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發展歷程,村內企業,經濟作物,村內資源,村里單位,石郵儺舞,跳儺文化,跳儺儀式,石郵村古蹟,
歷史沿革
南豐縣石郵村中保存有清光緒十八年修訂的《吳氏重修族譜》,據其中《宣公行跡實錄》記載,吳姓始祖宣公系西川閬州(今四川閬中縣)人,父吳簡官拜西川節度使。後蜀明德二年(公元895年),吳宣攜家眷徙居江南撫州,936年又徙居南豐嘉禾驛梓口廟李宣莊。
南宋紹興五年,即公元1135年,五始祖希顏公一支外遷至石郵,此後人丁興旺、家族發達;自宋而清,癢生以上一百三十人,多名孝子、烈女傳入省志。村中有東、西祠堂兩座(現已廢棄),分別祭祀十六世清臣、良臣二祖,兩支亦有里圍、外圍之分,同宗一脈。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
發展歷程
2004年1月全村人口1172人,共325戶。糧食作物有雙季水稻,經濟作物有蜜桔、白蓮、芋頭,其中蜜桔最為主要。由於近些年蜜桔的銷售越來越好,村中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減少,轉而在家中經營桔樹。2003年由於乾旱,人均收入在2100元左右,略低於去年。
村內企業
木板廠、軸承廠、純淨水廠
經濟作物
山霉、橘子、小青南瓜、酸橙、鳳梨、酸莓、蘋果、馬鈴薯、椰子
村內資源
鈦鐵、鎂鹽、鍺、煤、花崗岩、磁鐵礦
村里單位
石郵村廣播記者站
石郵儺舞
跳儺文化
緣由
儺舞是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一種驅逐疫鬼、遣災納福的祭祀儺禮,它是中國原始文化信仰,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傳統民俗舞蹈。石郵村位於江西南豐縣西部、三溪鄉北部,距縣城10公里。村里以吳姓家族為主,仍保持頭人的世襲制,頭人保留著家族的威嚴,掌管著儺班的主要事務。村中有座聞名遠近的儺神廟,每年正月間為期半個月的“跳儺”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儀式從初一開始直到正月十六,整整延續十六天。石郵村的儺班由氏族管理,是典型的族儺,較好地保存了原生形態特徵,至今仍保留著“起儺”、“跳儺”、“搜儺”、“圓儺”,以及請神、辭神、沿門逐除等古老儀式。建國以來,受到中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曾多次赴日本表演。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舞蹈。
村里人跳儺是為了避疫驅瘟,村民們相信跳儺後全年無病、五穀豐登、一家平安,有儺神保佑;如不跳,下一年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跳儺時由村民們扮演的儺神要戴上各具象徵意義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開山、鐘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儺公、儺婆等。當地人把面具當作聖物看待,凡人是不能隨便觸摸的。石郵村八位儺神在當地稱為“伯”。
伯的來歷也頗有講究,他們都是從吳姓以外的其他小姓中挑選出來的,並且有著嚴格的輩份,從大伯一直延續到八伯,一位過世了,另外一位補上來,最小的八伯由頭人們推舉,再從雜姓中挑選出來,這樣一來,就可以永遠保持八個人。八位伯也有著嚴格的分工,五伯、六伯負責挑擔子,只有大伯、二伯才有資格去拿面具。
習俗
