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縣人民政府的縣委書記是李啟全,黨組書記是周耀宜,縣委常委是閆自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泉縣人民政府
- 縣委書記:馬曉旬
- 黨組書記:李啟全
- 縣委常委:閆自剛
領導信息,歷史沿革,部門設定,
領導信息
中共石泉縣委書記 : 馬曉旬
中共石泉縣委副書記、石泉縣人民政府縣長、黨組書記 : 李啟全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縣委副書記,兼統戰部部長、黨校校長 : 凌壽斌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石泉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 陳紅星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 柯昌斌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 : 徐傑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石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程達斌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陳華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 李斌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 周瑞玲
中共石泉縣委常委、縣人武部政委 : 閆自剛
歷史沿革
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主要活動在漢江沿岸,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楚國、巴國和秦國,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晉代後,幾度易名為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縣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58年,石泉、漢陰、寧陝三縣和並為石泉縣,1962年三縣分設至今。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紅四方面軍、紅軍巴山游擊隊,從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堅持了長達四年的游擊戰爭,創建了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使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為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髮長征。11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2月8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陝西商洛地區,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石泉的迎豐、雲川、銀橋,搞宣傳、懲土豪,打民團,濟窮人,創建了石泉北部地區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陝南,西征北上。10月,與中央紅軍在陝北勝利會師。
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後,中共鄂豫陝特委(又稱中共陝南特委)將留在根據地繼續堅持戰鬥的紅軍和多路游擊武裝組建為紅七十四師,繼續堅持在旬陽、寧陝、石泉、佛坪、鎮安、柞水一帶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了以寧陝四畝地、東江口、旬陽壩為中心的根據地,成立了中共寧佛工委和寧陝縣土地委員會。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紅七十四師在石泉的興坪、兩河、饒峰、菩窯、銀橋、雲川、迎豐等北部地區開展活動,動員民眾參加紅軍,打擊土豪劣紳,消滅反動民團武裝,沒收地主土地、財物,分給窮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1937年8月,紅七十四師撤離陝南,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抗日戰爭。
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紅軍戰士中大部分是漢陰人和石泉人。從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石泉境內的南北山區、漢江兩岸、縱橫馳騁,叱吒四方,同敵人浴血奮戰,先後發動了池河鎮、太平寨、毛壩場等戰鬥,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地方勢力,鞏固和發展了石泉革命根據地,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川陝革命根據地是紅四方面軍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區的後柳、中壩、喜河、長陽、熨斗、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某部偵察連120餘人,從西鄉進入石泉熨斗,消滅了鎮保全隊,占領了熨斗鎮,將沒收的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了窮苦百姓。紅軍偵察連在漢陰渭溪完成偵察任務後,進入石泉的鳳陽開展活動,在奎星村同鳳陽保全隊交戰,殲敵50餘名,繳獲槍枝30餘支。之後,紅軍偵察連渡過漢江,從熨斗返回西鄉蘇區。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陝南,離開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紅四方面軍撤離前,將留下的部分紅軍及地方游擊武裝,組建為紅軍巴山游擊隊,繼續在川陝交界地區開展武裝鬥爭。1935年5月,紅軍巴山游擊隊派胡南雲、孟么由帶領游擊隊到石泉的喜河、藕陽、熨斗等地活動,打擊土豪劣紳及地方反動勢力,贏得了廣大貧苦百姓的信任和擁戴,許多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游擊隊。