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寺(甘肅鎮原縣同名寺院)

石空寺(甘肅鎮原縣同名寺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空寺是甘肅鎮原縣同名寺院,位於,屬金龍村所轄,凌空高懸30多米。置身其上,面臨齊刷刷的崖壁,有如登雲駕霧的感覺。窟群長x,排列有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從遠處望去,只見它背後群山環抱,高峰隆起,氣象雄偉;面對田園阡陌,綠野千頃;茹河水從崖下嘩嘩流過,如銀鏈,似飄帶,山水相映成趣,更增添了無窮的壯麗景觀。

基本介紹

建築格局,藝術特色,歷代修整,

建築格局

全寺東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勢險峻。現存8個石窟,內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軀,壁畫數十幅。這一石窟群,融釋、道、儒三教於一體,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藝術於一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藝術群。
鎮原石空寺石窟鎮原石空寺石窟
在石崖七八米高的半空中,鑿有一條約一米寬的石道。石道西端築有寺門,上額橫書“石空寺”,此額已廢。寺門外西行20步,鑿一石龕曰土地寺,而龕內正中卻讓位給紅臉“關聖帝君”,“土地老爺”被“擠”到右側,真是喧賓奪主,名不符實,且因年代久遠,手臂均已塌落。正壁繪有“龍風呈樣”圖,左右則繪著《出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擒龐德》等有關關公的故事畫。這些壁畫雖屢經風雨剝蝕,已脫落無幾,但細觀殘留部分,仍線條流暢,人物活潑,足顯當年的藝術魅力。寺門近處為“靈官殿”,殿中石階上站立著王靈官塑像,周圍石壁上繪著“酆都城”神話故事,可惜歲月難留,現已模糊不清。進入寺門,有一個長方形石窟,名曰“三教宮”,正中供奉著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尊塑像;左右兩側的石階上,雕刻著十八羅漢像;內據一米寬三米長的橫幅上,繪著“十三男女圖”,中有仙人、高僧、道土、尼姑等。左壁繪有《觀水論道》、《誅少正卯》和《項橐阻徑》等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畫,右壁上則繪著太乙真人之類的《封神演義》故事畫四幅。窟內釋、道、儒三教雜處一堂,分享一隅,雖不似峨嵋、崆峒、孔廟的專精化一,卻也別有一番異趣,對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具有一定價值。。
“三教宮”之東是“百子娘娘殿”,而那專司生兒育女之職的“送子娘娘”卻退避三舍,正中的蓮台上居然端坐著喜眉慈眼、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正以手托盤,捧著一個裸體男嬰,細觀前來求子的善男信女。佛法無邊,而佛能有限,大概菩薩普度不了苦海無邊的眾生,只好從百子娘娘手中搶來送子的差事,也算是好事一宗。
“百子娘娘殿”隔壁為僧房,僧房東側為“藥王殿”,殿中塑“藥王”像,兩旁侍童恭立。正梁懸有鐵鑄大鐘一口,高、徑各1米,周圍鑄有銘文、年號及工程募資人員姓名等,惜已遺失。左右兩壁上繪有《西遊記》故事。
最後一處為大佛殿。分前後兩殿,以石洞相溝通。兩殿的窟頂均以木石襯砌,高約10米,極其宏偉。兩殿中共有大佛9尊,高6米多;小佛5尊,高3米多,均為石胎泥裹,色彩絢麗,形象逼真,器宇軒昂,儀態傳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後殿的洞口上方,雕鑿一座l米高的如來佛像,雕工精細,造型生動,祥雲繚繞,表現出我國古代藝術家高超的雕刻技藝。石空寺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所在地及附近8個村社民眾,集資舉辦廟會,組織戲劇電影演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以之酬神禮佛,交流文化,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祈福求子。平時,也有遠方遊客,高僧老道,文人墨客到這裡游山觀光,吟詩作賦,抒發遊興,在殘崖峭壁上至今仍可見遊人以各種字型題寫的詩句。

藝術特色

據碑記和雕刻造像風格等方面的內容綜合分析,石空寺石窟距今最少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開鑿是佛教傳入隴東地區後,與當地本土文化相互滲透的結果,是一個多元化宣傳宗教信仰的場所,是佛教在鎮原繁榮的見證,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典型的民間特色,對研究隴東石窟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研究人員認為,宋代以來,隨著社會變遷與佛教的衰微,北石窟寺的興窟造像之風逐漸趨於衰落,基本上沒有新的開鑿,可見,石空寺石窟是北石窟寺造像藝術的延續,它的雕刻不僅凝結了隴東宋代時期的遺風,也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營養。
石窟的造像風格突出表現了宋代石雕彩繪泥衣造像的獨特藝術風格,就是造像形體和神態更多一層世俗化的內涵。從窟內現存的石雕彩繪泥衣造像中來看,佛像仍顯肌體豐腴之美,造型上依然有著唐代雕塑的印痕。
後世研究者認為,石空寺石窟在造像工藝上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科學價值,技巧臻於純熟,通過實地勘察解剖這些造像的工藝結構。建築者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辦法,依山造勢,以岩體自然特色為基本點,雕刻成各種造像形體,並在細節上做了探索性的技術處理,刻畫形象栩栩如生,最終實現了巨觀與局部、整體和細節上的完美統一。在選材上更是體現了當初建築者獨具匠心的一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不讓造像風蝕、雨蝕、風化,使造像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用本地河床里的沙泥為原材料直接施在石雕造像上,“因為沙泥乾後硬度極高,不易風化,是一層堅固的保護膜”。當代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選材方面的創新和突破是鎮原石窟藝術的一大特色,對後期該地區石窟藝術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

歷代修整

據考證,石空寺籌建於北魏,開鑿於隋代,唐初開始造像,經明清兩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藥王殿、靈官廟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處釋、道、儒三教並存的石窟群。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因水災沖毀而重修,有碑文記載。
石空寺於民國九年遭大地震嚴重毀壞,山傾崖塌,石窟佛像壁畫裂縫、剝離、脫落,倖存的一部分古代藝術遺物,在極左時期幾經“破除”、“橫掃”之禍,多數石像被“清除”出洞,僅留下當年“掃”不動的一小部分,也是瘡痍滿目。2006年,省上撥出專款,縣上積極協助,對石窟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維修,這座千年石窟又重新煥發光彩,以供遊人賞觀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