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豐瑜出生在中國台灣,199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子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是美國工程榮譽學會Tau Beta Pi(Michigan Gamma Chapter)會員。現任富士通集團在華四家核心公司——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富士通香港有限公司、富士通信息系統(深圳)有限公司、富士通(廣東)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董事兼執行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豐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台灣
- 職業:執行長
- 畢業院校:美國密西根大學
個人履歷,管理業績,社會責任,代表觀點,
個人履歷
石豐瑜先生在ICT和通訊行業有著淵博的知識及經驗。自1993年加入富士通以後,他在集團各海外公司擔任管理職位,包括日本、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石先生在39歲時(2006年)被任命為富士通微電子亞太執行長,並於43歲(2010)時成為富士通半導體株式會社董事局成員,45歲(2012年)出任富士通集團在華旗艦公司的董事兼執行長全面接受富士通集團在華的核心業務。
石先生具有國際視野,擁有將富士通的全球資源和網路,與本地市場完美融合的豐富知識和龐大勢力。大數據、雲服務,將是石先生及其領導團隊富士通在華核心企業大力發展的重要領域,他將致力帶領其重要團隊專注於雲端落地運用,服務企業,造福社會,實現集團的願景“共同構建以人為本的智慧型社會”。
管理業績
Ø 海外服務十餘年
留學歸來,開始服務於富士通的十幾年間,石豐瑜曾到富士通亞太區重要戰略地區擔任管理層。十幾年間,將他磨練成為一個出色的高科技公司管理人才。
Ø 富士通(中國)新旗艦
2012年,富士通集團任命石豐瑜為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執行長,在華開展信息通信技術(ICT)業務;同時也在整合富士通集團全球資源、全線產品和專業諮詢占據重要地位。。
在石豐瑜眼中,堅持集團理念“不斷直面挑戰”的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不僅必須是具有富士通精神的本土企業,也是能團結富士通集團在華力量的旗艦企業,更是能夠充分調動富士通全球資源、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性企業。“雲服務”無疑是未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熱點。作為日本排名第一、世界前三的ICT企業,富士通集團在雲計算領域實力超群,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絕對優勢。今後,富士通除了繼續堅持一貫的穩健作風,還將最大化加強在雲計算、綠色數據中心、基礎核心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力度,加大投資和研發。
大數據、雲服務,將是石豐瑜及其領導下的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公司大力發展的重頭戲。儘管“雲”看不見、摸不著,石豐瑜表示:必定會令天上飄乎不定的“雲”真正落地,服務於企業、造福於社會;最終,實現集團的願景“共同構建以人為本的智慧型社會”。
社會責任
富士通在石先生的領導下,踐行著“Fujistu way”企業理念:不斷直面挑戰,為構建舒適安全的網路社會,為人類提供豐富多彩,充滿夢想的的未來。通過在中國舉辦人才交流活動,希望工程建設,植樹造林,地球一小時等實際行動,將富士通的願景一步步變成現實。
代表觀點
富士通石豐瑜:一擔挑起的ICT
海,2013年10月09日 — 需要平地構築起的堅實的靈活的“雲”?需要客戶和夥伴都認同的優質ICT資產?需要省心的一站式整合產品及服務?需要長期的、穩定的維護與系統更新?如果你肩負看似沉重的企業ICT的未來,你正在雲與大數據的路口輾轉,在新模式的霓虹燈下思索……你願意選擇什麼樣的夥伴一起勾畫這未來的藍圖,踏上新的征途?
十項全能夥伴
石豐瑜指出“富士通有許多知名產品和服務,沒有任何一項單獨的產品和服務是在行業內獨占鰲頭的,十分優秀、並不傑出。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家企業可以做到每年全球營收超過500億美元?”
