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科學

石油科學

由中國石油大學主辦,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及中國石油科技管理部4家單位聯合協辦的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學》英文版),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從今年第2期開始,該期刊所刊載的文章將全部進入SCI網路版(SCI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科學
  • 外文名:Petroleum Science
  • 國內刊號:11-4995/TE
  • 國際刊號:1672-5107
雜誌簡介(英文版),主要欄目,期刊信息,編委會,投稿須知,

雜誌簡介(英文版)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學》英文版,國內刊號:11-4995/TE,國際刊號:1672-5107,季刊,1998年創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石油大學主辦的石油綜合學術期刊。
Petroleum Science辦刊宗旨是向國外介紹中國石油界最新的學術成果,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促進中國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全面報導石油地質與地球物理、石油工程、石油化學與化工、石油機械、石油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科技新成果。
已被下列資料庫系統收錄:1.SCI-E(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資料庫2.萬方數據3.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統計源資料庫4.美國化學文摘5.劍橋科學文摘6.美國石油文摘7.俄羅斯文摘雜誌8.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刊辦刊宗旨在於向國外介紹中國石油界最新的學術、科研成果,廣泛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促進中國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刊登反映中國石油石油科學技術領域最新、最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技論文。其專業內容包括石油勘探與開發、石油儲運工程、石油煉製與化工、石油機電工程、油田化工、石油工業經濟管理與行銷以及與石油工業有關的各個學科。

主要欄目

石油勘探
石油工程
石油化工
石油機電工程
石油經濟管理

期刊信息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主編:
ISSN:1672-5107
CN:11-4995/TE
地址:北京市學院路20號石油大院15樓317室
郵政編碼:100083

編委會

石油科學(英文版)第二屆編委會名單
名譽主任 張一偉
顧 問(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序)
曹湘洪 戴金星 傅家謨 郭尚平 韓大匡 胡見義 康玉柱
李大東 李思田 劉光鼎 羅平亞 馬宗晉沈平平 沈師孔
沈忠厚 時銘顯 童曉光 汪集暘 王鐵冠 張國偉張嗣偉
主 任 張來斌
副主任 賈承造 金之鈞 劉振武 趙文智 龍軍陳偉董偉良
山紅紅 柳貢慧 龐雄奇 吳元燕
委員(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序)
國內編委:
鮑曉軍 陳國明 陳偉 崔立山 董偉良 段夢蘭 方朝亮 高德利
高金森郝 芳 何利民 賈承造 金之鈞 李根生 李相方 林暢松
劉池陽 柳貢慧 劉洛夫 劉揚 劉振武 龍軍 盧春喜 寧正福
龐雄奇 山紅紅 沈本賢 蘇義腦 孫旭東 王瑞和 王尚旭 王震
魏飛 魏一鳴 吳元燕 肖立志 徐春明 楊長春 岳湘安查 明
張寶生 張昌民 張 宏 張勁軍 張來斌 趙文智 朱筱敏
外籍編委:
Blümich Bernhard(德國)Brill James P.(美國) Chang Philip C.(加拿大)
Chen Zhuohen(加拿大) Chung Keng(加拿大) Crampin Stuart(英國)
Evans Russ(英國) Hsu Kenneth J.(瑞士)Kaiser Mark (美國)
Kontorovich A.(俄羅斯) Kotlyar Luba(加拿大) Larter S.(英國)
Lerche I.(美國) Li C. James(美國) Li Maowen(加拿大)
Liu Keyu(澳大利亞) Mansoori G. A.(美國)Mehta Raj(加拿大)
Rossen William R.(荷蘭) Shah Subhash N.(美國) Takanohashi Toshimasa(日本)
Tang Yongchun(美國) Wu Jiang(美國)

