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關口

石關口

石關口,位於商城縣城西南部46公里處,是一個行政區劃單位,S214省道穿境而過。東北與盛店相鄰,東與何畈相鄰,南與油河相鄰,西南與小店相鄰,西與通城店相鄰,北與楊擺埂相鄰。 區域面積8.4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14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關口
  • 外文名:Shi Guan Kou
  • 地理位置:214省道石關口段
  • 村花:蘭草花
  • 村樹:板栗樹
  • 村鳥:喜鵲
地名由來,規劃建設,家鄉特產,美味小吃,民俗鄉情,

地名由來

起源一。起源於“石棺河”,發源於馮店鄉螺螄畈村於湖北省福田河鎮雙廟關的分水嶺,流經朱畈、通城店村入灌河。河的上游叫鷺鷥河,經發現河中有鴛鴦戲水,故將鷺鷥河改名鴛鴦河。鴛鴦河的南側有一處高山,叫黃皮寨。“黃皮寨”是本支黃支徙來時插草為記,用黃姓而命名的(以前這座山沒名字)。“黃皮寨”下游的河道,用“黃皮寨”的前兩個字命名,叫“黃皮河”。現在在商城地形圖上,有“黃皮河”這個名字。但《商城縣誌》山川記載及地形圖上,是無法找到“石棺河”這條河名字的,他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淹沒。據這支黃氏介紹,他們遷來時,這條河就叫“石棺河”。不知何年,當地楊氏為了防止河水泛濫,保護耕種,在“石棺口”上遊河段,由楊氏所修築的“楊擺埂”,在當地很有名。而“楊氏宗祠”與黃氏宗祠相對稱,“楊擺埂”現在是該鄉的一個行政村。那么,在“石棺河”的河段中,有一處叫“石關口”的地方,正是這支黃氏遷來的始居地,後來在對岸“邊水灣”興建“黃氏宗祠”命堂號“三忠堂”。“石棺”的“棺”是棺木的棺,不吉利,隨著歷史逐漸淡化,將“棺”字,改成了“關”字,這段河又流經兩個山頭之間,山上石頭裸露,像似一道關口,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石關口”。現在也是馮店鄉的一個行政村所在地——石關口村。從源頭到匯入灌河,這條河在商城的地形圖上,叫“黃皮河”。這也解釋了石關口的由來,由“石棺口”諧音為石關口。
起源二。起源於石關口水庫,石關口水庫建於1975年左右,屬於計畫經濟時代,由該村村民集體興修的重大水利工程,充分發揚了計畫經濟時代大集體大幹事、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時代要求,拒絕了等靠要的奮鬥精神,水庫出水口旁邊有修建的渠水道,以應對水庫50年一遇的大洪水,用來泄洪,同時水庫用石頭壘砌的壩埂下面有出水口,該出水口一直通往不遠處的梯田,人們看水庫出水口好似一道關口,故名石關口水庫。該水庫蓄洪一方面滿足了水庫下游百畝良田用來灌溉水稻的水源需求,另一方面該水庫可以用來養魚,養殖的有各種魚類,作為集體的重要資產。把石關口水庫的“石關口”作為地名,恰到好處的解釋了石關口的由來!

規劃建設

全力開展美麗鄉村文明村鎮創建,重點推進石關口等重點村創建工作。
在石關口等村新發展和改造油茶3000畝。
實施石關口等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

家鄉特產

1.梯田水稻 。 石關口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地貌優勢,開鑿梯田種植水稻,改變了過去本地稻子的種植,種上了雜交水稻,由於農業機械無法耕種,種植水稻基本靠人工,種植生長周期慢,該水稻基本無公害,嚴格按照水稻種植規範,嚴格農藥的使用,沒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同時輔助施用農家肥,確保稻米的品質。
石關口
拍攝於高山底窪
石關口
拍攝於廟坎
石關口
拍攝於石關口居民組
2.小麥、大麥。 本地小麥、大麥多種植在地里,也有種植在田裡的,種植全部採用人工種植,秋冬季節開始種植,農曆四五月份開始收割,所生產小麥麵粉是製作本地掛麵的重要原材料,大麥多用來作為豬飼料。
石關口
拍攝於水坳大床
石關口
飽滿的小麥
3.毛栗子板栗。 所種植板栗均用本地的野生毛栗子樹嫁接而成,這些板栗樹生長十幾年到二十幾年甚至更多時間,所生長的板栗個大,口感好,還有個小的油栗,油光鋥亮。
石關口
裂開的鴨栗子
石關口
板栗泡
石關口
板栗泡擺成的圖案
石關口
成熟的板栗子
4.本地紅薯。 石關口沙地和坡地種植紅薯,該紅薯農曆二三份首先需要育紅薯苗,農曆四五月份需要在地里打紅薯埂,接著插紅薯苗,所用肥料為部分化肥和農家肥相結合,沒有病蟲害,所產紅薯種類多,有個小的紅薯,有個大的紅薯,還有黃皮的紅薯,大部分用來作為豬飼料,還有一部分用來打紅薯粉(相粉)。
石關口
紅薯葉
石關口
紅薯地和成熟的稻子,攝於蘆沖
石關口
紅薯
5.野生茶籽。所長茶籽非人工栽培,為本地自然生長,冬季和春季開白色的茶籽花,秋季是茶籽成熟的季節,這時需要打茶籽,剝完茶籽米進行曬乾,然後打茶油。雖然所產茶油量少,但茶油色清味香,營養豐富,耐貯藏,是優質食用油。
石關口
油茶籽果,攝於高山屋後
石關口
茶籽