跳儺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的,一般是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儺”,十六叫“搜儺”。“起儺”之後,儺班開始四處巡迴,十六日回村“搜儺”。“搜儺”儀式極其熱烈隆重,四鄰八鄉的鄉親們在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趕到石郵村自己的親戚家中來,村里往往也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集中招待一些來此地觀儺的“上面人”。
搜儺場景
“搜儺”當晚,整個村莊沉浸在一派狂歡、神秘,而又不失莊重的氣氛之中。人們擁擠在儺神廟裡,此刻,神案上早已擺上碩大無比的蠟燭,廟內薰香瀰漫,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喝了白酒、谷燒酒的人們此刻大都興奮難耐。廟門外,幾十隻火銃隨鞭炮一起並列。儀式開始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頭人口中念念有詞,引領儺班眾弟子跪在神案前,面對神龕上的面具三叩九拜,執問卦,祈禱儺神降下吉意。
突然,鞭炮、火銃、鼓聲四起,儺班似乎在頃刻之間領到了儺神的旨意,迅疾衝出儺神廟,開始挨家挨戶“索室毆疫”。所到之處,每戶都在廳堂內供好了“三牲儺飯”,虔誠恭迎。儺班3者在戶主門前擊鼓喊辭,緊接著鐘馗率兩小鬼,手舞鐵鏈沖入廳堂,在屋內呼嚎跳躍,口中“儺、儺、儺”之聲不絕於耳。最後以鐘馗把“鬼”捉住而告終。
這既不是遙遠的異幫精心策劃的演出,也不是少數民族神秘的宗教儀式。這是漢族,這是一群由漢族村民舉行的儀式--驅鬼迎神、祈願豐年。除在村裡的公地,如其它幾座廟宇、祠堂舉行外,村民們更把這一切舉行到每家每戶中去。儺公、儺婆、財神、開山、判官、小鬼、鐘馗輪番上場,廝殺、迎財、驅鬼、對飲、愛撫、交媾、生育。這裡的儺,也可以稱作儺祭,是在年終歲尾舉行的驅惡鬼逐疫病的祭祀活動。村民們在驅趕惡鬼時都要一起發出“儺、儺、儺”的叫喊聲。
文化背景
古代的宮廷儺也被稱為“國儺”,此外還有鼓舞士氣的軍儺。古時儺祭每年舉行三次,並且規模很大,肅穆莊重,季春、仲春為統治者舉辦的,冬季這一次則多由平民百姓自發舉辦。史料記載,在3000年前的周代,國王諸侯代表國家舉行“國儺”,全國上下吼聲聯聯。石郵村的儺,據當地村志記載,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與周圍方圓幾十公里的其他幾個村莊的儺一樣,都可以被叫做“鄉人儺”,它是由村民們自己演繹的。作為起源,這裡的“儺”,古拙,剛勁,儀式的成份大於娛人的成份。古代在宮廷里主持儺祭的官吏叫方相氏,在石郵村主持儺祭的人卻是這裡享有至高無上的世俗宗教權利的吳姓頭人們。古時祭祀,方相氏蒙上熊頭,披上熊皮,戴上有“黃金四目”的面具,穿著黑色上衣,繫著紅裙子,手執戈和盾,率領眾多的奴隸在宮廷內驅鬼。
石郵村的頭人們除了引領儺神小太子到達固定的地點外,多數時候,他們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這八位儺神的表演,偶爾,他們也會站出來指出表演中的失誤,甚至有嚴厲的訓斥。
文化意義
在漢民族現存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儀式中,作為一種民間力量,儺承載了漢族之所以成為漢族其最為原始的力量:剛勁、無忌、血腥、坦然、秩序,還有尊嚴,多年來,儺儀式一直在維持著石郵村子的秩序。儺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村民們的時間及生活節奏;行儺過程中,總伴有勸戒人們要尊老愛幼、不偷不盜等,否則就會遭到報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又規定了村民的道德秩序。與漢民族其他溫文爾雅,甚至萎萎瑣瑣的內譴自責的儀式比較,儺,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來自本民族底層的力量。
