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元明時期
據《長安縣地名志》載,石砭峪在宋元明時期屬鹹寧縣。
清
清為鹹寧縣石鱉谷社,乾隆48年(1783年)屬寧陝廳(縣)所轄。
民國
建國後
1950年11月8日,將寧陝縣高豐鄉7個半峪子劃歸
長安縣,設為長安縣王曲區石砭峪鄉;
1956年2月,屬長安縣子午區轄;
1958年屬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區;
1962年5月,長安縣增設石砭峪公社;
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稱紅峪公社;
1971年9月,恢復原公社名;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
1984年5月為王曲區轄鄉,鄉政府駐關帝廟村;
2002年9月
長安區撤縣設區,為區轄鄉,同年併入五台鄉;
行政區劃
唐代及以前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村有羅漢坪(含大板岔)、龍窩(屬老龍橋)、熊溝、了峪溝、了峪口、青溝、大瓢溝(含天池、沙嶺子、沙嶺子溝、頭道溝、二道溝)。
《鹹寧縣誌》載,嘉慶年間(1796-1820年)鹹寧縣石鱉峪有青溝、熊溝、了溝、觀音溝、大瓢溝、沙嶺、梅場砭、北池嶺、小瓢溝、北極井、鐵爐溝、仙女岔12 峪。
現為長安區五台街道下轄地區,有關廟、大瓢、四岔、青岔、小馬杓、老龍橋、羅漢坪7個村。
關廟村
關廟村又稱關帝廟村,地處石砭峪內,原屬石砭峪鄉管轄,後石砭峪鄉撤銷,今歸五台街道管轄,曾為石砭峪鄉政府駐地。
原由青溝、熊溝、了峪口、離娘寺、魯家灘、南韭子溝(南九溝)、倒溝峪、沙坪地等自然村組成。現在剩餘有青溝、熊溝、了峪口、離娘寺等4個自然村。
關廟村有5個村民小組,熊溝為1、2組,了峪口為3組,青溝為4組,離娘寺為5組,共有86戶,376人。130多戶,900多口人。
據《鹹寧縣誌》載,有一座鐵索橋,名二道橋,在石砭峪鄉搶水崖,長12米,寬2米。後毀。
因村中有關帝廟一座,得名關帝廟村。清《鹹寧縣誌。南山諸谷圖》載“石鱉峪內老龍橋北有關帝廟村”。村中有關帝廟一座,坐東向西,三間大殿,兩旁有廊坊,正殿做劉關張三尊塑像,廊坊塑其他塑像,因地處石砭峪水庫腹地,今已被庫區淹沒。
據《長安縣地名志》載,石砭峪在宋元明時期屬鹹寧縣,清屬鹹寧縣石鱉谷社轄,乾隆48年(1783年)屬寧陝廳(縣)所轄。1950年11月8日,陝西省將寧陝縣高豐鄉7個半峪子劃歸
長安縣,設為長安縣王曲區石砭峪鄉;1955年,按照人口自然居住狀況將關廟村分為9個生產互助組,熊溝為1、2組,了峪口為3組,關帝廟(包括南韭子溝、倒溝峪)為4組,青溝為5、6組,沙坪地為7組,魯家灘為8組,離娘寺為9組;1956年2月,屬長安縣子午區轄;1958年屬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區;1962年5月,長安縣增設石砭峪公社,關廟村改名關帝廟大隊,組改為隊;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稱紅峪公社,關廟村改名紅峪大隊;1971年9月,恢復原公社名,1972年恢復關帝廟大隊名稱,1972年修建石砭峪水庫時魯家灘、南韭子溝、倒溝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體徵用搬遷至山外。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後重新稱關帝廟村;是年5月,為王曲區轄鄉,鄉政府駐關帝廟村。
靈源寺,原名靈感寺,位於關廟村五組。據傳該寺建於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將其母葬在寺外,從此靈源寺改為離娘寺。李世民離去經過的溝叫離娘溝。從離娘溝翻梁可到達天子峪的至相寺。靈源寺內原有直徑1米多的大鐵鐘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間,草棚6間。後寺廟改為靈源寺教學點,所有文物不知所蹤。清代,紫谷法師曾居於石砭峪靈源寺。
大瓢村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區,關廟村東南,在石砭峪水庫以上約五里路處,與南五台,翠花山相望。由大瓢溝、沙嶺子、天池、沙嶺子溝、頭道溝、二道溝幾個自然村組成,5個村民小組,120餘人。