這就是十項全能選手和賽跑、標槍等單一項目選手的不同。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ICT領域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軟體、硬體、網路、服務,以及熱點的大數據和雲服務……ICT所包含的行業前景、技術套用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一些企業在進行ICT採購時會發現:搭建一個企業級系統,需要數十家不同的供應商,這樣,如何有效管理不同供應商,如何協調各家企業,出現問題如何追責,又會衍生出難以計數的新問題。
所有這一切,石豐瑜笑說“交給十項全能合作夥伴富士通就可以。”
技術強心針
在ICT行業,越來越多企業轉而做諮詢,實現企業的輕資產化。但是,客戶更為關心的:除了諮詢,還能為我們做什麼?在石豐瑜看來,富士通就是這樣一個搭建與實現的ICT企業。當然,實現一切ICT構想的基礎,首先是:技術。
離開了技術,構想就會成為空想。富士通每年將營業額的5%投入到研發,其中不包括開發,純研究經費高達10億美金,對於技術的重視可見一斑。比如說,富士通研發的超級計算機。超級計算機在ICT領域的示範作用,就好比F1賽車在汽車行業的標桿地位,正是在極端環境下,磨礪和展示了企業的最高尖精技術。又例如更具備操作性的WisReed技術,該技術可以套用於任何模式的數據傳輸,最常見的是智慧型網關,可以實現無線抄表,具有自我修復、自動尋找最佳路徑、自動傳輸數據到網關等功能。這一技術既可以套用在智慧型電網領域,也適用於富士通的各事業部的不同產品。
石豐瑜解釋:WisReed技術在研發早期,並不是為了搭建智慧型網關。最初時,研究人員可能僅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正是富士通對於技術研發的支持,富有激勵性的研發體制催生了新技術的發展。並且同樣由於富士通的企業結構和體制,得以在更多的領域得到充分利用。
整合的實力
當人們在說雲的時候,究竟說的是雲中的幾滴水份子,還是雲本身?
雲服務,經常聽到的SaaS(軟體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其中,Iaas是基礎,Paas的套用廣泛,可以支持商務數據,Saas的套用最為廣泛,360行幾乎每個行業都可以套用。但是這看似簡單的三種服務模式,其中具體涉及的技術包括桌面系統、安全管理、數據操作、平台、軟體、基礎架構、硬體產品、資料庫、存儲等方方面面。所有這些,富士通都可以提供集成、整合;在越基礎的層面,富士通的實力越強。
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搭建雲服務平台時,土建蓋好,開始感到了困惑。例如江蘇富士通推出的一款產品,就是協助江蘇電信從Iaas發展到Saas。其實,對於許多專注於核心業務的企業客戶而言,並不需要自己實現一切功能。作為合作夥伴,富士通可以提供全系列的產品、服務,還有高端人才、包括專業人員、諮詢師、架構師、管理人員,提供一站式的整合服務。而客戶,無論當下的熱點如何,最終希望的還是擁有技術實力雄厚的公司,提供扎紮實實的產品和服務,降低出錯率,提高穩定性。
石豐瑜表示:2013年,作為富士通在中國的旗艦企業,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會在更多的項目合作中發揮整合作用,並從開始的項目合作,慢慢發展為制定方向策略,更好地發揮整合、集成、示範作用。
相互扶持的夥伴關係
夥伴這個詞,相信和富士通接觸過的企業都深有體會。許多客戶在購買ICT產品和服務時,也會有類似的顧慮:幾年之後,系統是不是可以更新,是不是依然能夠獲得高品質的維護和服務?
