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船丹灶遺址

石船丹灶遺址

位於廣東高州潘仙祠前殿外的空曠地上,在丹灶上部蓋有一亭,稱“煉丹亭”。石船丹灶遺蹟與潘仙祠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船丹灶遺址
  • 位置:廣東高州潘仙祠
  • 建立時間:公元 356
  • 歷史人物:鄭阜義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位於廣東高州潘仙祠前殿外的空曠地上,在丹灶上部蓋有一亭,稱“煉丹亭”。石船丹灶遺蹟與潘仙祠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體。

歷史發展

由來充滿傳說性
石船丹灶的由來充滿著神奇的傳說:東晉永和末年(公元 356 ),
鑒江兩岸,洪水泛濫,田園川陌,一片汪洋。田地淹沒了,房屋倒塌了,千萬民眾流離失所。他們被洪水分隔於一個個的小丘高地上,呼喚拯救,情況危殆。潘茂名為了解救民眾水患,回憶了師父張玄賓道長的囑咐中,有“削石為船,鎮渡洪潦”之法,於是馬上到深山峻岭中,選取石料,準備“削石為船”。最後,潘茂名來到平雲山頂,削取了山頂上端的兩塊石料,一塊長一丈二尺,寬八尺;另一塊長八尺五寸,寬四尺。潘茂名用這兩塊石料,削成兩條石船,一條叫母船,一條稱子船,通稱子母船。他又削了兩條石篙。各長兩丈。潘茂名手撐石篙,腳踏石船,從平雲山頂飛躍而下,順著鑒江,直駛東山腳下,將一條停靠於潘坡丹灶旁,鎮住鑒江洶湧而來的洪水,另一條石船則用作擺渡,救出被洪水圍困的民眾。
停靠在潘坡丹灶旁的那條石船,長八尺五寸,寬四尺。船兩端翹起,中間稍凹。由於常年停靠在野地上,以致石船全身都長滿翠綠色的苔蘚。毛茸茸的苔蘚,包裹著一條神秘的石船,形成一個特殊的奇特景觀,這個景觀稱作“石船蒼蘚”,是過去高州八景之一。
丹灶緊靠石船,它是潘茂名當年採藥煉丹遺蹟。東晉鹹和六年(公元 331 ),潘茂名回到高州,隱居於觀山。他每天從東山採到各類中草藥後,便在東山腳下建造了一個煉丹灶,將其煉成各類丹膏丸散。此丹灶由於長年累月地經常使用,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隆起一尺多高的堅硬的燒結層。在燒結層中間,有一個大如盤口洞穴,這便是丹灶口。為了保護丹灶遺址,於其上方蓋上一亭,稱丹灶亭。傳說如果在丹灶口上塞滿雜物,經一夜後,則會盡消如故。這是一個神秘的遺址,吸引了無數遊人前來觀賞。因此,潘茂名的丹灶遺址也成為高州八景之一,稱為“潘坡丹灶”。
明鄭阜義題詩
“潘坡丹灶”和“石船蒼蘚”,是舊“高涼八景”中的兩景。歷代不少騷人墨客,對石船丹灶曾留有吟詠。如明鄭阜義詩:
仙家雞犬去無存,丹灶空餘火不熅。
萬古靈蹤何處覓,淡煙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遠遠開,潘仙何處問蓬萊。
如今化作滄浪石,春雨年年長綠苔。
明代高州知府孔鏞題詩
“石船蒼蘚”、“潘坡丹灶”與潘仙祠,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建築群體,是文化旅遊的著名景點之一。明代高州 知府孔鏞曾為石船丹灶景點題詩曰:
共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灶雲封日日閒。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間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潘茂名,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裡“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