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地理環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地圖信息,
遺址特點
石石(dàn dàn)灣遺址,該遺址布于山梁西坡一帶及山下的平地上,西至縣鄉公路,南部為梁堡村國小,東部至東山樑頂,整個遺址分布面積較大,呈長方形,長1000米,寬200米,面積20萬平方米。在遺址中可看到的遺蹟有灰坑、陶窯、白灰面房址等,文化層厚2--3米。在地表散見有繩紋雞冠鋬寬平口沿紅陶缸殘片、紅陶缽殘口沿、頸部帶凸斑點紋的紅陶罐殘片、打磨細膩帶黑彩弦紋的彩陶片、帶口肩雙耳的紅陶罐片等殘陶片。該遺址分布面積大,文化類型複雜,延續時間較長,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遺址。
文物遺存
1958年修北川渠時出土三過大量的陶器和石器。
1976年從當地農民梁海民手中徵集到水波紋的彩陶瓶一個,屬馬家窯文化類型,被鑑定為一級文物。該陶瓶口徑12厘米,高43厘米,腹徑22厘米,底徑9.5厘米。細泥橙黃陶,侈口、口沿微外翻,長頸、折肩,斜腹內收,平底。腹部飾對稱橋形雙耳,黑彩。正面頸部飾浪花紋,肩腹部飾多層平行線紋和波浪紋,背後繪神秘符號紋。色調簡潔明快,畫工精巧嫻熟,胎質輕薄光滑,堪稱馬家窯文化彩陶精品。
研究價值
遺址文化類型複雜,從採集的陶片看,遺址的文化類型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其中以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是研究會寧地區新石器時代社會文化情況的重要史跡。
保護措施
1988年,該遺址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2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甘肅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以遺址中部通向山頂的小路拐彎處(坐標:東經105°05′23.0″,北緯35°35′24.3″,高程1837 米)為基點,向東、北各延伸300 米,向南延伸230 米,向西至遺址西部的縣鄉公路東側。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向東、西、南、北各延伸200米。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自然環境
當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乾旱少雨,且雨季多集中在夏秋兩季,當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洋芋及各種小雜糧。年降雨量432毫米,年平均氣溫7--8攝氏度,無霜期為150—163天,地下水位12米左右,水質較好,可打井灌溉農田。
人文環境
石石灣遺址的西部邊緣有7戶居民,遺址西部有縣鄉公路穿過,遺址的中心區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北川渠穿過,遺址的南部為梁堡村國小。當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洋芋、胡麻等農作物。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329縣道東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