就像富士通擁有超過80年歷史,和一些企業的合作甚至超過了50年。富士通一直強調“shaping tomorrow with you”,關鍵是“和你一起”。這是一種長遠的穩定的夥伴關係。賺錢,對於企業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賺錢,是一季度、一年,還是三年? 石豐瑜強調:富士通考慮的更多的是客戶願意把未來交給富士通,在產品更新維護時,富士通也會充分考慮客戶的利益,會從中長期來充分考慮企業的收益。所以,富士通的許多硬體和解決方案產品,產品線拉得相當長,用戶可以獲得持續的升級和服務。
石豐瑜認為中國市場的合作空間大,因此不贊成技術買斷。在他看來,技術買斷不是夥伴關係,是單純的買賣關係。而富士通更希望的,是找到一些合作夥伴來共同經營這個市場;和合作夥伴一起定義健康的市場生態環境。除了客戶企業,富士通現在合作的,有集成服務合作商、渠道合作夥伴、軟體合作夥伴;以及發展中的諮詢合作夥伴等。富士通的合作開發技術會優先提供給合作夥伴。而未來中國市場的富士通,無論是從產品、還是策略上,都會更為積極。
富士通石豐瑜:做傳統製造業的ICT精益製造師
在全球經濟下滑、中國經濟面臨轉型之際,人口紅利消失、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低成本戰略無以為繼之時,中國製造業將何去何從?在日前剛剛閉幕的第十屆中國製造業管理國際論壇上,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執行長石豐瑜先生為當今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開出了一劑良方。他指出,若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蛻變,必須通過ICT(信息通信)技術促進制造業向精益生產轉變。
“智”造成就未來
現如今,製造業已經進入智慧化工業革命時期,未來將朝向無人工廠發展。製造商通過改進技術提升效率,利用信息技術創造價值,全球“智”造正在成為時代潮流。石豐瑜指出,不同於傳統製造業,智慧型工廠將實現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高度的自動化,以人為本、與人相輔相成的IT建設,符合消費者喜好的大批量個性化定製的柔性生產,生產能源更高效、更安全、更環保的套用,最終實現工廠生產線的自主感知和自主行動。
除了智慧型工廠技術,製造業的發展還與這些領域的ICT技術息息相關:一、適應性製造方式,即允許機器在生產過程中隨時採集最新的生產資料,使生產流程動態起來,甚至適時做出改變以適應最新要求;二、製造群聚的網路,只有當工廠及其上下游廠商、店面、渠道商等全產業鏈都實現了信息化、智慧型化,才能真正解決所有問題;三、3D列印、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幫助企業在工廠生產過程中實現對過去無法想像的海量數據的採集、分析甚至預測,從而使延長機器的使用年限、降低成本成為可能;四、商務模式,就是看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社交網等絡讓工廠的生產過程與消費者的需求能夠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些ICT技術將貫穿整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
中國“智”造之路
在經歷了以低成本取勝、勞動密集型、量大於品質、帶來巨大能源消耗等粗放式增長之後,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全球經濟的下滑、中國經濟的轉型、環境問題的整治、勞動力成本與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勞動人口結構改變等帶來的種種挑戰。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製造業的人均產值只有歐洲、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未來還有很大的市場成長空間。如何實現這一成長?石豐瑜指出,這更多需要依靠的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創新、品質提高以及生產效率的改進。要實現精益製造、敏捷製造、智慧型管理、智慧型決策的中國“智”造之路,就必須讓製造設備變得柔性、綠色、智慧型,讓生產方式從粗放化變成精緻化、個性化,讓整個製造業從資源能量推動型變成數字信息驅動型,而信息化是推動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據悉,中國目前的現狀是ICT技術投資依然以硬體為主導,硬體投資占據了整體市場的75%。並且,在基礎IT設施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轉型中的中國傳統行業又面臨著雲計算、大數據、移動套用等新興技術帶來的尖銳考驗。而這些都導致了中國製造業的ICT建設目前處於一個略顯混亂、又極為複雜的局面。
對此,石豐瑜分析道,之所以造成上述局面,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中國製造業的信息化過程中往往缺乏中長期規劃,導致系統孤島的產生;第二,缺乏能夠落地的實際戰略;第三,架構設計不能夠貼合實際;第四,缺乏運營成本的考慮,導致極大浪費。如果不能夠解決這四大問題,精益製造的理念就無法在中國製造業中落地生根,中國製造也難以完成中國“智”造的蛻變。
精益ICT製造師:富士通的解決之道