投稿須知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學》英文版)是中國石油大學主辦,反映中國石油科學領域高水平學術成果的英文刊物。SCI-E收錄期刊,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Petroleum Science辦刊宗旨是發表國內外石油科學研究領域高水平的原創性科研學術論文和綜述性論文,為中外石油科學家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促進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全面報導石油地質、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與機械、石油化學與化工、石油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新成果。國內外石油科技研究人員均可為本刊投稿。
為了儘快地、高質量地刊登您的論文,請作者投稿前務必詳細閱讀如下各項要求,並以此為規範撰寫論文和投稿:
投稿總則:
1、為確保所有來稿被安全收到,本刊只接受網路線上投稿,不接受信箱來稿。如果遇到系統登錄較慢,請稍後重試。
2、我刊已開通中文《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和英文CrossCheck文獻監測系統,編輯部可以使用這兩個系統實現來稿與全球已經發表過的所有中英文文章的全文比對,以檢測來稿是否存在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現象。
3、我刊是SCI-E收錄期刊。由於SCI只收錄原創性科研論文或綜述,不接受已經以中文等其他語言公開發表過的文章的譯文。因此,為保證您發表在Petroleum Science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被SCI收錄,本刊不接受主體內容已經在中文刊或其它語言刊上發表過的文章的譯文投稿。
4、為避免在審稿中由於英語語言表達的問題而影響到對文章學術性的判斷,我刊要求國內作者投英文稿時同時上傳文章的中文稿。如果收到的作者投稿檔案中缺少中文稿或英文稿,我們會將稿件直接退修給作者,請作者補充。請作者理解提交中文稿是幫助文章順利發表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請點擊編輯部網站首頁的“著作權轉讓聲明”,下載“著作權轉讓協定”,請所有作者簽名後,將掃描件在投稿時與稿件一同上傳。
5、作者上傳的稿件文檔最好不要超過5M,通常因為檔案太大,審稿人無法正常下載原稿,繼而無法及時將稿件審回。為了您的稿件能夠及時審回,儘早刊用,在上傳稿件前,請先將稿件做一些技術處理以降低檔案大小,圖件清晰、可讀即可,同時請保留好原始圖件,來稿錄用後進入後期製作時,我們會通知您再提供原始的圖件進行期刊後期製作。
6、請您務必在投稿過程中填寫推薦審稿人信息,您最好推薦3-5位近幾年從事過相關領域研究工作、非本單位的審稿專家。
7、我刊審稿周期為3個月,編輯部會儘快處理所有來稿,請作者在審稿期內耐心等待審稿意見。作者想了解稿件的處理進程或結果,不必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詢問編輯部,直接線上查詢即可。當顯示“稿件已審回”時,您還不能看到具體的審稿意見,編輯部會等所有審稿人的意見都返回並經過討論對稿件作出最後審稿意見,然後發郵件通知作者,這時作者才能看到具體的審稿意見。
投稿細則:
1. 來稿請用英文撰寫,並請國內作者附相應的中文稿,以備審、編、校時準確理解原文含義。來稿內容可以是原創性科研論文,也可以是某專業領域綜述性論文,但兩種論文內容必須與石油有關。英文要求用詞準確,符合英語慣用語法,儘量使用相對簡單的句式以保證意思表達清楚。
2. 來稿請登錄本網站,點擊註冊登錄“線上投審稿系統”,按照系統提示完成投稿。本刊不接受郵件投稿。
3. 來稿必須包括下列要素: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字;論文正文;(致謝;)參考文獻。
4. 論文題目。題目套用最少量的單詞充分表述論文的核心內容,力求準確、簡潔,除非必要,避免使用非定量的修飾詞,如rapid,new等,刪去不必要的冠詞和多餘的說明性冗詞,如study of (on),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 (on),analysis of,development of,evaluation of等等。
5. 作者姓名採用漢語拼音形式,姓前名後,首字母大寫,如:Zhang Xiaoguang,Wang Yan。作者可以是一個或多個;請用腳註標明通訊作者姓名及其Email,通訊作者一般是作者團隊中提出論文研究思路的核心成員,如研究生導師或課題主要負責人等。
6. 作者單位。請儘量將作者單位寫具體,如: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不同單位的在作者姓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數字加註上角標。
7. 摘要。摘要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目的是使讀者通過閱讀摘要可以知道作者的主要觀點、方法。應能提煉論文的主要觀點,簡明描述研究內容和範圍,順序敘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一般不出現符號、插圖、表格、參考文獻、公式、縮略語等。
8. 關鍵字。關鍵字5-10個,在詞語選擇上應注意其涵蓋的領域範圍深淺得當,一般應涉及更廣泛的專業領域或地理範圍,以增加在資料庫中被檢索到的幾率,使論文被更多的大同行檢索到。
9. 論文各級標題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最末數字後不置標點,如1,1.1,1.1.1。各級標題均為首字母大寫。
