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因鵝卵石聚多(俗稱石牯),大小魚塘星羅棋布,美其名曰:石牯塘。
石牯塘歷史悠久,建置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屬英德縣含屬湞陽都下轄堯山、鯉魚、陳瑤、黎瑤圖。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屬含屬總局下轄堯山、鯉魚分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稱為堯山、鯉魚鄉。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屬英德縣第二區署下轄堯鯉鄉。
建國後,1949年10月至1950年,屬英西區政府下轄堯鯉鄉,1950年6月屬英德縣第二區轄管,1951年9月屬英德縣紅旗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4月稱石牯塘人民公社,1963年7月改稱石牯塘區公所,1987年4月又改稱石牯塘鎮。
交通
石牯塘鎮交通方便。馬寶公路(走馬坪--石牯塘)和石浛公路(石牯塘--浛洸),已於1998年分別建成瀝青路和水泥路,直接與英陽公路相連。
位於英德市西北部,距市區40公里,東與橫石牯塘鎮交界,南與石灰鋪鎮、洸鎮廣晟生態世界旅遊度假服務中心相鄰,西與大灣鎮、波羅鎮接壤,北與乳源大峽谷旅遊區、廣東省石門台原始森林旅遊保護區毗鄰。
目前鎮內通往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外界均有水泥公路。距混汕高速公路出口(廣晟生態世界旅遊度假服務中心)10公里,距離武廣高鐵站英德西站40公里,連線廣樂高速公路到廣州白雲機場只需60分鐘車程,到市區及廣東順德產業園僅有30分鐘車程。
自然資源
石牯塘鎮林業、礦產、水力、土地、資源豐富。全鎮有山林面積35萬畝,其中有10萬畝原始森林。礦產有鎢砂、硫鐵礦和秘、鉛、鋅、砷、銅、金、鈦、石灰石等礦,尤其硫、鐵、錫礦著量較大,品位較高。此外,可供裝修、工藝等用的卵石資源也極其豐富。水力資源潛力大,目前已建成廣東最大的大壩錦潭水庫,以發電灌溉為主,防洪、防污、旅遊綜合利用的大型發電站一座。全鎮共有5萬畝25度以下宜種植的山坡地仍待開發。
經濟概況
2012年全鎮有生豬規模養殖戶268戶(其中溫氏養殖戶79戶),生豬第一季出欄量26830頭(其中溫氏養殖戶10800頭),第一季存欄量61957頭(其中溫氏養殖戶3037頭),第一季能繁殖母豬存欄量4265頭。養禽(雞鴨)專業戶(註:飼養1000羽以上的在統計內),養殖戶68戶(其中天農養殖戶41戶),。第一季出欄量4.2438萬羽(其中天農56.8688萬羽),第一季存欄量45.6570萬羽(其中天農35.1000萬羽)。2011年耕牛年飼養量2785頭。
石牯塘鎮反季節荷蘭豆,90年代成功引種以來,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近幾年每年種植面積近5000畝,畝產達1500公斤,年總產達7500噸,成為英德市較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生產基地之一。石牯塘鎮反季節荷蘭豆一般於7月份播種,10月份出產,產期約4個月。石牯塘鎮土質、水質、氣候好,無污染,出產的荷蘭豆個大均勻,肉質爽,味清甜,95%以上為一級標準豆,遠銷至廣州、深圳等蔬菜交易市場,並出口至香港、國外,成為免檢商品,每年的產品非常暢銷。
石牯塘聯山冬菇,石牯塘鎮聯山村瑤族及黃洞村等山區農民素有生產冬菇、木耳特產的習慣,近年引進種植新技術,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年生產冬菇40噸、木耳30噸。
石牯塘茶葉,由於土質氣候得天獨厚,現有茶園面積500多畝,年生產乾茶70多噸,生產飄香牌綠茶榮。1987年省優產品,紅碎茶二號獲1998年部優產品,生產的茶葉產品榮獲1991年中國美食最佳化科學金獎,1992年全省茶葉評比中榮獲紅、綠茶優質茶稱號。近年生產的石牯塘綠茶供不應求。
石牯塘還種養水稻、花生、蠶桑、甘蔗、蔬菜、竹筍、冬菇、木耳、靈芝、茶葉、飼養四大家魚錦潭魚等。2011年全鎮種植水稻25316畝,總產量7924噸,種植花生13629畝,總產量2268噸,種植蠶桑2491畝,總產量4706噸,種植甘蔗5455畝,總產量26544噸,種植各種蔬菜(青菜、冬瓜、節瓜、荷蘭豆、線瓜、茄子、西紅柿、豆角、粉葛、沙葛、辣椒、蓮藕、薯菇、懷山等)15817畝,總產量26738噸,種植各種水果5561畝,總產量978噸,種植竹筍27048畝,總產量13524噸,養殖面積8700畝,各種魚(主要是四大家魚,主銷珠三角地區)產量3571噸,種植茶葉200畝,年生產茶葉40000公斤,引進田永成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50萬元種植3000畝油茶基地,2012年擴大到7000畝以上,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打造成為我鎮的特色產業。全鎮年生產冬菇3000多公斤,年生產木耳4000多公斤,年生產靈芝2000多公斤,年產天然蜂蜜糖4000多公斤。
旅遊資源
石牯塘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清澈的水資源,定位為生態旅遊發展特色鎮。文化古蹟有石下村村落文化、萬善院遺址、堯山遺址及革命烈士墓三座,有革命老區村莊82個。在民俗方面有“過社日”及瑤族的“調王”等民俗文化。擁有20萬畝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古樸原始的山林、巍峨的峰巒、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山泉水、美麗的瀑布、形態各異的床石、眾多的百年古樹名木、天門溝景區、錦潭風光、山頂大草原、聯山瑤族峽谷、瀑布)、長江河的石牯地貌公園以及由北往南流向的兩條彎彎的小北江河流經墟鎮等構成了石牯塘豐富的旅遊資源。目前初步建成九州驛站、樹上溫泉已揚名省內外。