據《鹹寧縣誌》載,村中原有鐵索橋一座,名大瓢溝口橋,建在大瓢溝口,長18米,寬2米,後毀。1957年重建。
因其狀口小內大,形似葫蘆。又因鄉民分葫蘆為瓢,狀似葫蘆瓢,故得名大瓢溝,村以溝得名大瓢村。
據《長安縣地名志》載,石砭峪在宋元明時期屬鹹寧縣,清屬鹹寧縣轄,清《鹹寧縣誌》載,“石鱉峪在城南五十里,統一十二峪”。乾隆48年(1783年)屬寧陝廳(縣)所轄。1950年11月8日,陝西省將寧陝縣高豐鄉7個半峪子劃歸長安縣,設為長安縣王曲區石砭峪鄉。
1947年2月,中共長柞工委曾在石砭峪大瓢溝會議後撤回陝甘寧邊區。
四岔村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區,關廟村南。4個村名小組,390餘人。
據記載,村中原有鐵索橋1座,名四岔口橋,在石砭峪鄉四岔口北,長18米,寬2米。
四岔村原名四岔口村,由小瓢溝、謝家嶺、南四岔、北四岔四個自然村組成,村名由此得來,現簡稱為四岔村。
青岔村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區,四岔村以南,由青岔、後溝兩個自然村組成。有3個村民小組,100餘人。包茂高速公路和西康鐵路環繞經過。
昔日被稱為“小香港”,當年國家在這裡建設西康鐵路和包茂高速公路,鐵路工人和他們的家屬來到這裡,這裡一度人來人往非常繁華,曾經出現過“青岔大酒店”、“鐵路旅館”、“美容美髮工作室”等代表著繁華的活動設施,如今早已經關門歇業,但是他們的遺蹟依然矗立在公路一側,仍然向世人炫耀著這裡昔日的繁華。
村中原建有青岔中學,後在2002年6.9洪災時沖毀,後重建。現因為學生日益減少已經停辦,改為中鐵五局的辦公區域。學校旁邊建有青岔衛生院,因為就診人員不多,無法維持,現已經關門。
公路旁有大量的樓房,曾為鐵路職工及其家屬的住宅。工程結束後,人員相繼撤離,僅剩這些樓房。後因人為破壞,年久失修,已破爛不堪無法居住。
6.9特大洪災
2002年8日,青岔村遭到百年不遇的洪魔襲擊,一夜大雨,石砭峪河青岔段河水暴漲,水位急劇增高。至9日,在山洪衝擊之下,塌方處處可見,駐紮在青岔河兩岸修建西康公路秦嶺終南山隧道的中鐵一局5處、中鐵五局近200間房屋以及青岔村國小全部房舍被洪水捲走,近10人失蹤。早晨6時,大水越漲越猛,高秀榮家新蓋的樓房轉眼就不見了,楊平良家的5間房被大水沖走……這場洪災,導致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在1000萬元以上。
小馬杓村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區,青岔村西南的小馬杓溝內。有2個村民小組。
該村位於小馬杓溝內,故名小馬杓村。
老龍橋村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區,青岔村南。由老龍橋、老龍溝、龍窩、燕兒岔幾個自然村組成。有5個村民小組。
《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記載,該村建於清初,清《鹹寧縣誌。南山諸谷圖》注有老龍橋。村落居於老龍溝口,得名老龍橋村。
《鹹寧縣誌》載,老龍口橋在石砭峪鄉老龍口村,長18米,寬2米。後毀,1957年重建。
羅漢坪村
《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記載,位於石砭峪河上游,距關帝廟10公里,羅漢坪村委會所在地。由羅漢坪、大板岔、冉家坪等幾個自然村組成。3個村民小組,人口100餘人。
羅漢坪村因寺得名。《長安志》卷十一雲“石鱉谷,在縣西南五十里。”又曰:“羅漢寺,在縣南六十里終南山石鱉谷,有羅漢石洞三。該村位於寺旁平地上,故名羅漢坪。查古羅漢石洞現尚存,羅漢已不存在。”
《鹹寧縣誌》記載,羅漢坪、大板岔、仙人岔這些地名唐以前就存在了,說明歷史悠久。
名稱來源
