節。曲調有《古人頭調》、《鮮花調》、《紫竹調》、《百鳥調》、《花鼓調》、《看相調》、《賣六頭調》、《和尚調》、《販茶調》等,其中《古人頭調》都是演唱朝代更替、興亡成敗、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在同一村莊表演,每場演唱內容各不相同。

表演內容

《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著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歷史價值

一、該藝術歷時700餘年,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二、民間曲調多,歌詞內容豐富,表演形式獨特。
三、該藝術除載歌載舞外,還兼有腰鼓、看相、販茶等民間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