富士通一直提倡精益IT理念,而精益IT、精益製造將如何服務於中國製造?富士通認為,在實施信息化之前,必須正確理解工廠信息化與辦公室信息化所面對的挑戰是有巨大的差異的,這包括設備、環境的差異,員工背景、組成的差異,信息化出現問題時對企業影響的差異,以及工作流程改變對員工帶來的心理衝擊的差異等方面。石豐瑜指出:“工廠信息化絕不可能像辦公室信息化一樣,買幾台伺服器,上些套裝軟體,開一兩次訓練課程,就能達成目的。”
面對這一實際課題,富士通給出的深刻解答就是其獨創的“五合戰略”。石豐瑜解釋道,企業在推進精益IT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五個合,第一是“合時”,企業有沒有理解精益製造?員工有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推進精益IT的時間對嗎?第二是“合情”,企業與員工的溝通怎么樣?員工願不願意接受精益製造甚至導入IT的信息?第三是“合身”,切忌削足適履生搬硬套別人的解決方案,因為最後可能導致悲劇的結果。第四是“合宜”,不要管大數據和雲計算有多熱門,而要看自身是否合適上馬這些新技術與解決方案。第五是“合理”,要努力控制風險,ICT建設切忌一步到位,而應該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推進。
考慮到每個工廠之間可能存在機器設備、工作流程、企業文化及員工素質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富士通認為,在中國的工廠信息化過程中,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解決精益生產的問題。未來在中國,富士通將推行快時尚、定製化的路線,力爭在基本模板的基礎上進行定製開發,以貼近客戶的實際需求以及工廠的實際需要。
石豐瑜表示:“未來,我們在跟客戶洽談、討論IT戰略的時候,必須堅持‘三五年規劃、三五年實施、三五年交付’的理念,做好通盤的長期的考慮,不可操之過急。其次,我們要做到傾聽、溝通,幫助客戶按照‘五合戰略’來推進精益IT。我們還要以少說多做、確實落地、落地生根為準則,推動中國製造業的精益化發展。”
正是秉承這一理念,富士通與以精益創造奇蹟的汽車製造巨頭保持了超過50年的長期合作。未來,富士通將依據其50年精益製造的經驗積累,以及涵蓋各個領域的最先進解決方案和貫穿整個IT生命周期,包含硬體、軟體服務支持、套用等在內的所有服務,幫助中國製造企業在當今所面臨的產業轉型升級走得更快、更遠。
富士通石豐瑜:ICT--應對經濟發展阻力的必然選擇
提及ICT,一些企業家或許會問“ICT建設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麼?或者說,ICT建設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通常的答案無外乎三個:提升效率、創造價值、開創新事業。
美聯儲(FED)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經濟成長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阻力,由於生產率下滑和人口老齡化,經濟成長在未來幾年中有可能急劇減速。當前國內企業面臨經濟大環境下的若干挑戰:人民幣持續升值,製造業不斷在險峻環境中尋找“突破口”;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逐漸減弱,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步入寒冬;普遍的缺工現象掣肘國內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用最少的人做到最多的事,並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擺在了無數中國企業面前,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在這裡,我給出的答案是ICT。在當前的中國市場,ICT建設不再是少數跨國企業、少數大企業的專享;事實上,ICT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能夠幫助眾多本土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在波譎雲詭的市場競爭中更好地控制成本、擴大盈利、運籌帷幄。
ICT建設不是立竿見影的猛藥,但是在提升效率、創造價值方面,無疑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劑良方。對應國內經濟嚴峻的發展形勢,ICT建設不再是過去人們的所理解的企業“奢侈品”,而是日漸成為商業社會的“必需品”、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經驗之道
治療疾病的疫苗總是從疾病中獲取。壓力、困境和衝突的應對方法,就存在於壓力、困境和衝突之中。
在日本,不少企業在ICT系統的支持下度過了1980年代日元升值後一段艱難的經濟迷歲月,並藉此機會發展壯大,成就了諸多世界性的經典品牌。
歷史總有相似。當下的中國正處於類似的變化發展期。2012到2015年,國內經濟環境面臨不少挑戰: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提升、人口結構問題。這意味著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會第一次發現“廉價勞動力”不復存在了,之前萬試萬靈的“人海戰術”再難奏效。
