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獅的蚶江石湖,扼泉州灣之形勝,為航路及海防要衝,乃唐、宋、元、明、清歷代軍事要地、海防重鎮。正如明代泉州知府程達贊曰:“遍觀四履之地枕山帶水,系泉郡咽喉,可以居中調度便於扼控者,無如晉邑之石湖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湖寨城
- 長:60米
- 寬:4.2米
- 高:3.2米
石湖寨城始建於南唐,是泉州歷史上建寨最早,規模較大的寨城。
公元949年,南唐授留從效節度泉漳等州觀察使,封晉江王,以泉州為王城。
因海外貿易利市百倍,便擴羅城重加版築,環城植刺桐,是以泉州別稱“桐城”。
斯時,在石湖築寨城,“焉其附庸三城,以傳烽火”(石湖古寨城遺址發掘出一方三角形殘碑的碑文),確保海外貿易順利進行,“辟通衛,構雲屋”,“陶器銅鐵泛於蕃國,取金具而還”。?
北宋熙寧初(1068),建防海巡檢寨,名石湖井,“以石湖村為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四縣陸路總要地,置寨戍守”。?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泉州知州真德秀,認識到泉州之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為發展海外貿易、蓋固海疆,視蚶江石湖四寨中兩個最要緊者之一,進而整頓充實,造軍房50所,拔管325人,增置船艦,補充武器,使之“外可扦捍非常,內可以局鑰全郡”。?
宋景炎元年(1276),端宗趙昰和陸秀夫等大臣,由浙江浮海至福州,十一月又從福州由海道南下,艦隊入泉州灣,因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便避居石湖,建行宮(現遺存有“石行宮”遺址地名及“行宮潭”、“行宮井”等遺蹟)。後元兵入泉州,石湖曾受洗劫。
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湖置巡檢司,移浯嶼寨於石湖,欽依把總沈有容重建水寨,周52丈,基廣1.04丈,高1.4丈,建門1。石
湖寨固守泉郡門戶,策應永寧衛及崇武所。?
崇禎四年(1631),曾櫻以右參政分巡興泉道,招撫海上武裝首領鄭芝龍,並命鄭芝龍征討紅夷,紅夷逃遁;又殲海寇劉香及其餘眾。
海上安寧,遂開海禁,讓居民下海貿易;抑制豪強橫徵暴斂,一郡獲安。因櫻要外調,泉州一帶兵民挽留,皇帝詔許“再借”,民懷其德,在石湖立碑懷念。今有遺址“再借亭”。?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在蚶江石湖招募水兵,屯兵操練。現有遺蹟“石馬槽”(養軍馬之用)。?
道光十九年(1839)十月間鴉片戰爭前,英帝國軍艦一艘,停泊大墜島海間,蚶江石湖舟師開炮轟擊,英艦遁去。?
道光二十三年(1843)鴉片戰爭後,英帝國的戰艦竄進泉州灣,在晉江兩岸游弋,蚶江石湖連同晉江兩岸1307鄉,兵民10萬沿江守衛,鳴鑼放炮,把英艦趕出泉州灣,表現了泉州灣兩岸人民的英雄氣概。?
石湖尚存如下遺址:?
石湖寨城殘垣:長60米、寬4.2米、高3.2米,系條石縱橫築成。?
三角形殘碑:高1.3米,底寬1.27米,厚0.3米,碑質為花崗岩(礱石),碑面磨光,鐫刻端秀的楷書17行,現僅存285字。
殘碑斷文中述:明末“崇禎癸酉、甲戌年間(1633—1634),海寇犯郡”,海防馳廢,“當事者漠然不為計”,有“待罪茲寨則楚國樊公祖實”發動兵民協力修復,寨城長達1300多米,糜銀2600兩,修城並築有“雉堞牆”。該碑文系戶部尚書黃景眆撰書。?
八角井(俗稱“皇帝井“),為宋軍飲水之用。井欄系整塊花崗石鑿成,外八角內圓,高0.65米,厚0.55米,外徑2.35米,內徑1.8米。?
另還有“煙墩” 以及“校場” 、“城仔內” 、“城仔外”等地名。?
石湖寨城,“屹然為海上巨鎮”固守泉郡,為發展海外貿易奠定了牢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