10.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反映文章質量、甚至此文是否能夠得到更多同行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請務必重視參考文獻的使用。請作者仔細核對每一篇文獻以確保準確,參考文獻中的人名、書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稱、期刊名稱等必須與原譯文一致,信息要全。
每篇文章至少應有15篇以上的參考文獻,其中英文文獻應占1/2以上,最近5年的文獻應占2/3以上。參考文獻的引用格式分文中和文後兩種情況:在行文中用括弧注出,註明作者的姓和發表年份。在文後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列出所有的參考文獻。請注意,文後所列的參考文獻必須與文中引用的文獻一一對應,不能出現文中引用而文後沒有列出,或文後列出的文獻在行文中沒有引用的情況。
參考文獻一般分為期刊論文和專著書籍兩大類,在文後全部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作者姓前名後。中文文獻需譯為英文,並在最後註明“(in Chinese)”字樣。在文後的參考文獻列表中,這兩類的格式舉例說明如下:
(1) 書籍、專著類:作者姓名. 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名. 出版年. 起止頁碼
Borko H and Jones W. Formation of Subtle Reservoirs in 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s.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78. 1-19 (in Chinese)
(2) 期刊類:作者姓名. 文章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次(期次): 起止頁碼
Robert H. Ultramafic rocks. Geology. 1990. 27(4): 7-14
需要注意作者姓名的寫法,在文後一律用姓的全稱+名的首字母大寫,文中只用姓氏即可,具體舉例說明如下: (1)如果只有一位作者,則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中寫為:
Wang D Y.……………
文中引用為:(Wang, 1990);
(2)兩位作者時,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中寫為:
Wang D Y and Zhang X L.……………
文中引用為:(Wang and Zhang, 1990);
(3)三位或三位以上的作者,文中一律引用為:(Wang et al, 1990),文後參考文獻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三位作者
Wang D Y, Zhang X L and Ren S L.……………
三位以上的作者
Wang D Y, Zhang X L, Ren S L, et al.……………
在文中引用參考文獻時,如遇到兩篇或兩篇以上文獻在同一處引用,中間用分號隔開,如(Wang and Zhang, 1990; Robert et al, 1998)。如同一處引用的兩篇文獻在文中引用形式只有年代不同,則可以省略寫為(Wang and Zhang, 1990; 1998)。但如果文中引用形式不同,如(Wang and Zhang, 1990; Wang, 1998; Wang et al, 2006),則只能逐一列出,不能省略。
參考文獻中的書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稱、期刊名稱等必須與原譯文一致,不能隨便翻譯。
11. 量和單位。各種參數、單位及符號要符合國家和有關專業標準,公式中各項物理量均應註明物理意義,並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12. 縮略語在文中首次使用時應註明全稱。
13. 圖件應清晰可讀,解析度必須在150-225dpi之間。圖件中的文字一律需譯為英文,必須清晰可辨。圖件尺寸(含圖版)不超過1個版面(大16開)。
圖件中表示量的單位時,我刊的格式是“量, 單位”,圖中文字是首字母大寫,其他字母小寫(除專有名詞外)。圖件的位置是放在首次引用它的文欄位落之後。
14. 請作者在投稿後自留底稿。編輯部收到稿件後90天內會傳送Email告知作者稿件是否刊用。在此期間請勿另投其他刊物。對修改後錄用的稿件,作者應按照編輯部提出的修改意見修改好後將修改稿儘快返回編輯部。
15. 隨附的中文稿件文責自負。對英文稿件,編輯部若要在內容上進行實質性修改,須徵得作者同意,但編輯部有權對其進行英文語言文法方面的修改及內容上的刪節。
16. 本刊與Springer公司合作出版,並已被SCI-E、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俄羅斯文摘、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數據、ChinaInfo、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石油文摘、劍橋科學文摘收錄,論文發表前編輯部會與作者簽定著作權轉讓協定,由作者授權石油科學編輯部發表該論文,並同意被以上檢索系統收錄。如作者向本刊投稿,則視為同意授權出版並被以上檢索系統收錄,特此約定。
17. 論文發表後,本刊對刊出的稿件按規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費,向作者贈送刊登有其論文的期刊2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