1936年春,紅軍游擊隊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樹河一帶,組織發動農民開展抗稅、抗捐、抗糧、抗丁、抗夫鬥爭。在轟轟烈烈的“五抗”鬥爭中,國民黨地方政府收不到稅,征不到糧,抓不到丁,拉不到夫。1936年7月,紅軍巴山游擊隊加入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從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及其游擊隊,在石泉南部地區共殲滅民團、保全隊3個,殲敵200餘人,懲處土豪劣紳及國民黨基層政權中的反動分子15名,搗毀鄉、鎮公所2處,沒收20餘戶地主財物,分給近千戶農民。紅軍在這塊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種子,為1945年鳳凰山地區農民暴動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泉蘇區人民與紅軍風雨同舟,甘苦與共,鼎立支援紅軍,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一、積極參加紅軍。根據地人民把參加紅軍當作無尚光榮的任務。據不完全統計,石泉有200餘人參加紅軍。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他們無私無畏,英勇戰鬥,為窮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之中,有的犧牲在沙場,有的被敵人殺害,有的掉隊失蹤,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為默默無聞的革命英烈。二,主動配合參戰。蘇區人民主動為紅軍提供社情、敵情、熱情帶路、送信、當響導,掩護救治紅軍傷病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征腐惡;在戰鬥中為紅軍燒水、送飯,從火線上搶救傷員。三,從物質上全力支持紅軍。石泉蘇區人民把紅軍當作自己的隊伍,寧願自己忍飢受凍,也要為紅軍騰住房,送糧食,獻食品,保證紅軍在根據地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傅鐘說:“巴山人民養活了我們,不怕苦、不怕犧牲,從各方面支援紅軍,對革命貢獻很大。”時任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參謀長何振亞說:“我們在陝南的活動,主要以鎮安、柞水、寧陝、石泉、安康、漢陰等縣交界處的秦嶺山區為根據地,也到佛坪、洋縣的華陽、黃金峽、安康、旬陽、漢陰的南山,紫陽的部分地區活動。廣大勞苦人民受紅軍的影響很深,覺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堅決,所以我們每到一處,就有很多農民要求參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為我們跑路送信,對我們支援很大。” 由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在中共中央文獻里有明確記載。1937年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一封交涉紅軍駐地事項的電報中指出:“柞水、鎮安、旬陽、安康、漢陰、紫陽、石泉、鎮巴等八縣,上述各縣本來大部是蘇區。”根據黨的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以公開出版的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史料,及該縣徵集到的黨史資料,石泉漢江以北地區屬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石泉漢江以南地區屬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總面積為1295平方公 里。2001年12月30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迎豐鎮、中池鄉、池河鎮、銀龍鄉、銀橋鄉、饒峰鎮、兩河鎮、喜河鎮、後柳鎮、中壩鄉、長陽鄉、熨斗鎮,總計12個鄉鎮177個村為革命老區。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紅四方面軍、紅軍巴山游擊隊,從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堅持了長達四年的游擊戰爭,創建了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使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為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髮長征。11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2月8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陝西商洛地區,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石泉的迎豐、雲川、銀橋,搞宣傳、懲土豪,打民團,濟窮人,創建了石泉北部地區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陝南,西征北上。10月,與中央紅軍在陝北勝利會師。
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後,中共鄂豫陝特委(又稱中共陝南特委)將留在根據地繼續堅持戰鬥的紅軍和多路游擊武裝組建為紅七十四師,繼續堅持在旬陽、寧陝、石泉、佛坪、鎮安、柞水一帶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了以寧陝四畝地、東江口、旬陽壩為中心的根據地,成立了中共寧佛工委和寧陝縣土地委員會。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紅七十四師在石泉的興坪、兩河、饒峰、菩窯、銀橋、雲川、迎豐等北部地區開展活動,動員民眾參加紅軍,打擊土豪劣紳,消滅反動民團武裝,沒收地主土地、財物,分給窮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1937年8月,紅七十四師撤離陝南,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抗日戰爭。