這些細微卻至關重要的變化,很多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都曾經歷過。1985年廣場協定後,日元匯率在幾年內對美元幾乎翻倍。危機之下,日本企業沒有垮掉,而是找到了很多方式來謀求生存:一種方式是把工廠移到海外,就如現在一些中國國內企業將工廠遷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菲律賓等地;可隨著日本國內的GDP持續增長,除了搬到海外,企業還得做一些別的事情,那就是大力發展創新和企業ICT建設,為企業贏得時間,讓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當下的中國就像當時的日本一樣,面臨壓力的企業開始把整個公司的業務從頭梳理一遍,直面生產管理、生產效率、物流、零部件、行銷、銷售等所有的流程和環節,看看哪些地方可以藉由ICT化變得更有效率,以及具體怎樣和ERP、CRM等管理方案無縫結合,提煉出更有勝算的盈利模式。儘管,過去許多企業家過去對此並不重視。
不僅是製造業,受大環境影響,國內的零售業也面臨同樣困境。廉價勞動力不再廉價。中國企業在未來五年面對一個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樣用最少的人,做到更多更好的事情。以遍布街頭的便利店為例,過去每家店實行“三班倒”,一般還多雇幾個員工互相監督。而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認同辛苦勞累的工作傳統,很少有人願意到便利店工作,一站就是大半天。(這並非是對青年的責難,先人的工作和努力本身就是為了讓下一代的年輕人能夠輕鬆、幸福的生活。)工作觀念轉變,招聘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管理者難免困惑:如何在員工數量減少,每個員工能承受的工作量降低的情況下,應付更多的貨品種類,更頻繁的市場推廣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便利店實現ICT化,已經不再是擴大盈利的問題,而是效率問題,是企業的生存問題。
系統共生
富士通與一些知名客戶間的ICT合作甚至歷時長達50年之久,並將繼續深入。這種持續、穩定的合作,展示了不同企業之間共同的價值認同。
富士通(Fujitsu)是全球前三的IT企業,1935年起步於信息通訊業。1999年成立的富士通西門子,是歐洲最大的ICT服務商。同時,富士通是發軔於亞洲的全球性ICT企業。
在西方世界的理解中:西方文化看重的是樹木、東方智慧看重的是樹林。富士通所提倡的根植於基於東方文化的ICT建設思維,不僅講究戰略規劃,同時在細節上追求實用,重視人員的參與。
東方的思維中,企業的ICT系統與人員的結合緊密,不是替代關係,而是共生的關係。在富士通,ICT建設的戰略規劃並不追求一步就走得很遠,而是會根據自身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有步驟的計畫。打個比方說,一些ICT系統就像是成衣出售,當然也可以根據顧客需求做一些譬如修改袖長、褲長的細微改動;而富士通提倡的ICT系統則是度身定製,不僅僅是長度,包括前襟、肩長、腰線、甚至內襯都是嚴格按照尺寸量身定製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往往覺得東方式的ICT系統更為實用。
我們有個古老的故事“南橘北枳”。其實,ICT建設,也和公司的管理文化、地緣環境有很大關聯,水土不服的ICT系統就是“淮北枳”。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汽車業的管理經驗在全世界都備受推崇,相關的書籍遍布書店,但許多年過去,卻鮮有企業能模仿成功。究其根本,最重要的是實現觀念的不斷進化,以及在實際套用時實現人與系統的相互配合。
公司推行ICT建設改革需要考慮的細枝末節非常多,一夜之間就把所有人工做的事情ICT化,這種大刀闊斧、一蹴而就的想法固然漂亮,但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許多弊病。在系統實施中,更提倡循序漸進,譬如,要看哪些環節在ICT介入之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而員工反彈會比較小;哪些環節現在導入的話時機不對,要暫緩執行——這個過程有點像拓撲學,必須考慮先決條件,是個文化改造的系統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說,ICT系統存在於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中,由於整個社會結構、文化,還有法律上的限制,在企業面臨抉擇時,往往還需要保留老員工、承擔社會責任。這與推進ICT建設並不矛盾——我們的ICT系統不是要取代原有的人力,而是要和原有員工一起提高效率。在建設ICT系統的時候,要想保留原有員工,企業就應該考慮如何活用既有人才,怎樣激發士氣。在ICT系統實施前,會充分挖掘一線工作人員的意見和觀點,找到問題的第一步;之後才有可能逐步進行改善。這樣抽絲剝繭、循序漸進地發現和改進,是讓員工充分了解和接受ICT系統的必要過程。如果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的框架性劇變,則有可能引起員工對改變的牴觸,反而會造成生產率低下。
一言以蔽之,在導入或者實施ICT系統的時候,必須要對人與機器,甚至看不到的系統軟體,進行更妥善、和緩的結合。人與系統共生,這是富士通在和客戶討論ICT建設實施時非常重要的戰略。
ICT建設的意義何在?經驗的沉澱、智慧的積累、技術的進步……我們希望藉助ICT技術把富士通所擁有的行業優勢資源傳遞給更多企業,善用人類世界共同的經驗和知識財富,以此為手段應對全球經濟的不明朗,以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復甦,建設更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