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堂(石明堂)村位於建德市西部。東北距國家級風景區靈棲洞天5公里,西南離衢縣上方鎮10公里。有公路3公里到李家鎮與320國道相接。民國期間隸屬於壽昌縣四靈鄉,1950年屬長汀鄉。1951年稱龍橋鄉十二村,1955年與上桐橋、沙墩頭合併稱金塘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龍橋鄉併入李家鄉,1956年稱建德縣大同人民公社李家管理區石門堂大隊,1961年稱李家人民公社石門堂大隊,1963年稱李家鄉石門堂村。1992年稱李家鎮石門堂村。轄石門堂、橋頭、王家、何家、葫蘆墩5個自然村,有164戶56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堂村
- 地理位置:建德市西部
- 人口:563人
- 戶數:164戶
基本介紹,經濟發展,資源狀況,生活狀況,名人輩出,
基本介紹
唐時叫長汀源,因村中小溪緩緩流過而得名。後村里建石門框大
廳堂,人稱此廳為石門堂,演變為村名。一說村名來源於村口兀立的兩座石山,一山橫如半月、矗如獅頭,名獅子山;與之隔水相望的是狀若象鼻的象鼻山,兩山儼然兩扇石門,把守著村莊,當地人稱之為"獅象把門"。
石門堂村曾以李姓為主,後漸演變為聶、寧兩大姓,1992年全村有15個姓氏,其中王、何、胡三姓為多,占一半人口以上。王姓最多,祖上從江西移來,何、胡姓次之,祖輩是福建人。王姓以人口最多同化全村方言,村內通用江西"南豐"話,出村使用當地語言。
經濟發展
村辦企業發展、壯大,經濟積累增加,不但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而且成為增加農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解決農村剩餘勞力,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有效途徑。1991年前,由於集中資金用於辦好村級企業,為農業投入僅3萬元,改善排灌放水設施。從1991年開始,先後投入資
金3萬元,為全村興建了5座機埠。投資6萬元,修建3000米渠道;投資6萬元,外圍塘塍砌石480米。1991年冬投入資金11萬元,建造全村養蠶示範的規模共育室。同時投資9萬元,創辦了全縣第二個供應化肥、農藥、蠶藥、柴油、機油以及機械等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綜合服務站。1992年共供應農藥2.5噸、化肥150噸、蠶藥0.75噸,機、柴油57噸,以及其他農機具250件,營業額達22.5萬元,盈利1.2萬元。1992年糧食總產量達644噸,油料總產量達34噸,蠶繭總產量76.1噸,鮮魚450擔。工農業總產值達847萬元。人均收入1550元,比1991年同期增長3.3%。每戶占集體固定資產11424元;人均占2793元;每戶占工農業產值24545元,人均占6000元,人均創稅利519元,人均創利潤259元。
1992年新投入技改資金124萬元,為1993年產值超千萬、稅利上百萬創造條件。全村農民隨著村辦企業和農副業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2年底統計,全村有機車8輛、電視機350台(其中彩電100台)、洗衣機50台、電冰櫃30台、空調機3台、吸塵器10台。全村修建房屋2700平方米,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資源狀況
1985年土地概查,境域耕地面積為29901.79公頃,占境域總面積的12.85%
。水域總面積8592.11公頃,占境域總面積的3.69%。其中河流面積7515.63公頃,水庫面積1076.47公頃,分別占水域面積的87.47%和12.53%。園地面積5839.87公頃,占境域總面積的2.51%,主要種植茶、桑、果等經濟作物。據1999年森林資源調查,境域有林地面積15.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4%。境域多山地丘陵、緩坡,發展種養殖業迴旋餘地較大。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據查明,有森林樹種700餘種,藥用植物700多種,動物140多種,其中有44種動植物資源屬國家重點保護對象。現已初步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有26種,礦點63個。主要礦藏有石灰岩、白雲石、大理石、花崗岩、石煤、銅、鐵、鈾等,其中石灰石儲量最大,出露面積約85平方公里,估計儲量143億噸。建德氣候溫暖濕潤,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協助建立的全國10個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縣之一。立木蓄積量359.15萬立方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蠶桑、柑桔、嚴州白梨、里葉白蓮、新安江牌草莓、板栗等。其中茶葉為全國重點生產縣之一,柑桔、板栗、生漆是浙江省重點產區;里葉白蓮潔白如玉,質地優良,為浙江省名土特產;
生活狀況
,其中河灘造田67畝,山坡造田70餘畝;營造杉木林900餘畝,茶園203畝。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和林業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60年代,改革開放,尤其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勞動力日趨富餘,他們紛紛走出小山村,尋求致富之路。到1992年止,村里進杭州市企業為契約工的20餘人,在李家鎮辦企業的20餘人,加上在新安江鎮和大同鎮從事飲食、服裝零售等第三產業的人員,約占全村勞動力的20%。隨著李家鎮水泥廠、石粉廠和大理石廠等企業的開辦,運輸業很快發展起來。1992年,有4輛貨運卡車、6輛手扶拖拉機運輸礦石,年純收入近30萬元,村中出現專業養雞戶、養蜂戶和養魚戶,大多數村民除從事農林生產外,農閒時節也外出打工、做買賣,村民生活改善較為明顯。1992年,石門堂村人均存款居李家鎮第一位,人均收入600元。村里不再有茅屋,建起了青瓦白牆的農舍,近兩年中,又有12幢小洋樓拔地而起。
名人輩出
石門堂孕育了許多優秀人物。晚唐詩人李頻(616~676)天資聰慧,博覽強記,領悟頗多。詩名政績皆著,受到當時京官姚合(時人推為詩壇宗主)的賞識,姚以女許李頻為妻,被傳為文壇佳話。一生詩作頗多,大多散佚。南宋嘉熙三年(1239),金華人王野得李詩195篇,編《梨岳詩集》,並為之序,《全唐詩》載李詩206首。李頻唐大中八年(654)中進士。乾符二年(675)正月任建州刺史,以禮法治下,深得百姓敬重,次年(676)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葬州境內東南相將里小源之永樂洲。並在城東20里建梨岳廟以祀之。後城外建橋,又以李頻字德新為橋命名。現福建建甌縣的李頻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道光元年(1621),鄉人為紀念李頻,在其出生地獅子山旁建廟,名梨山(岳)廟,廟毀於1973年。現正籌資重建廟宇,並擬將其詩刻成碑林,供後人瞻仰。
石門堂村後有革命烈士余大斌的墓。余大斌(1693~1937)原籍江西上饒。1924年來李家北坑源當紙槽工,1930年返回江西參加蘇區的土地革命戰爭。革命受挫後,於1936年又回到李家鄉。並利用紙槽工作做掩護,在窮苦工友中講革命道理。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10月,參加紅軍游擊隊鎮壓石門堂地主的鬥爭。1937年初,國民黨當局調動大批保全隊清剿紅軍游擊隊,余大斌等被圍困在山中斷糧多日。為伺機突圍,2月10日,余大斌在下山覓糧時被捕,國民黨壽昌縣長李善親自審訊,終"不得口供"。余大斌視死如歸,就義前高呼:"共產黨一定要勝利!窮人一定要翻身!你們一定要失敗!"於2 月13日被殘酷殺害。
石門堂村附近有一洞,叫"黃巢洞",傳說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率軍經過這裡時,在洞中斬殺了為害鄉里的巨蟒異蛇,村民為紀念他便呼此洞為黃巢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