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古寨

石牌古寨

炮台鎮東部一里處、桑浦山西麓,有一個古老的村寨。高高的、斑駁的寨牆聳立,長長的護寨河緊緊環繞,古牆、古榕、古蹟,走近她,仿佛時光倒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牌古寨
  • 地理位置:炮台鎮東部一里處
  • 拼音:shí bēi gǔ zhài
  • 歷史源於: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
歷史
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9),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因羨桑浦山石龜峰山脈靈秀,山脈西側平原尤得地利,它東倚桑浦山,南瀕榕江,呈龜狀形,堪輿家稱之為“金龜寶地”,適合拓基創業。於是,感隆公由榕城的蔡厝池攜家東遷,定居石牌頭。當時在這裡居住的有楊、林、吳、廖等多姓人家,他們各自營建住宅,規模都較小。感隆公曆經觀察審度,發現鄰地更秀美,又再度移家西鄰,不久就在“金龜寶地”的正中營建“蔡氏家廟”。蔡氏族人勤勞儉樸、墾殖有方,故發展迅速,人口猛增。到了明朝中期,蔡族已成了石牌頭附近的望族。
由於石牌毗鄰桑浦山,加上當時社會混亂,故流寇較多,且經常滋擾人家。為避免流寇的侵害,蔡氏族人商議構築寨牆,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贊成,也很快興工,大家齊心協力,不久寨牆也就建成了。
寨牆一共有108幅,版築貝灰結構,牆高3.9米左右,厚30多厘米,寨牆像一個圓筒把石牌村圍起來,它的東西長大約200米,南北長大約100米。設東西南北四個門,門上建了可供報更、巡邏、報警的更樓。並在寨牆外深挖護寨河,四門外設吊橋(現建為鋼筋水泥橋)與外面連線,前兩大門邊種植榕樹,這儼然就是一座堅固的城池。
有了這樣的安全措施,賊寇不敢來襲,蔡氏族人得以安居樂業。而附近的其他姓氏因沒有這樣的安全措施、不堪賊寇劫掠燒殺之苦或移徙他處、或歸附蔡族。從此,蔡族更為昌盛興隆。
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的祖父北潭公,是南宋進士,歷任潮州刺史。住在這古寨的人們秉承傳統,勤勞儉樸、勤勉好學,故出現了許多優秀人才。
明朝嘉靖年間,石牌村的蔡材聰穎博學,在嚴父兼嚴師的教育下,學業猛進。不用數年,蔡材的詩書才藝已有一定的造詣。年方21歲,赴試屢中,據稱他高中進士後,得到嘉靖皇帝賞識,帝深愛其才華橫溢,倚之為重臣,授翰林院侍讀,後遷翰林院侍詔。30歲那年,蒙帝恩賜假回家省親,不料在途中染病,不幸身亡。嘉靖皇帝得知訊息,殊感失去重臣,極為悲痛,遂降旨賜建“翰林亭”。追賜牌匾,諭潮州知府周鵬書“翰苑”二字,勒石以彰恩榮。這塊石匾現在還安放在石牌村寨外門樓上,時時激勵著後輩。
在古寨北端的廷魁公廳正中還懸掛“尚義可風”的金字牌匾,尺大的金字遒勁有力,這是清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及潮州知府李濂,為褒獎石牌村民蔡廷魁而設的。清朝道光十三年(1834年),潮州府治一連數月沒有下雨,造成旱災。到後來,卻又連續不斷地下雨,造成洪災。這樣就使農民兩造稻穀都顆粒無收,市面奸商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致饑民無力購買糧食,造成很多饑民餓死,陳屍野外,無人收埋,慘不忍睹。
一生務農的蔡廷魁恰好到府城積肥,見此淒涼情景,遂起惻隱之心,決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救濟災民。於是,他回家把歷來省吃儉用所存下來的300石糧食,運到府城,按人計量平糶。如果確實是無錢購米的,則將糧相贈。此義舉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一時間,全城人民都交口稱讚。官府也為他的善舉所感動,立刻示諭糧商不得哄抬糧價,並開倉賑糧,緩解了災情。時值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奉旨南巡到潮州,得知此事,覺得蔡廷魁的善舉值得褒揚,乃與潮州知府李濂向朝廷上書,奏請旌表蔡廷魁,得允。於是,聯銜刻制“尚義可風”的金字牌匾以示褒揚,該匾額至今還在。
在今天的風門古徑旁,有一塊巨石上面刻著“克敦孝行”四個大字,字之兩旁各附兩行題款。左邊是: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同知銜特受、揭陽知縣林為立。右邊是:孝子蔡健立,光緒四年歲次戊寅孟秋下浣穀旦。這是清朝時期,為褒揚石牌村民蔡健的孝德而刻的。蔡健,家貧但事親至孝,有一年,他的母親病重,他不遠千里為母求醫,母病得愈,蔡健甚為高興。但過了四年,母親去世了,蔡健哀慟欲絕,遂築廬為母守墓三年。蔡健的孝行上聞於官府,揭陽知縣林為就題了“克敦孝行”的牌匾,贈送給蔡健,以樹風範。風門古徑旁的四個大字就是依牌匾的原樣仿製,當時就刻在蔡健墳側。
石牌古寨生活著勤勞儉樸、民風淳厚的人們。如今,古寨裡面已經沒多少人居住了。村民們以古寨為中心向四面發展開來,已形成縱橫兩公里、人口一萬多、人才輩出的大村落。
回望古寨,綠了幾百年的古榕依然翠綠,只是樹蔭下少了孩童的歡笑聲;站了幾百年崗的寨牆依然靜靜佇立著,只是現在“沒事做”了,正神閒氣定地看著他的兒孫們勤勉向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