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盤是七千多年前的穀物加工工具。黃砂岩質,琢制。磨盤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略細,兩端略粗,蓋碾磨日久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磨盤
- 出土:1978年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遺址
- 盤長:68厘米
- 前寬:37.5厘米
石磨盤是七千多年前的穀物加工工具。黃砂岩質,琢制。磨盤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略細,兩端略粗,蓋碾磨日久所致。
石磨盤是七千多年前的穀物加工工具。黃砂岩質,琢制。磨盤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略細,兩端略粗,蓋碾磨日久所致。...
石磨盤及磨棒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仰韶文化時期文物。盤(長61厘米,寬32,厚9.5厘米);大棒(長35.8厘米,寬8.9;厚3.9厘米);小棒(長23.8厘米,寬6.4,厚3.3...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磨盤和磨棒配套使用,以碾碎放在盤面上的穀物。現收藏於鄭州博物館。...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期的石器,磨盤平面呈鞋底狀,前寬後窄,磨棒呈圓柱體。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文物。長53厘米,寬25.7厘米,高6.5厘米。石磨盤為橢圓形,正面平坦,兩端均為圓弧狀,前寬後窄,腰部內收,形制頗似一個鞋底,底部...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長45厘米。石磨和石磨棒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用來研碾糧食的工具。此件石磨為黃砂岩質,琢制。石磨盤的形狀似一塊長石板,而兩頭...
裴李崗石磨盤及磨棒文物介紹 編輯 此展品為裴李崗文化時期文物。盤(長47厘米,寬22.7厘米-27厘米,厚6.9厘米);棒(長34.5厘米,直徑4.6厘米)。1978年河南省密縣...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期文物。為穀物加工工具,磨盤呈長方形,圓角,正面坦平,微凹,是使用後遺留的磨痕。現收藏於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期的石器,磨盤前窄後寬,通體呈圭形,磨棒圓柱狀。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
她帶著石磨盤從東北來到九華,又帶著石磨從九華到邯鄲、石家莊,到山西渾源,以後又到五台山,再從五台山帶到九華山。石磨盤隨仁義法師行程萬里,製藥無數。“出門在...
近年發掘出土數千件石製品,包括精緻的細石核、細石葉和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砧、礪石、石磨盤等大型的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等,還發現了豐富的人類活動的...
不久,《河南日報》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新鄭裴李崗村在平整土地時,一次發現石磨盤十多套,這些石磨盤經琢磨而成,平面看是前寬後窄的橢圓形,略呈鞋底狀,盤底附...
石固遺址位於河南省長葛縣老石固村東南0.5 公里的台地上。是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類聚落遺址,是人稱樂神的古葛天氏之墟。遺址面積約40.000 平方米,...
石器中包括有礫石製成的磨石一件,打制而成的石磨盤一件,礫石加工的重石二件,磨光石球四件。紅、灰、黑三種陶片200片,可辨明的陶器器類主要有罐。出土的骨片...
中國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磨棒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觀被設計成鞋底狀的幾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穩定,其加工難度很大,需要...
石材研磨機是一種研磨各種石材的專業設備,其原理是通過電機帶動磨盤的轉速和機器的重力運用專用的磨塊或磨片對地面進行研磨,以達到石材地面光亮平整的目的,從而達到...
在石器中菸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出土器物有陶支架、陶灶、石磨盤等。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文物 編輯 南楊莊遺址共發現5座陶窯,出土的大量陶器,質地以火候較高的泥質紅陶居多,泥質灰陶次之...
遺址位於三河市劉白塔村、河西岸前街積扇下部。1984年發現,1991年發掘,僅清理灰坑1個。出土的石器有磨製的石磨盤、磨棒,以及磨製石耜,穿孔石斧和細石器等。...
石磨盤、石磨棒、石錘等,中小型石器有石斧、石刀、石環等,地表散布較多者為圓錐體石核,質料多為燧石,特別是“雙泡子”北岸,地表常發現有石核、石镟、刮削器...
還出土陶器13件,有紅陶缽、灰陶缽、圈足碗、陶磨盤、鳥頭羽身器等,均為刮條或之字紋;出土石器有打制石器、盤狀器、石刀、石斧、石磨盤、棒、異形器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