美味小吃

1、油炸紅薯丸子(紅芋圓子)和蘿蔔丸子(蘿蔔圓子)。紅芋圓子和蘿蔔圓子為石關口過年傳統小吃。紅芋圓子的主料為蒸熟的紅薯和小麥麵粉、新榨的茶油或植物油(水油),用手搓成麵團放在鍋中進行油炸。蘿蔔圓子的主料為種植的青頭蘿蔔和麵粉及辣椒,把蘿蔔剁碎和麵粉活在一起,放入一些剁碎的辣椒,用手捏成麵團放入油鍋進行煎炸。
石關口
紅芋圓子
石關口
蘿蔔圓子
2、紅薯相粉。石關口紅薯相粉為地方粉條的一種。主要製作工藝是把紅薯打成紅薯粉,然後加入筋力源(明礬替代品)和面,接著用沸水漏條,再冷浴晾條,最後打捆包裝,這就是紅薯相粉啦。紅薯相粉可以和肉一起燉,就是肉燉相粉啦。
石關口
紅薯相粉
3、遷掛麵。為石關口傳統製作工藝之一。主要製作流程是麵粉、食鹽和油,需要一整套製作掛麵的工具,有掛麵簍子、竹筷子(很長,遷掛麵用的)和木桿,需要在嚴冬的晴天製作掛麵效果最好,這一傳統製作工藝已經面臨瀕危。
石關口
拉掛麵
石關口
遷好的掛麵
4、紅薯旗子。紅薯旗子為石關口傳統零食。把紅薯洗淨,放在鍋中蒸熟,然後用刀切成薄片,在太陽底下晾曬,曬好後就成一道美食啦!還可以油炸紅芋旗子也是一道美食!還有紅芋簽子,把生紅薯切成薄片,放在鍋中煎炸。
石關口
晾曬的紅薯旗子
石關口
曬好的紅薯旗子
5、炒板栗和花生。炒板栗和花生作為石關口過年傳統待客點心。把板栗用刀切開,放入鍋中,進行乾炒。花生也同樣,由於板栗和花生都是自己生產。
石關口
炒板栗
石關口
炒花生

民俗鄉情

1、白糖去拜年。石關口當地過年走親戚、訪親友,有兩包白糖就“夠”用了。每包白糖重約1斤,紙質包裝。串親戚時,一般兩包就可以了,有的家境困難,也有送一包白糖的。條件好的或情意深的,還可送些糖果之類的食品。白糖成了這裡相互探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今天,這裡相互探望的物品,早已改為奶製品、可口的飲品、各式糖果等各式營養製品。
石關口
石關口拜年常用白糖
石關口
在拜年路途中
2、糖果是孩子們的過年零食。過年時,孩子們“最好”的食物就是糖果。糖果有各種各樣的,有大白兔奶糖、玉米糖、外形像橘子的奶糖等,拜年走親戚時常用這些糖果招待客人孩子,孩子們也為得到糖果而開心。糖果是孩子們喜歡吃的過年零食。
石關口
大白兔奶糖
石關口
糖果果盤
3、小火鍋燉菜。“小火鍋”是大別山家家都有的餐具,一年四季都可使用,主要用於招待客人。當今的“火鍋”,大都為金屬製品,直徑約20多公分,即有分體又有連體的。40年前的“小火鍋”大都是陶瓷製品,分為鍋體和座基兩部分,直徑約10公分,容量較小。現在的“火鍋”主要燒炭,有的用電;過去的“小火鍋”用的是燒(紅)過的小木柴。“小火鍋”分別裝有臘肉、雞肉(塊)、魚(塊)、牛、羊肉等不同食材,根據不同需要,分為兩個、三個、四個鍋,甚至五個鍋。雖然有不同的火鍋,但那時“肉少菜多”,現在是“肉多菜少”,鍋體的大小不僅決定菜量的多少,而且還有烹調質量的區別。招待客人主要靠火鍋,沒有火鍋就無法顯示主人的盛情。
石關口
轉心爐火鍋
石關口
圍坐火鍋吃飯
石關口
小火鍋燉菜
4、火籠。山區比平地氣溫平均低2~3度,寒冷的冬天,在這兒離不開烤火取暖,這裡的烤火方式就是圍著“火籠”取暖。“火籠”實際上就是在地上燒柴火,條件好的燒“火盆”(使用木炭)。家家戶戶都堆滿了劈柴,劈柴平時主要用於燒火做飯,冬季可燒“火籠”取暖。冬天裡,人們時常圍著“火籠”聊聊天、說說話,吃吃飯、燒燒水,即暖和又開心,“火籠”已成為人們冬季不可或缺的依靠和聚攏去處。
石關口
火籠烤火
石關口
土灶做飯
5、小鑼鼓與山歌即興。在沒有電視、音響等設備的條件下,“小鑼鼓”就成為當地民眾喜慶歡樂的重要手段。“小鑼鼓”分為四大件,即:(小)鼓、鑼、釵、小鑼(嘚dei)四個。由4人共同敲打,持小鼓者領頭,持鑼、釵、小鑼等3人同時配合,敲打出節奏整齊、悅耳動聽的敲打聲。這種敲打“小鑼鼓”的行動,主要針對家庭的喜事和來客等,起到增加喜慶效果的作用。目前,這種喜慶方式一直被當地人們所延用,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儀式”。石關口山歌屬於民間小調,它與商城民歌有區別,表演方式隨意簡單,人人都會,這種小調只有在喜慶時(大多為婚禮時)才能欣賞到。大家聚在一起時,常常有人主動唱這種小調。演唱時,大都由男性主唱,採取自由結合、相互對唱、即興編詞的演唱形式,給相聚的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和喜慶氛圍。
石關口
婚禮打鑼撥
石關口
山歌即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