跳儺儀式
由來
石郵儺儀式包括起儺、跳儺、搜儺、圓儺四個部分,從大年日持續到正月二十左右。
其中起儺、搜儺、圓儺屬於儀式部分,跳儺是接近舞蹈的七支儺舞表演,首尾有各種禮儀規矩,但嬉戲娛樂的成分較多。當地百姓也常常用“跳儺”統稱整個儀式。儺班是儀式的主要參與和主持者,整個過程中,頭人也在一邊監督、指點。
起儺
大年日至正月初一早晨
年三十早晨,儺班淨手淨身後,把封存在儺神廟內一年的十三個面具取出,依次掛在儺神太子的神台上。從此日起,神台前的蠟燭徹夜不熄,直到儺事結束。
正月初一,從清晨五、六點開始,全村幾乎每家都陸續來到儺神廟上香、點蠟燭、鳴放鞭炮,給儺神“拜年”,祈求一年裡的平安和順利。這天的早飯全村人必須吃素,
只有儺班可以開葷。2004年初一早晨恰好輪到大伯羅會友家供飯,約八點,儺班八人到齊就座。從早飯開始,就逐漸進入儀式的嚴肅氣氛。早飯中有許多規矩,如飯前要彈酒謝師,八人有固定座次,不得“心三口四”(亂說話)等。
飯畢,八人來到儺神廟,換上紅色花布儺服,並從神幔後請出儺崽,給儺崽換上信士贈送的新衣。
然後開始請神儀式(村人稱起馬或上馬),八人排成三排叩拜儺神,二伯居前排正中,高聲念誦《儺神太子鳴辭》(因大伯嗓子沙啞,二伯代為主持,內容見本章附錄),大意是請各位儺神、城隍、土地、遠近諸神一起前來,保佑家家清潔吉慶,一方風調雨順。之後二伯輕念當天跳儺的地點,判筊卜問神靈是否允許,直至擲成一正一反的陰陽筊,才繼續下面的跳儺儀式。
跳儺
正月初一上午至正月十六下午
起儺結束,儺班把面具裝箱,先到本村附近的各處廟宇參神,一路擊鼓敲鑼,地點包括福主殿、師善堂、老廟(原儺神廟址)、桐樹殿等。大伯說這也是給菩薩拜年的意思。
參神完畢,開始跳儺。初一隻在東、西花寢(村中吳姓去世老人公祭之處),東、西祠堂和太尹公家五處跳儺,作為一種對先祖和亡靈的祭祀。初二至初十在本村各家跳,十一至十六在附近村落的各家跳,稱為家中跳儺,也叫演儺。
家中跳儺兼有拜年、吉慶、祓除不祥和清潔庭院的意味,首尾有儺班和家中成員共同參加的接儺崽、唱詩、添糧、送儺等簡短儀式,中間部分是八支儺舞,包括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母、酒壺仔、跳凳子、雙伯郎和關公。其次序不可顛倒,家家相同。同時儺崽被村人迎至各家,跳儺時就供奉在廳堂正中的神龕下。在這十六天裡,這個小小的偶人代替儺神太子享受人間的饗宴。
從初二開始,每天跳儺之前的起馬(請神)儀式較簡單,只由二伯念《儺神太子鳴辭》並判筊,即可出發。對應的每天結束後,八人回到儺神廟,也有下馬儀式,程式與起馬基本相同。不過將面具掛回神台後,就象徵一天的儺儀式結束,眾人可以輕鬆地休息、開開玩笑,平分這一天各家送的糕點、紅包。跳儺非常辛苦,但多少也有些“收益”,四伯說,2003年除了留給廟裡的錢,他們每人分到了360元左右。
搜儺
正月十六日晚上至十七日凌晨
搜儺由開山、鐘馗、大神三面具主持。開山手持斧鉞,青面獠牙,其原型可能是“方相氏”;鐘馗有捉鬼的傳說,民間掛其圖像以避邪,它們都是捉鬼的正神,而大神角色其實就是鬼。“搜”有搜尋、驅除的含義,搜儺實際上就是驅鬼的祓禳儀式。
由於搜儺在整個儺儀式中最為重要、特殊,因此正月十五晚上有“教儺”,由儺班長輩和頭人指點,相當於排練。搜儺持續一整夜,體力消耗很大,一般由儺班中的年輕成員擔任,這幾年都是五伯、七伯、八伯三人。