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紅軍戰士中大部分是漢陰人和石泉人。從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石泉境內的南北山區、漢江兩岸、縱橫馳騁,叱吒四方,同敵人浴血奮戰,先後發動了池河鎮、太平寨、毛壩場等戰鬥,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地方勢力,鞏固和發展了石泉革命根據地,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川陝革命根據地是紅四方面軍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區的後柳、中壩、喜河、長陽、熨斗、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某部偵察連120餘人,從西鄉進入石泉熨斗,消滅了鎮保全隊,占領了熨斗鎮,將沒收的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了窮苦百姓。紅軍偵察連在漢陰渭溪完成偵察任務後,進入石泉的鳳陽開展活動,在奎星村同鳳陽保全隊交戰,殲敵50餘名,繳獲槍枝30餘支。之後,紅軍偵察連渡過漢江,從熨斗返回西鄉蘇區。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陝南,離開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紅四方面軍撤離前,將留下的部分紅軍及地方游擊武裝,組建為紅軍巴山游擊隊,繼續在川陝交界地區開展武裝鬥爭。1935年5月,紅軍巴山游擊隊派胡南雲、孟么由帶領游擊隊到石泉的喜河、藕陽、熨斗等地活動,打擊土豪劣紳及地方反動勢力,贏得了廣大貧苦百姓的信任和擁戴,許多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游擊隊。1936年春,紅軍游擊隊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樹河一帶,組織發動農民開展抗稅、抗捐、抗糧、抗丁、抗夫鬥爭。在轟轟烈烈的“五抗”鬥爭中,國民黨地方政府收不到稅,征不到糧,抓不到丁,拉不到夫。1936年7月,紅軍巴山游擊隊加入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從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及其游擊隊,在石泉南部地區共殲滅民團、保全隊3個,殲敵200餘人,懲處土豪劣紳及國民黨基層政權中的反動分子15名,搗毀鄉、鎮公所2處,沒收20餘戶地主財物,分給近千戶農民。紅軍在這塊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種子,為1945年鳳凰山地區農民暴動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泉蘇區人民與紅軍風雨同舟,甘苦與共,鼎立支援紅軍,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一、積極參加紅軍。根據地人民把參加紅軍當作無尚光榮的任務。據不完全統計,石泉有200餘人參加紅軍。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他們無私無畏,英勇戰鬥,為窮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之中,有的犧牲在沙場,有的被敵人殺害,有的掉隊失蹤,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為默默無聞的革命英烈。二,主動配合參戰。蘇區人民主動為紅軍提供社情、敵情、熱情帶路、送信、當響導,掩護救治紅軍傷病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征腐惡;在戰鬥中為紅軍燒水、送飯,從火線上搶救傷員。三,從物質上全力支持紅軍。石泉蘇區人民把紅軍當作自己的隊伍,寧願自己忍飢受凍,也要為紅軍騰住房,送糧食,獻食品,保證紅軍在根據地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傅鐘說:“巴山人民養活了我們,不怕苦、不怕犧牲,從各方面支援紅軍,對革命貢獻很大。”時任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參謀長何振亞說:“我們在陝南的活動,主要以鎮安、柞水、寧陝、石泉、安康、漢陰等縣交界處的秦嶺山區為根據地,也到佛坪、洋縣的華陽、黃金峽、安康、旬陽、漢陰的南山,紫陽的部分地區活動。廣大勞苦人民受紅軍的影響很深,覺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堅決,所以我們每到一處,就有很多農民要求參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為我們跑路送信,對我們支援很大。” 由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在中共中央文獻里有明確記載。1937年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一封交涉紅軍駐地事項的電報中指出:“柞水、鎮安、旬陽、安康、漢陰、紫陽、石泉、鎮巴等八縣,上述各縣本來大部是蘇區。”根據黨的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以公開出版的鄂豫陝、川陝革命根據地史料,及該縣徵集到的黨史資料,石泉漢江以北地區屬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石泉漢江以南地區屬川陝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總面積為1295平方公 里。2001年12月30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迎豐鎮、中池鄉、池河鎮、銀龍鄉、銀橋鄉、饒峰鎮、兩河鎮、喜河鎮、後柳鎮、中壩鄉、長陽鄉、熨斗鎮,總計12個鄉鎮177個村為革命老區。
部門設定
縣審計局
縣水利局
縣工商局
縣物價局
縣發改局
縣應急辦
縣扶貧局
縣住建局
縣移民局
縣房管局
縣藥監局
縣安監局
縣農業局
縣信訪局
縣統計局
縣公安局
縣交通局
縣旅遊局
縣計生局
縣財政局
縣經貿局
縣招商局
縣國土局
縣民政局
縣人社局
縣衛生局
縣司法局
縣科技局
縣教育局
縣水利局
縣工商局
縣物價局
縣發改局
縣應急辦
縣扶貧局
縣住建局
縣移民局
縣房管局
縣藥監局
縣安監局
縣農業局
縣信訪局
縣統計局
縣公安局
縣交通局
縣旅遊局
縣計生局
縣財政局
縣經貿局
縣招商局
縣國土局
縣民政局
縣人社局
縣衛生局
縣司法局
縣科技局
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