據清揚州甘泉毛鳳枝所撰《陝西南山谷口考》上記載,“又西為太乙谷,一名炭谷(太炭雙聲,緩言之曰太乙谷,急言之則曰炭谷).在鹹寧縣東南六十里.有太乙谷水,北入潏.入谷南行,三十里至岳坪嶺,接孝義廳界.案韓昌黎有題炭谷湫祠堂詩,是炭谷之名,在唐已著.其詩云:"石級皆險滑,顛躋莫牽攀."則谷中之路,險可知矣.又西為小庫谷,又西為康谷(今康峪溝,在長安區五台鄉新農村境內),又西為小陽穀,又西為大陽穀,又西為白石谷(白蛇峪,在五台鄉星火村境內),又西為竹谷.均在鹹寧縣東南六十里.有小水六,西北注交水.為鹹寧,長安連界處,有石鱉谷水(今石砭峪河),北流會交水,注灃入渭.入谷東南行,七十里至岳岼嶺,為達孝義廳路(縣誌雲:由谷口至孝義廳界一百四十里).入谷西南行至葦子坪(今餵子坪,在子午街道境內),為達寧陝廳路(縣誌雲:谷口西南至寧陝廳界五十里).寧陝廳志雲,石鱉谷在廳北五百一十里.又西為石鱉谷(今石砭峪,谷口有大石如鱉,因名),一名石壁谷.
歷史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康姓三兄弟,根據大小分別叫康大、康二、康三,他們熱愛著這塊美麗的土地,有一年。河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石鱉,
興風作浪,危害當地百姓,三兄弟就發誓要剷除它,保一方平安。首先由康三前往,結果沒有能壓住石鱉,康二前來幫忙,也未能制服石鱉,最後康大出馬,方壓住了石鱉,但三人都無法放手,為了讓石鱉永世不能動彈,三兄弟也就變成了石頭,永世鎮壓著它。 為紀念康姓三兄弟,本地地名由潏峪改成了石鱉峪,但這個名字不大好聽,最後決定取“鱉”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這裡就叫做了石砭峪。
名勝景點
石砭峪水庫
位於五台街道石砭峪境內,所在河流為
石砭峪河,控制流域面積13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立方米/秒,設計洪水流量420立方米/秒,總庫容0.26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9.7萬畝,裝機容量0.3萬KW。主壩壩型為瀝青混凝土斜牆堆石壩,最大壩高82.5m,壩頂長度285m,壩基岩石為片麻花崗岩,壩體工程量208萬立方米。主要泄洪方式為隧洞,大壩特點是定向爆破築壩。
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秦嶺東段,陝西省長安、柞水、寧陝三縣交界處,1980 年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總面積16520公頃,是西安市和陝南地區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中國唯一以保護國家Ⅰ級
保護動物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羚牛、紅腹角雉、血雉、金絲猴、狗熊、朱䴉、黑鸛、豹、林麝,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金貓、青羊、大鯢等。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保護區內罕見的高山草甸,參天古木。
天池寺
是
秦楚古道路旁的一座古寺院,此處峰雲際會,松柏環繞,台地開闊,風水涵養。上天池寺所在地上天池,因在溝道東側,又叫東天池。相對的陽坡院子上有下天池,又叫西天池。化外仙境,天籟香音,峰巒疊嶂,風雲擊盪,自古以來就是修行的聖地。這裡山地開闊,蘆葦波盪,曠野無人,鳥雀安詳,空山寂靜,日月淨朗,心靈釋放,自在徜徉,世外仙境,人間天堂!
石砭峪的天池寺蘆葦盪是目前為止發現的秦嶺北麓地區面積最大的,也是最為漂亮的天然蘆葦盪,方圓有幾十畝,上下三大片,是秦嶺秋季最獨特亮麗的風景線,為秦楚古道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
蘆葦學名叫芒草,酷似蘆葦勝似蘆葦,一人多高,滿山遍野成片,美麗異常。
靈源寺
原名靈感寺,位於關廟村五組。據傳該寺建於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將其母葬在寺外,從此靈源寺改為離娘寺。李世民離去經過的溝叫離娘溝。從離娘溝翻梁可到達天子峪的至相寺。靈源寺內原有直徑1米多的大鐵鐘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間,草棚6間。後寺廟改為靈源寺教學點,所有文物不知所蹤。清代,紫谷法師曾居於石砭峪靈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