正式的搜儺儀式於正月十六日晚上舉行。從下午開始,即有遠近村民絡繹不絕地來到石郵村,整個村莊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傍晚時分,儺神廟早已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們在神台前燃起十數支巨大的紅燭,神幔掀起,露出裡面的儺神小塑像。小男孩甚至可以爬上神台,坐到儺神太子身邊。村人認為儺神太子是送子神,也是少年,喜歡親近小孩子,因此只一笑了之,並不在意。但是女孩子就沒有這種“特權”,1985年儺神廟失火前,女子甚至不允許觀看當晚的儀式。
約七點半,搜儺正式開始。仍由二伯請神判筊,之後先在儺神廟搜儺。神銃數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八伯戴判官面具在儺神廟門口,原地跳三下,奔進廟內,轉身站在神台西側,雙手做香火訣,全身不停抖動。又一陣鞭炮和神銃聲,五伯戴開山面具,執鐵鏈,也原地跳三下,奔進廟內站神台東側,把鐵鏈一端交給判官,亦做香火訣不停抖動。最後殿外幫手再放鞭炮、神銃,七伯戴大神面具奔進,跨過神鏈,翻三個跟頭,做香火訣合掌站立。這時開山和判官拿起神鏈,轉身繞過頭頂。三人把面具推向頭頂,眾人齊唱《拜飯訟詩》:
一拜高堂文武進,吳安驅邪得安寧。二拜高堂通判官,吳安驅邪得安康。三拜堂前老夫人,斯男嬌女也得安。家家得吉慶,戶戶得均安。田禾多大熟,五穀又豐登。人寧兼物阜,祝慶賀新春。盾戟而索室,士女之福星。瓊林賜宴,世紹詩書。由廉訪孝,捷兆秋魁。兒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此後儺班在火把指引下出殿,沿著特定路線在全村每家及祠堂等地搜儺,程式與儺神廟中相同。
搜儺里還有特殊的搜間儀式,僅在五戶人家進行,氣氛神秘詭異,讓人聯想到“索室驅疫”的上古儺制。搜間的人家各個房間必須有門相通,主人先將屋門關緊,不留任何人,僅點蠟燭和線香。開山和大神手執鐵鏈在火把指引下進入房間,用鐵鏈敲擊桌椅、床櫃、灶台,象徵以其聲音驚嚇、趕出鬼怪。每過一個房間,主人立刻關上房門,以防疫鬼再次逃入。搜完所有房間,回到廳堂,眾人喊《拜飯頌詩》,儀式結束。
圓儺
正月十七日凌晨
圓儺是整個儺儀式的最後一部分,包括報飯單、送神、判筊(占卜當年五穀、牲畜等)、回殿、祭師、儺神安座。除儺神安座由風水先生另擇日舉行,其他都緊接搜儺之後。
搜儺結束,儺班回儺神廟,八人跪在神台前,二伯念“跳儺回飯單”,即跳儺期間向儺班供飯和點心的各家支祖名單,祈求儺神保佑各家吉慶。
然後舉行送神,也叫參聖像,在村外河邊的沙地進行。由大伯選好中心點,將十三個面具和儺崽按太歲乾支方位排好,手持火把帶領七人按不同方向在面具中間繞行兩圈,之後立即熄滅火把,眾人迅速抱起面具,藏入箱籠,抬回儺神廟。有人推測繞圈是類似“步罡踏斗”的道教八卦步法,借之和神溝通。據四伯葉根明說,這是把神送走的意思,之所以在黑暗裡飛快地搶面具,是因為這些面具上有神附著,恐怕神靈走時也把面具帶走。舊時參聖相不許女人觀看,如今禁忌已無。
之後,儺班聚起搜儺時在各家收的紙錢,將大鑼放在上面,再將鼓反面朝上,由大伯在鼓內判筊,判斷當年石郵村的五穀、六畜、生育、疾病情況。如果一下子擲到陰陽筊說明順利,反之則不順。判筊完畢,眾人燒掉紙錢回殿。這時殿門緊閉,由大伯或四伯在門上拍三下,高聲喊“參聖像回殿詩”,每唱一段,廟內頭人、幫手等和“好啊!”四段唱畢,推開廟門進殿。
最後的儀式是祭師,全體儺班到儺神廟外的田埂上,大伯念儺班故去成員的名字,鳴放鞭炮,化紙錢,眾弟子將魚、肉撕碎,和飯一起向田中撒去,並默默叩拜先師之靈,之後返回。
儺神安座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前後,由風水先生擇好日子和時辰。這天早飯之後,儺班眾弟子來到儺神廟,清洗、擦拭跳儺中的物品,如道具、衣服、神銃等。安座時辰一到,弟子關上廟門,把面具一一放回箱中,藏進閣樓。這一年的儺儀式就此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