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政村隸屬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地處蒼山西鎮西北邊,距蒼山西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9公里。東鄰蒼山,南鄰美翕,西鄰淮安,北鄰紫陽。轄馬軍田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02戶,有鄉村人口2050人,其中農業人口 2050 人,勞動力11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98人
全村國土面積25.13平方公里,海拔 2253米,年平均氣溫 16 ℃,年降水量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087.85 畝,人均耕地1.02畝,林地35249.6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72.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鐘村
- 面積:25.13平方公里
- 人口:2050人
- 海拔:2253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村務公開,特色產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87.85畝(其中:田939.41畝,地 1148.44 畝),人均耕地 1.0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35249.65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04.1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44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畝,其中養殖面積 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 353畝,其他面積 0畝。有大理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0戶通自來水,有 266戶飲用井水,有 21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3.63 %)。有488戶通電,有 44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443(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21% 88.25 %和 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7戶(分別占總數的77%和63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輛,拖拉機8輛,機車18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39.41 畝,有效灌溉率為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 .0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6戶;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 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8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10.5萬元,占總收入的27.24%;畜牧業收入 178萬元,占總收入的23.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120 頭,肉牛 149 頭,肉羊 1640 頭);漁業收入 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 250.4萬元,占總收入的32.4%;第二、三產業收入63.3萬元,占總收入的8.19%;工資性收入70.6萬元,占總收入的9.14%。農民人均純收入136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7人(占勞動力的10.2%),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 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02戶,共鄉村人口 2050 人,其中男性 1033人,女性1017人。其中農業人口 2050人,勞動力 1142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 漢族 1669人,彝族253人,其他民族128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07人,參合率88.15%;享受低保1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0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 1500平方米,擁有教師36人,在校學生281人,距離鎮中學11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1人,其中小學生148人,中學生133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5 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其中男黨員61人、女黨員14人。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組成,下設馬軍田等14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0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6人。該村團總支2002 年被評為科技星火團支部。
人文地理
石鐘村地處蒼山西坡,自然風光秀麗,漾濞八境之一“白石懸鐘”在本行政村境內,石鐘也因此而得名。蒼山西坡品種眾多的杜鵑花,已迎來越來越多的探險旅遊者。
新農村建設
石鐘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交通、公路等設施不斷改善,開通了城鄉工交車。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該村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和發展產業: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15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670頭,牛680頭,羊4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50人。到十一五期間,力爭使農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360元增加到2000元。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87.0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2.56萬元,有固定資產3.6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23.6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林業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39.41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1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