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門自然村,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3.50公里,距離鎮9.00公里, 國土面積2.70平方公里,海拔1450.00米,年平均氣溫18.10℃,年降水量761.9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辣椒,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333.00畝,其中人均耕地1.20畝;有林地91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6戶,有鄉村人口264人,其中農業人口262人,勞動力21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1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他,畜牧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洞門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文山市秉烈彝族鄉
- 人口:264人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基層組織,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3.00畝(其中:田160.00畝,地173.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辣椒,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91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無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85.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52戶飲用井水, 有52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2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該村到2011年底,有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2.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7.00萬元,畜牧業收入57.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15頭,肉牛74頭,肉羊66頭); 林業收入3.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00萬元, 工資性收入4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他,畜牧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 ,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0人。
基層組織
到2011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女黨員1人。 團員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特色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市。2010年全村主要特色產業銷售總收入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甘蔗、辣椒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西紅柿、甘蔗、林果業、辣椒等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7戶,共有鄉村人口516人,其中男性258人,女性258人。其中農業人口516人,勞動力307人,從事第一產業26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彝、苗、壯族混居住地),其中彝族347人,苗族94人,漢族51人,其他民族24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人,占人口總數的0.97%(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0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6.9%;享受低保23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13.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古那沖村小、伍家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喜古中學。該村距古那沖完小1.00公里,距喜古中學13.80公里。目前該村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人,其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8.2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有固定資產4.5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狀況、各種公告(如徵兵公告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業產業化低,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主要是沒有新的特色產業引導,民眾思想放不開,經濟收入低; 缺少發展資金,沒有資金來做好基地建設及其他種、養業;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
6.人民民眾文化素質低,科技到位率低;
7.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農業發展資金,以發展甘蔗、蔬菜、玉米為主,加大發展林果業(日本甜柿50畝)、養殖業及蔬菜(西紅柿30畝)生產發展,帶動全村經濟的發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綠塘子至新村三面光溝2560米,目前已做好的有300米;人畜飲水工程從大箐三岔溝到本村上壩塘,約需1.5寸管4000米;本村上下壩塘挖深2米,需資金若干。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不斷加強基礎教育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