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位於閩南風情十足的城隍街,城隍街位於石獅市區寬仁。前身為寬仁街,城隍廟的興盛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繁榮,該廟所在地便命名為“城隍街”。絡繹不絕的人區,充滿閩南特色的小店鋪,海內外慕名而來的香客。聚集在此,以現代人的姿態去領略古老閩南獨特又簡單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獅城隍廟
  • 始建:明朝萬曆21年(公元1592年) 
  • 地點:石獅市區寬仁 城隍街
  • 文獻:《重修鰲城遷建城隍廟記》
  • 結構:排樓式樓閣
  • 諺語:“石獅城隍出輦,械鬥就免”
介紹,價值評定,海外分爐,建築探微,信仰,地圖信息,

介紹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入侵,永寧衛城失守,逃亡百姓背負城隍神像來到石獅。“安之土地寺廟中。蓋暫寄居。”至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信眾在券內(今寬仁)興建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建築規模奠定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1990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60平方米。二進,正殿奉祀城隍,配祀廣澤尊王、觀音等,邊殿附祀開山殿七大巡。
廟宇正門懸掛清代書法家鄭板橋手跡“城隍廟”匾額及清代“敇封忠佑侯”匾額。石獅城隍廟歷經明代“嘉靖倭寇”、清代“辛丑遷界”、“石獅分縣的設立”等重大歷史事件,成為十六至十七世紀福建東南沿海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眼前的弧形門樓、騎樓式結構又讓人領略到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廟內尚存清代及民國重修碑記三方,共記載了三次重修城隍廟時,旅居菲律賓華僑的人名、祖籍地、捐資數額。這三尊生動的華僑“花名冊”,見證了閩南華僑文化的發展歷程。
民國十二年,石獅地方官紳、巨商及華僑捐款擴建,成為此廟。據傳石獅城隍公威靈顯赫,民間有何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請城隍公去坐鎮,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如每年初四,石獅城隍為善信指點迷津、逢凶化吉,讓石獅人平安,生意興隆。給石獅帶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石獅城隍的影響力不但啟遍及閩南,而且遠至台灣和東南亞。台南、高雄、新化、台中的善信幾乎每年都組團來石獅祖廟參觀、謁祖。石獅城隍廟成為展現石獅僑鄉精神風貌的一扇視窗,也成為促進石獅與台、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友好交流的一座橋樑。

價值評定

石獅城隍廟在閩南同類建築中獨具藝術價值、歷史價值,體現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特徵。

海外分爐

城隍信仰是一種以漢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為深刻社會背景的文化現象。石獅城隍廟在閩台、東南亞均有分靈廟宇,在弘揚傳統文化及對台、對外文化交流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增進兩岸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均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石獅城隍在台灣:
早在清代乾隆初年,石獅移民即將城隍信仰傳入台灣,並首先在鹿港興建“鰲亭宮”,嗣後香火傳衍到台南、台中,台灣信眾先後二十餘次組團來石獅進香。特別是台南、高雄、彰化、台中的善信幾乎每年都組團來石獅祖廟參觀、謁祖。石獅城隍廟管委會也應邀於1999年12月17日至27日前往台灣參觀訪問,增進兩地善信的情誼,促進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石獅城隍在菲律賓:
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石獅城隍廟重修,委託蔡汝泉等人往菲律賓募捐,得到僑胞的鼎力支持。從《重建城隍廟東西廳碑記》得知當年共有遍布閩南100多個鄉村的619位菲律賓華僑為重修城隍廟捐款,充分說明石獅城隍在菲律賓的影響力。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旅菲僑親在馬尼拉樹日大街興建城隍廟。1989年,石獅城隍廟再次倡議重建時,旅菲僑親一呼百應,共襄盛舉。並且,先後二十餘次組團到石獅祖廟參訪、謁祖。
石獅城隍在新加坡:
商業繁華的新加坡文卿路有一座水江廟,供奉石獅城隍和七大巡爺。據水江廟董事介紹,早在六十多年前文卿路還是一片廢地,居住著許多福建籍的華僑、華人,由於地處偏僻,時常發生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抗戰勝利後,祖籍晉江塔頭的孫丕順先生回鄉,到石獅城隍廟進香。恭請石獅城隍尊駕以及開山殿七大巡,帶往新加坡供奉。此後,合境安寧,居民感念神恩,集資200餘萬新加坡幣,興建水江廟。
石獅城隍在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檳城四條路有一座“大普公壇”。原先系一位惠安籍華僑在家中供奉大普公,後來,聚居地的華僑、華人相議捐資建壇。1980年以來,據說“大普公”多次“示夢”當地居民,要求到福建石獅迎請城隍公到檳城。檳城華僑經過認真查詢,到石獅城隍廟參訪,迎請城隍尊駕,供奉於檳城大普公壇中。此後十餘年間,檳城華僑每年均組團到石獅祖廟進香參訪。2000年4月26日,檳城“大普公壇”與新加坡水江廟聯袂來石獅祖廟進香,成為石獅與海外僑親友好交流的又一佳話。