九州驛站
九州驛站天門溝是英德市一個著名的特色旅遊景點,它是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集溫泉養生、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活動於一體的休閒度假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九州驛站·天門溝站被譽為“離都市最近的神秘樂園”, “連呼吸都甜的地方”“天然大氧吧”。天門溝站的座標東經113°、北緯24.5°,位於英德市石牯塘鎮八寶山(古稱堯山),地處英西古西京驛道的堯山腳下。唐宋時期堯山腳下天門溝設有一所驛站,名為“堯山客棧”,主要是為了往來廣州府、西京(西安)的官差提供歇息和馬匹換乘而設立的。天門溝風景、樹上溫泉、樹上圍屋已揚名省內外,吸引不少全國各地的遊客到來欣賞和享受休閒。
錦潭水庫
錦潭水庫位於市區西北部52公里的石牯塘鎮黃洞河流域,庫區集雨面積227平方公里,水庫大壩高123.3米,庫容2.49億立方米,最高水位230米,是錦潭梯級(9級)水電站的龍頭水庫。錦潭水庫是一個以發電為主(總裝機容量4.7萬千瓦),防洪、灌溉、旅遊、養殖為輔的綜合效益工程。錦潭水電站建成,可保障下游三個鄉鎮13萬畝耕地灌溉用水,同時消除下游村莊洪澇災害,使下游流域內洪泛面積2萬畝的農田得以復耕,將下游防洪標準由目前的2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英德蝴蝶谷
英德蝴蝶谷,位於廣東清遠英德市的西北部西52公里的石牯塘鎮,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西南端。從石牯塘鎮的錦潭水庫出發,乘船約45分鐘,進入蝴蝶穀穀口。此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植被較好,植物種類豐富,除自然植被外,還有經濟林、用材林。蝴蝶谷山巒迭嶂,千姿百態,奇峰倒影,綠水盈盈,自然景色迷人,山巒起伏,山澗瀑布錯落其中,溪水清澈,甚至被譽為廣東地區最好的溯溪場所。這裡的蝴蝶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不怕人,常常會發現一群一群的蝴蝶往人的身上飛,蝴蝶谷由此得名。在這裡,天地之間,人與自然完美地結合!
蝴蝶谷由於人煙稀少,森林植被幾乎未被破壞,尤其在崖壁緩和陡坡地區,由於人跡罕至,仍保存著大面積的原生植被。峽谷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兩邊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天堂。其中,這裡的蝴蝶種類繁多,已知的蝴蝶品種有上百種,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其中包括:鳳蝶、環蝶、斑蝶、蜆蝶等多個品種。
蝴蝶谷內雖人煙罕至,但是裡邊住著以狩獵為生的壯族瑤族獵人。壯鄉瑤寨不但山美、水美、人也美;且壯、瑤兩族人民熱情好客,壯、瑤風情別具民族特色。壯、瑤風情表演以歌舞展現壯族和過山瑤傳統的民間藝術、風俗、婚俗等,具體項目:具有壯族特色的有舞壽星和龜鹿鶴、婚俗迎親舞、拋繡球;瑤族特色的有長鼓舞、燈籠舞及別具瑤族婚禮的“伴親”、“爭踩床”等,還有與遊客同歡共樂的穿木履比賽活動。
峽谷內溪水清澈見底、地質地貌複雜多樣,峰林峽谷千奇百怪,生態景觀奇特秀麗,自然保護區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徵,其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具有較高的藝術、美學、觀賞、文化和科學等價值,千姿百態自然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是戶外休閒的好地方。
革命古村落
石牯塘鎮石下村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全力以赴打造以客家文化、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為特色的紅色旅遊景點。
石下村新農村建設得到了清遠市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東省商業協會的大力支持,省商業協會會長巫開立等領導牽頭組織開展建設。
船底頂
船底頂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轄市英德和韶關市曲江區交接處,由於頂峰酷像船底而得名。主峰海拔1586米,是兩市的交界的最高峰。船底頂的西邊就是乳源大峽谷,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山峰連綿起伏,很有氣勢。在高嶂頂一帶,經常可以看到雲霧,石門台是省自然保護區,有很清澈的溪谷,自然景觀不錯。船底頂穿越被稱為是“廣東自虐巔峰之作”的“魔鬼級”線路。從大布—船底頂—坪坑—石門台路段,幾乎涵蓋叢林、草坡、碎石坡、巨石陣、溪谷等各種山野地貌。現在,船底頂一帶已經探出了多條線路,但傳統線路如上斜—船底頂—坪坑—石門台路段,更適合有一定戶外經驗和體能的驢友。
傳聞北方有一大山,其頂若大船倒扣,故名船底頂。夫船底頂者,高五百丈,山險嶺惡,小路崎嶇,草木繁茂,蛇獸橫行。欲登頂者,須經深谷潺溪,攀峭壁頑石,穿高草密林,覓得正途,逶迤上落,方可成功。稍不慎者,或力不支,或入歧途,或噬於蛇蟲,或墜於卵石。凡險惡重重,山民皆敬之為鬼神庇護。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石牯塘鎮委(東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