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灶茶煙

石灶茶煙

探考潮州茶事始於宋代,與茶灶薪火燃為“起點”相聯繫。潮州金山南麓,現今保存有一面摩崖石刻,上鐫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知州王漢《金城山詩》殘句:茶灶香龕平。意思是說,石灶平整的龕面上,有茶煙飄香。這遺蹟是有關潮州茶事最早記錄的歷史見證。我國茶興於唐,盛於宋。宋代“世既累洽,人恬物熙,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趙佶《大觀茶論》),茶事播及地處南陲的潮州。從此,茶灶薪火,代代相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灶茶煙
  • 開創年代:宋代
宋代茶人烹茶不限在室內,往往於野外另起爐灶,就地煮之。歐陽修詠茶灶,有“茶具偏於野客宜”的詩句。烹茶于山林水澤,得享自然野趣的山水之樂,引發茶人的“茶灶興”而樂此不疲。楊萬里說“茶灶本笠澤”,一語道明了茶灶具隱逸意義。有道是“山水有情歸自然”,茶人隱山逸水,別有一番“野泉煙火山中去,坐飲香茶愛此生”的悠遊閒適,充滿著生活情趣。宋代茶人不僅偏愛茶灶的自然野趣,更從茶灶的“意象”感受“石灶茶煙”的美蘊和幽逸韻致。意遠似石灶茶煙,南宋朱熹的《茶灶》詩最具代表性,其意境清新恬遠,極富遐思,感人殊深。據《武夷志》載:“五曲朱文公書院前溪中,有茶灶。文公詩云: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此詩描寫詩人來到丹山碧水的野外,見有天然石穴,仿佛是仙人留下的茶灶。於是用來烹茶,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飲罷正要乘舟離去,回頭見石灶上方,一縷細細的飄香茶煙在裊裊上升……
“潮州後七賢”之一的羅萬傑,明朝遺臣,自號樵子,有“不辭長做山中人”之意。明亡後,回榕城故里“蟹地羅”(雙峰寺西北側處)暫住,後獨自到埔陽雙髻峰(現今揭陽黃岐山崇光岩)隱居。他在《瞻六堂即事詩》中云:“營生藥灶茶灶,得意花邊竹邊。”隱居生活既閒適,又充滿情趣。雙髻峰岩石嵯峨,樹木蒼翠,花繁竹疏,景色宜人。悠然山林之間,摘露芽,汲清泉,煮雲腴(《潛確類書》釋:“紫林腴、雲腴,皆茶名也。”)。烹茶當成每天的生活需求,茶灶也就成為“瑞草名泉,性情攸寄”的茶事載體。
由於“石灶茶煙”的“意象”很能引發茶人的思緒,茶煙在古代詩文中,也就成了茶事活動的指代。如“客至茶煙起”(劉禹錫詩句),“竹間煙起喚茶來”(鄭板橋詩句),“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王元之散文《竹樓記》中的名句)。曹雪芹《紅樓夢》中有“寶鼎茶閒煙尚綠”的聯句,體察細微,描摹工妙。說的是在千百竿綠竹掩映中,雖烹茶已畢,但飄浮其間的茶煙尚有綠意。襯托出瀟湘館修竹幽篁之清涼境界,韻致清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