建築探微

城隍廟前是座兩層樓高的排樓式樓閣,門前有座兩層樓高封頂的戲台,據說城隍爺聖誕日,好戲連台,日夜不斷。儘管已然老舊斑駁,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觸摸到幾百年來先人們的精神世界的縮影。體味著由信仰而聚集而來的力量。
石獅城隍廟
城隍廟共有一個正門,四個側門,每個門都有其相應的對聯和鬥神。而側門的橫批也記錄了城隍廟在各個時代經過了幾番的修建。
走進廟正中門,就見門楹上掛著一對黑底金字的對聯:“陰陽非有兩般理,善惡只憑一點心。”道出了建廟者的意圖:人神共治,揚善懲惡;也道出了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長盛不衰的教旨。
進入正中門,便見第一殿。左右邊殿,供奉著一對青臉獠牙的鬼差,身邊配有四位身穿明清朝服,手持棍棒的公堂官吏。
往裡走第二殿,右殿塑立一尊手執白鵝毛扇、高舉“一見大吉”白令牌的謝將軍;左殿塑立一尊手執鐵鏈、高舉“賞善罰惡”的火令牌的范將軍。據《道教神仙大觀》記載:“‘無常’是城隍廟不可缺少的要角。凡是城隍出巡賽會,必為行列的最前端。‘無常’又稱七爺八爺又叫長爺短爺,又叫黑白無常,習慣上尊稱為謝、范二將軍,專押解人犯去神祇前審判。七爺姓謝,名必安,因為他身高臉白,所以有長爺及白無常的稱呼。八爺姓范,名無救,因為他身短臉黑,所以又稱為短爺及黑無常。”
再往裡走第三殿。在左邊右邊殿各置一大型的玻璃龕,內分兩層排列著廿四司官員塑像,形像與人同,龕文標示:彰善司、罰惡司、福德司、財政司、吏部司、保防司。“司”是專管某事業的官員。這廿四司系按人間社會統治機構仿作神界陰間的統治機關。這殿右中廊上還塑一匹千里馬和馬前高舉馬鞭、明清朝服的馬舍爺,專管供神明出差查訪案情,甄別是非、拘捕人犯歸案的官員乘騎的寶馬,也告誡作案而遠逃者:“難逃法網!”。
石獅城隍廟
步入第四殿,便是天壇,祀奉玉皇大帝(天公)。《道教神仙大觀》說“他總管神祇,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夭、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
而入第五殿,是石獅城隍廟的主殿。正中殿祀奉被敕封忠佑侯的石獅城隍爺,特大的一尊是坐殿城隍爺,其前小尊的是出輦用的城隍爺。殿前右有紅面的判官,殿前左有黑面的判官。右一殿祀奉土地二位尊王,右二殿祀奉城隍夫人;左一殿祀奉觀世音菩薩,左二殿祀奉開山殿七代巡。
第六殿是太歲殿。內祀奉斗姆元君和值年六十太歲爺,專管歲月運途。《道教神仙大觀》說:“斗姆既為九星之母,當主天地萬物之生。”右前側神台上供奉著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他身披金盔金甲,腳踏風火輪,右手執九節神鞭,左手掐靈官訣,怒目而視,鎮守觀門。
左右兩邊是六十太歲爺,道教根據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與每年的本命相衝相刑相剋者,稱犯太歲,如果覺得幾天來運氣不是那么好的話,可以算算看自己是不是犯了太歲,那不妨來這裡拜一拜,說不定,好運就會來了。古代中國寺廟建築的獨特之處不僅體現在廟宇整體和神像雕塑的細緻上,還在各個細節有著讓人讚嘆的用意。
龍柱又稱蟠,指的是未升天的龍,盤繞在柱子上,跟石獅一樣,兼有歡迎訪客的意思。龍的造型有十大特點:一火眉、二鯉須、三牛鼻、四鹿角、五獅頭、六魚鱗、七蛇身、八噴火、九鷹爪、十白尾,是中國萬物的化身。在廟宇的裝飾中,神靈瑞獸占有相當的地位,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對於國泰民安世界的期望。在所有的神靈瑞獸中,以龍最受尊敬。龍柱常是神祇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龍柱的雕飾,也代表了信徒對神明虔誠的表現。
石獅城隍廟
寺廟的屋頂是裝飾的重點,為了匹配所供奉的神明。屋頂的大小行事和裝飾的繁簡也有所差別,城隍廟因所供奉的是城隍爺,所以可以採用單檐的歇山或兩面落水的屋頂。屋頂是一座建築物最高的地方,會給人一種崇高和神聖的感覺,屋頂上的鳥好象天使一樣,是一種通天的靈物,因為中國古代認為人在天之間,要得到天地的恩澤才能生存。燕尾脊就是以鳥的尾巴最為象徵,而只有寺廟的屋頂會用龍來做裝飾,一般的家廟是用鱉來做裝飾的,象徵的意義是為了要迎接祥瑞或是辟邪鎮煞。
整座建築物的裝飾,除了屋頂的美輪美奐外,另外一個特別值得欣賞的就是外牆的石雕部分。城隍廟外牆大多以石雕組成,歷史久遠的石雕有一種耐人尋味的原始美。

信仰

閩南諺語中有“石獅城隍出輦,械鬥就免”。據傳,無論封建時代或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每當失竊、械鬥等案件不能解決時,便請石獅、城徨坐鎮察處,大多可獲圓滿解決。附近許多地方都因此敬奉石獅城隍。民眾對城隍的信仰日益虔誠,一代一代的延續了下來,直到現代,信徒們不管在什麼地方,也一定要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趕回來,誠心的許願或求指點迷津,或者只是說說話,聊聊近況,便覺安定。很多時候,信仰只是一種寄託,有所寄託,人便覺滿足了。
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中不僅有著它的信仰力量還擁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廟裡保存著清代乾隆、同治、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四度重修的碑記,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永寧舉人朱蓮撰寫的《重修鰲城遷建城隍廟記》,記載了乾隆三十一年曾一度設定分縣的重要史實,彌足珍貴。

地圖信息

地址:聚仁路5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